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19:14:24
(原标题:2025年地方绿色转型划重点:广东等16省份发展零碳园区,上海、江苏等将绿色建筑作为新增长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2025年开年以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已召开地方两会,公布了202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篇之年,各地有哪些具体的绿色转型规划?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2025年绿色转型相关内容,包括“零碳园区”“绿色建筑”和“碳足迹管理”等字眼。其中,广东等16个省份明确发展零碳园区;上海等14个省份将绿色建筑作为新增长点;碳足迹管理也成为北京等12个省份的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5年我国绿色转型重点推进的任务包括“培育绿色建筑”“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各地在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双碳”目标。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16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零碳园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各省份对发展零碳园区表述略有不同。广东、福建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山西提出“探索创建零碳产业示范区”,贵州提出“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内蒙古提出“推动2.0版零碳园区建设”。还有一些地方提出更具体的目标,重庆要“开展近零碳园区建设17个”,海南提出“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减碳96.2%”。
为何零碳园区会成为地方绿色转型的重要任务?北京柠檬树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友绿CEO黄俊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零碳园区一方面能够助力各地实现“双碳”目标,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地方发展低碳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零碳园区在实践层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零开始发展新的低碳产业的“增量园区”,另一类是通过对原有产业园区的低碳改造、引入新的低碳产业,实现“存量园区”的零碳排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无论是存量的转型还是增量的招商引资,都能够带动地方的经济发展。
为何有的省份提到了“近零碳园区”,如何区分“零碳”和“近零碳”?
黄俊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零碳”概念指的是不产生碳排放,而在实践层面,还存在两种趋近“零碳”的表述。一是“净零碳排放”(Net Zero Carbon Emission),这一术语在国际交流中较为常见,其理论基础在于通过减排措施或碳抵消手段,使得一定边界范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可能削减至零,并且任何残留排放量将永久从大气中清除。二是“近零碳排放”(Nearly Zero Carbon Emission),这一概念则认为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实现零排放,因此可以在实际场景中根据减排的难易程度和减排成本,自行定义接近零碳排放的指标,使用“近零碳”更能反映现实情况。
“各地具体目标不一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各自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地方的低碳转型路径与其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黄俊鹏认为,内蒙古、山西是资源型省份,其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减排压力大,发展零碳园区虽然迫切,但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海南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旅游业,其碳排放强度较低,实现零排放的难度相对小。
“尽管重庆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产品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能源消耗和较高的碳排放强度,但其经济基础雄厚,政府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向低碳产业倾斜。因此,重庆提出建设17个近零碳园区,展示出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雄心。”黄俊鹏说道。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绿色建筑不仅要求建筑设计的绿色达标,更涉及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根据《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公共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达到一星级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上海、江苏等14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绿色建筑。大部分省份对“绿色建筑”多为宏观表述,如“发展绿色建筑”,而上海提到了“绿色建筑星级标准”。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水泥新材院副院长叶家元认为,对建筑进行星级评价是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做定性评级,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建筑物或园区的绿色程度处于何种水平。
叶家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绿色建筑除了建造、运维,还有建筑退役、材料循环再生等内容。当前发展绿色建筑还存在挑战,例如,建筑材料的高质量回收利用有待解决,发展绿色建筑还处于初级阶段,各行业高度协同的局面尚未形成。建筑的历史寿命很长,需各有关部门主抓建筑、运维过程等,出台更细化的措施。
“未来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地方需要把握好这一新的增长点。”叶家元向21世纪报道记者表示,绿色建筑会牵动相关行业发展模式的改变,而发展模式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某些经济上的表现,发展绿色建筑会带动绿色建材产业的发展。
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国际ESG中心负责人马宗明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绿色建筑行业在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在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方面,未来需要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而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生产等企业可通过创新和合作,满足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需求。
碳足迹管理是“双碳”领域的重要议题。
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产品碳足迹属于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一种,通常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些国家已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从《意见》发布到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开展碳足迹管理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大唐碳资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史伟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总体来看,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正稳步推进。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到地方依据自身特色开展的实践探索,一套完整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正逐步成型。
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北京、上海等12个省份提到碳足迹管理。各地对“碳足迹管理体系”的表述也有区别,北京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上海提出“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广东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碳足迹管理体系”“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这三个概念有着怎样的关联,不同的表述是否意味着有的省份已经早一步发展?史伟伟表示,通常所说的碳足迹,实际上就是产品碳足迹,这一概念主要关注的是具体产品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总和,一般由企业自行或委托专业机构核算其产品的碳足迹。
而碳足迹管理体系则是一个更为宽泛和系统的概念,侧重于管理层面,《意见》和《方案》,以及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碳足迹管理体系”通常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主导建立,其目的在于在建立相关制度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核算标准体系和数据库,为碳足迹的核算和认证提供科学依据和统一标准。碳足迹管理体系还要推动企业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认证工作,并通过推进政府和央国企低碳采购等应用场景拓展,促进认证结果的采信和应用。而标识认证是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在建立标准和企业完成核算后,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核算结果进行确认,再通过标签形式向公众展示,以此提升结果的可信度并完成碳足迹信息的披露工作。
史伟伟认为,从表述严谨的角度来看,已经开展过相关工作的省份,一般会使用“完善”来表明将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工作,尚未开展工作的地区,则会用“建立”来表示即将从零开始推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上海已经印发了《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定出台3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相关地方、企业或团体标准。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联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选取锂电池、光伏、钢铁、电解铝、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磷铵、木制品10类重点产品开展试点,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安徽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2025年在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开展碳足迹核算。云南提出,2025年建立重点优势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不同的省份,是否有各自侧重的碳足迹管理,如何看待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碳足迹管理区别?
史伟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和地级市已相继推出碳足迹管理体系构建方案。各地依据自身产业特色,在推进过程中各有侧重。例如,河北邯郸发布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并结合当地钢铁产业优势,优先开展钢铁产品碳足迹的标准体系构建和核算工作,后续还计划向新兴产业拓展。地方在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时,应该鼓励企业基于自身优势产品和产业,制定地方标准或团体标准。若这些标准应用效果良好,未来有望升级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同时地方构建的数据库也将为国家层面的数据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