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25 13:40:55
(原标题:投资深圳 | 一文看懂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投资机会前瞻)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产业革新、国际角力与社会变革的关键引擎。于产业升级而言,它不仅打破传统燃油车技术壁垒,更以电池、电控等核心技术为锚点,牵引上下游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智能化、绿色化的全新产业生态,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 “双碳” 目标的战略支点。
在国际竞争的赛道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完整产业链与前沿技术,强势突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实现了质的飞跃,首次跨越200万辆大关,带动全年汽车出口量达到641万辆,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中的引领地位,为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注入强劲动能,重塑世界汽车工业话语权。
完全依靠新能源汽车荣登 “汽车第一城”的深圳,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缩影。这里不仅汇聚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更依托政策扶持与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生态构建等维度全面领跑,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 “中国方案”,助力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1、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环境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重点政策梳理
近年来,深圳市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了“全周期布局、全链条协同、全要素驱动”的政策体系,体现了战略前瞻性与实践突破性的深度融合。政策框架以“市场扩容、基建攻坚、生态跃迁”为三大支点:在消费端、基建端、产业端同步布局,形成技术研发、智造升级、标准输出的闭环生态。
这一政策体系的演进凸显三大特征:一是战略递进性,追求“补短板—扩需求—强输出”的阶梯跨越;二是系统集成性,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制度创新有机耦合,形成“市场牵引—基建支撑—生态反哺”的正向循环;三是数字绿色双轮驱动,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市区域政策统计
目前,深圳市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等区域均围绕新能源汽车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通过资金补贴、活动补贴、技术研发奖励、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等方式,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已形成“全链条贯通、区域差异化协同”的立体布局体系,各区基于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呈现出鲜明的功能分工:
上游材料与核心部件高度集聚: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为核心,上游材料(如正极材料、电解液、稀土永磁)企业密集,其中动力电池产业链尤为完备,涵盖锂电材料(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电芯、电容、散热器等环节,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中下游制造与服务生态完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企业超千家,整车制造企业31家,充换电设施企业74家,汽车后市场企业数量达1000家以上,覆盖研发、制造、运维全生命周期,体现“硬件制造+服务增值”双轮驱动的产业特征。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按区域维度)
从区级企业数量分布来看,各区均有相当程度布局。其中龙岗区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汽车电子企业数量全市第一,承载核心零部件制造功能,汽车后市场规模领先,形成“零部件+服务”生态闭环。宝安区聚焦电机电控、动力电池领域,产业链中游制造能力突出,企业密度与产能规模优势显著。坪山区作为整车制造核心区,承担终端集成与技术创新试验田角色。南山区与福田区依托金融、科技资源发展智能网联、充换电服务等高端业态,凸显“研发+应用”双中心定位。深汕特别合作区尚处起步阶段,动力电池、整车制造初具规模,未来或承接产能外溢与重大项目落地。
产业链呈现“东制造、西配套、中服务”的梯度重点分布:东部龙岗、坪山聚焦硬核制造,西部宝安、光明强化中游产能,中部南山、福田依托总部经济赋能服务增值。这种“核心区技术攻坚+腹地产能支撑+全域服务延伸”的格局,既避免同质竞争,又通过区域互补强化整体竞争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样板。
3、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模
——深圳市新能源其策划产业规模现状
近年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产能扩张到生态构建均领跑全国。根据最新数据,2021年至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从30万辆跃升至290万辆,4年间增长近10倍,印证了“深圳速度”在绿色产业中的新突破。截至2024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0万辆,占机动车总量四分之一,超充站建设突破1000座,车网互动站、光储充一体化站等新型补能设施加速落地,“超充之城”骨架已然成型。
根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眼下,这一目标已经提前1年超额完成。
深圳的目标不止于此。根据《南方日报》报道,比亚迪在深汕合作区的50万辆整车产能超级工厂已经全面达产,另一座同样产能规模的超级工厂即将于2025年年中建成投产。在深汕合作区超级工厂全部建成后,比亚迪在深圳的产能预计还将增加100万辆。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区域现状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形成差异化协同的区域发展格局:坪山区作为整车制造核心区,并联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配套产业链,承担技术创新与终端集成功能;龙岗区聚焦研发与核心部件制造;宝安区在自动驾驶、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形成集群优势,并通过“十链工程”加速车路云一体化试点与产业出海;南山区和福田区依托ICT产业基础,重点布局车规芯片、智能算法等前沿技术研发,构建“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创新矩阵;深汕特别合作区作为新兴产能基地,重点发展整车制造与零部件绿色生产。
