|

财经

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7-11 21:19:02

(原标题:对话中科院院士冯小明:应让一批优秀科学家沉下心来)

“国家应该在政策制定时改变管理模式,让一批优秀科学家能沉得下心来。现在,已经有一些部门在这样做。”7月8日,在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2018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冯小明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冯小明谈到甘坐“冷板凳”和科学家精神,也谈到催化剂研究对制药行业的重要意义。

冯小明是著名有机化学家,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药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化学反应“Roskamp–Feng反应”,是首个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所做的工作被国际人名反应专著冠以中国人名的有机化学反应,这一研究工作纠正了国际上通用有机化学教材对该反应获得光学纯产物的片面描述。

以下是经济观察报与冯小明的对话:

经济观察报:你所理解的科学家精神是什么?

冯小明:首先是要有家国情怀,爱祖国、爱民族;第二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要好;第三是要有奉献精神;第四是要有对年轻人的提携和培养。

经济观察报:对于年轻科研工作者,你有什么在保持创新方面的建议?

冯小明:如果要从事科学研究,或为推动社会发展做贡献,最关键的还是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做事才会有激情。第二点,还必须有能力,能坚持,有责任感。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如果没有定力,就会把机会放弃掉了。

在做科研时,必须要突出研究的原创性、创新性、引领性和有用性。满足了这些,我想都能在这个领域里坚持下去。坚持很痛苦,可能会遇到很大困难,甚至有些人可能会转行。但是,中国科学要真正进步,真正走到世界的巅峰,必须要有一批人在基础研究中甘于坐“冷板凳”、淡泊名利。

同时,国家应该在政策制定时改变管理模式,让一批优秀科学家能沉得下心来。现在,已经有一些部门在这样做。比如,基金委的一些项目可以给科学家好几年的时间去研究,教育部也每年遴选支持一批40岁以下的科学家,给予最长10年的稳定支持。

经济观察报:从扎根新型催化剂研究,到你的课题组真正诞生突破性的成果,中间有七八年的时间。你是怎么把“冷板凳”坐热的?

冯小明:还是靠坚持。有时,即将成功时,正是最黑暗的时候。如果不坚持,放弃了,窗户纸就捅不开了。在坚持过程中,要两条腿走路,创新性强、困难的课题要坚持,一些能够出成果的课题也要做。

很多研究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得像你的亲人一样,你们互相间会有共鸣。对一个东西真正思考得深了,快要突破时,你的感觉可能会告诉你要往哪边走、要怎么做。当然,最重要的是要经常和学生、同事、老师交流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你会知道困难在哪,进展在哪,可能的突破在哪。

经济观察报:人工智能深度影响了科学家的工作,它会为催化领域的研究带来什么变化?

冯小明:人工智能会为催化领域的研究带来很多变化,尤其是提高效率。比如,我们在设计催化剂时往往是试错式设计,而人工智能可能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不少规律,通过规律形成理论,对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带来指导。此外,一些新的反应手段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催化剂可以用来降低制药成本?

冯小明:制药时,很多时候需要用到催化剂,如果催化效率低,催化剂用量就要大;如果催化效果不好,产率就低。比如,同样投入一吨原料药,如果催化剂效率高,原料药的100%或95%就可以转化成药品,如果催化剂效率低,可能就只有50%能转化成药品,大量原料药会变成废物,不仅产量变少了,还需要花钱处理废物,这样成本就上去了。此外,催化剂本身的价格高低,也会影响成本。

经济观察报:随着催化剂研究的发展和突破,哪些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冯小明:非常多,比如现在非常火的减肥药,就是靠着催化技术的突破大大降低了成本。再比如他汀类药物,过去,一公斤非天然氨基酸需要几千美元,现在只需要300美元,甚至只需要300元人民币,价格一下子大大下降了。

经济观察报:你对中国创新药行业有什么观察?

冯小明:中国对创新药的投入还不足。最近,我们在合成的新分子中筛选到一个抗痛风的分子,做了药代动力学在内的系列研究,发现它效果很好,且安全性大大超过现在的一线用药秋水仙碱。我们和很多制药公司原本都谈得很好,制药公司让我们准备验证样品,我们准备好了,制药公司又撤退了。他们告诉我,做药风险很大,现在不太愿意投资这种原创的新药。我建议国家加大对原创新药的投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经济观察报

2025-07-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