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招联消费金融业绩全面下滑,“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失灵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4-02 10:12:04

(原标题:招联消费金融业绩全面下滑,“高收益覆盖高风险”模式失灵)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上市公司披露2024年年报,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情况也陆续被披露。其中,身处消费金融行业第一梯队的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营收、净利润均急速下滑引起关注。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度期末,招联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3.18亿元,较2023年同期下降11.65%;实现净利润30.16亿元,较2023年的36亿元同比下降16.22%;总资产规模为1637.51亿元,相比2023年减少7.18%,即缩水126.7亿元。

对比过往业绩,见图表1、2,2017年-2021年招联消费金融营收增速分别达249.45%、67.13%、54.40%、19.33%、24.32%,同期的净利润也基本维持着两位数的增长。2022年、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增长。





一个自然的问题是,2023年规模指标仍维持增长的招联消费金融为何在2024年急转直下?

无论是在招商银行的财报,还是在中国联通的财报,均未给出答案。不过,综合行业及招联消费金融历史趋势分析,不难发现原因在于内外双重因素影响

外部因素来看,2024年以来,利率上限被严格控制,LPR下行的趋势难以逆转,再加上消费需求回落因素影响,消费金融公司贷款利率被逐步压降,使得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利率压降导致消费金融公司不得不抛弃部分收入相对较低或收入波动较大的消费者群体。除此之外,随着利率水平的普遍下降,商业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已经普遍降至3.0%~4.0%之间,甚至部分降至3%以下,消费金融公司和商业银行对层级相似的客户争夺也更加激烈,这对于招联消费金融等头部消费金融公司的展业构成较大挑战。

监管的趋严亦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

2024年实施的新版《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多项监管指标要求,比如同业拆入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100%,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投资余额不高于资本净额的20%等,直接影响了招联消费金融的融资结构和展业,毕竟此前招联消费金融约94%的负债依赖股东的同业拆入资金,而在新规要求下其不得不转向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的债券融资。

内部因素来看,核销大量不良贷款或是吞噬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的重要原因。

2015年,招联消费金融率先探索纯线上业务模式,借助互联网场景和流量迅速增加业务规模和收入,不过这种增长属于“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规模增长的同时招联消费金融的不良率也持续提高,2021年-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83%、2.22%、2.45%,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27.92亿元、37.25亿元、44.65亿元。

根据中诚信国际的评级报告,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17.56亿元,核销资产当年累计清收回款10.18亿元;拨备计提方面,2023年招联消费金融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30.61亿元,同比增长14.74%,拨备费用在拨备前利润中的占比为75.88%。

目前未有数据披露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不良贷款处置与拨备计提情况,但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从侧面反映出招联消费金融面临的资产质量管控压力。

根据经理人融媒体中心此前报道(《消金公司密集“甩包袱”,招联、蚂蚁起拍价低至1折以下》),在整体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仍相对有限的情况下,银登中心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为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新的手段,而招联消费金融2024年累计在银登网发布26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未偿还本息总额75.87亿元,这些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多数以不足1折的价格甩卖,如此对于净利润的削弱可想而知。

当然,招联消费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未能跟上市场变化,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致使客户流失亦不可忽视。

“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增长期间,招联消费金融相关的规制并不是很健全,乱营销、乱放贷、乱催收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多次因业务违规被监管部门处罚,例如2022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招联消费金融处罚290万元,原因指向招联消费金融“营销宣传存在夸大、误导,收取平台服务费质价不符,催收行为不当,消费者权益保护审计工作不规范”等违法违规。

时过境迁,如今的招联消费金融虽已然有了很大改善,但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仍旧一言难尽。参考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4月1日,招联消费金融累计共有25117条投诉,这一投诉数据行业内可谓“名列前茅”,而梳理投诉内容可知主要指向“暴力催收”“不合理罚息罚款”。

例如,投诉编号为“17375232293(2024年08月16日)”的案件中,指认“过多不合理罚息和罚款,电话轰炸短信骚扰”;投诉编号为“17381246793(2024年03月25日)”的案件中,指认“招联金融委托第三方催收公司向我催收冒充司法调解部门威胁恐吓”。

综上而言,一方面利率水平的普遍下降、监管的趋严导致招联消费金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不断攀升的逾期和坏账,又令招联消费金融加速核销不良资产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直接“吞噬”了大量利润。

当然,高增长、高利润难续,招联消费金融如此,行业其他消费金融公司亦是如此。

财报数据显示,兴业消费金融2024年营业收入100.67亿元,净利润4.30亿元,上年同期分别为112.30亿元、20.72亿元,意味着兴业消费金融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降,其中净利润降幅高达79.25%。

同样大幅下降的还有中银消费金融。

根据中国银行财报,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791.51亿元,净资产90.86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0.45亿元。对比来看,2023年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742.99亿元,净资产90.40亿元,全年净利润为5.37亿元。由此计算,2024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1.62%。

曾经的佼佼者变成如今的难兄难弟,有共同的原因亦有差别,对此经理人融媒体中心后续将持续推出相关报道,再次暂按不表,而面对如此境况的一个共识是,需要告别传统的“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向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和运营管理,提升获客、风控等自营能力,以增厚收益。

来源:经理人融媒体中心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