其他区域如光明区专注车规芯片与动力电池材料,盐田区建设国际氢能产业园,罗湖区打造新能源汽车流通集散中心,共同构成“东制造、西配套、中研发”的全域协同网络。
4、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布局分析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情况
深圳新能源汽车企业布局近年来经历了从“量能扩张”到“质效优先”的深刻转变,呈现出产业生命周期演进的典型特征。2020至2023年政策红利驱动下,新注册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约6250家,2023年达到峰值后2024年骤降至1600家,这一断崖式转折标志着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期——早期“铺量补链”的野蛮生长阶段基本完成,当前更侧重技术攻坚与生态优化。
截至2025年,企业梯队已形成金字塔结构:塔基由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撑,在电池材料、智能算法等细分领域构筑技术护城河;腰部聚集50家上市企业,覆盖整车制造、三电系统、充换电设施等核心环节,通过资本市场整合资源强化产业链韧性;塔尖虽有5家独角兽企业初露锋芒,但高成长性创新主体培育仍显不足,折射出重资产行业技术沉淀周期长、颠覆式创新门槛高的现实制约。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空间布局
比亚迪作为全球龙头,在坪山区布局超级工厂,龙岗全球研发中心突破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联动深汕合作区60万辆年产能基地,形成“研发-制造-出口”全链条闭环。东部坪山-龙岗片区聚焦整车制造与核心部件研发,带动欣旺达、贝特瑞构建全球最大动力电池材料集群;西部南山-宝安片区依托华为5G车联网、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腾讯智能算法,主导“车路云一体化”国家级试点;深汕合作区承接主城产能外溢,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城。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载体空间布局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载体空间布局呈现“全域协同、功能互补”的鲜明特征,各区依托特色载体形成差异化分工,比如南山区重点开展智能算法系统、激光雷达、车载通信等智能化与网联化技术研发,坪山区以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为核心,布局整车制造等。
整体来看,东部(坪山-深汕)以制造与研发为主轴,西部(南山-光明)专注技术突破与核心部件,中部(龙岗-龙华)强化服务支撑,形成“前研后产、软硬结合”的全域网络。这种布局既避免同质竞争,又以载体联动加速技术转化,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链攀升”提供空间支撑。
5、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分析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从融资数据来看,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资本驱动的“结构性跃迁”,展现出技术深耕与生态扩张的双重活力。2022至2025年间,全产业链融资规模持续攀升,头部企业单笔融资超60亿元,数亿级战略投资频现,凸显资本对电池、电控、充电网络等核心环节的长期押注。融资方向高度聚焦技术攻坚,从固态电池、智能电控系统到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覆盖材料研发、能源管理、智能物流等全价值链,资本已从单纯追逐产能扩张转向底层技术创新与场景化应用突破。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区域分布
区域分布上,光明区以近6家融资企业领跑,贝特瑞、星源材质等材料巨头带动负极材料、隔膜领域形成“技术-资本”闭环;坪山区依托比亚迪超级工厂吸引昇麒新能源等配套企业集聚,强化“整车制造+核心部件”垂直整合优势;南山区则以腾讯、速腾聚创等企业为支点,在激光雷达、智能算法等前沿领域构建资本高地。这种“东链主、西材料、中技术”的融资格局,既折射出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硬科技突围、软生态协同”的发展逻辑,也印证了政策引导下“研发在南山、转化在坪山、配套在光明”的协同效应。
6、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各区发展前瞻与规划
——产业优势及投资机会总结
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投资机遇,其战略价值已从单一产业赛道升级为全球绿色经济转型的“中国方案”输出平台。在“双区驱动”战略赋能下,深圳依托“政策-技术-资本-空间”四位一体的创新生态,构建起具有全球引领性的投资价值网络:
核心技术攻坚领域聚焦产业制高点,动力电池赛道呈现“材料革新+工艺突破”双重机遇——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星源材质复合隔膜等颠覆性技术加速产业化,固态电池中试线年内量产装车;智能网联领域,华为5G车规芯片、速腾聚创激光雷达、腾讯车路云协同算法形成技术矩阵,推动L3级自动驾驶从测试走向商业化运营。新兴场景应用层面,深汕合作区“港口+智造”模式催生新能源重卡换电体系投资窗口,盐田国际氢能产业园打通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商业化进程提速,预计2025年形成百亿级市场。
区域协同发展红利释放结构性机遇:东部坪山-深汕制造走廊通过“整车超级工厂+核心部件产业园”模式,带动电池模组、电控系统等配套产业投资扩容;西部南山-宝安创新轴依托“智能算法研发+车规芯片试制”双引擎,吸引车联网安全系统、高精度地图等领域创投资本集聚;光明-龙岗材料技术带凭借负极材料全球市占率超30%的产业基础,开启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等下一代技术投资热潮。政策赋能维度,特区立法突破L3级自动驾驶路权限制,百亿级产业基金定向支持“三电系统+能源管理”技术攻坚,燕罗智能网联产业园等载体提供低成本产业空间,形成“技术转化-场景验证-商业落地”的完整闭环。
当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已超越传统制造业逻辑,演变为“硬科技突破+城市治理创新+全球规则输出”的复合型价值创造——既可通过参与坪山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深汕世界级汽车城等载体建设分享产能扩张红利,又能借力华为智能驾驶开源平台、腾讯数字孪生交通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抢占车能路云融合生态的规则制定权。这种“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场景重构催生新兴市场、制度突破释放系统价值”的投资范式,正使深圳成为全球资本布局新能源革命的战略枢纽。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全景梳理与招商策略建议深度研究报告》
金证研
2025-04-25
金证研
2025-04-25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25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