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20:34:07
(原标题:2025年各地碳达峰目标验收倒计时,京沪等发达地区或率先达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我国作出“双碳”目标的5周年。根据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这一年,我国碳达峰的主要目标和“十大行动”也将面临阶段性验收关口。
距离我国碳达峰时间越来越近,任务也越来越紧迫。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纷纷发布碳达峰方案,并设置了碳达峰目标。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各项重点任务过程中,各地能源结构、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不同,目标也有所不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地碳达峰方案时发现,在参考国家碳达峰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各地设置的2025年的主要目标各有特色。大部分省份围绕“十大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以下简称单位GDP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单位GDP碳排放)等硬指标设置了碳达峰目标。此外,有部分省份增加新的特色目标。例如,北京、海南提到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青海提到了“清洁能源发电量”。
多名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由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等因素不同,所以各地碳达峰的具体实施方案、发布时间也不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明确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既符合自身实际又满足总体要求的目标任务。实际上,有些地区已具备碳达峰条件,如北京、上海等。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并明确了各阶段要完成的“国家线”和“硬指标”。 2025年我国碳达峰主要目标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
因此,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碳排放这三项成为各地碳达峰的“硬指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设置上出现了较大差异。广东省碳达峰方案提出,2025年,广东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2%以上,这一目标设置远高于“国家线”。同为东部沿海省份的江苏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为18.3%,山东的目标是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3%左右,均低于“国家线”。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表示,非化石能源占比越高,碳排放就越低。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可以反映我国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也能间接显示出我国在能源供给方面的情况。
广东为何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设置得比全国目标高?王卫权认为,一般来讲,各省的规划目标都要高于或等于国家的要求。广东碳达峰基础较好,高于“国家线”的目标也是合理的。广东省非化石能源发展空间大,比如有很多海上风电、海上光伏(项目),以及有外省输入的大量清洁能源,这些条件为当地的非化石能源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有的省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标低于“国家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有的省份能源结构依赖化石能源,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然较高,非化石能源替代难度较大。二是高耗能产业占比大,重工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对化石能源的需求较高,短期内难以快速转型。三是资源禀赋的限制,有的地方自然条件对清洁能源发展不够有利,且土地资源紧张。四是国家政策的差异化分解,国家允许经济大省在非化石能源目标上适当放缓,以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转型。
“尽管目标低于国家标准,但江苏和山东仍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发展。”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和区域协同,两省未来有望逐步缩小与国家目标的差距,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单位GDP能耗也是衡量碳达峰的重要指标。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主要碳达峰目标为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直辖市在单位GDP能耗的目标设置方面与“国家线”相比,有的保持平齐,有的则超出“国家线”。从直辖市来看,北京、上海、重庆设置的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目标均为较2020年下降14%,比“国家线”硬指标要求更高,天津则提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其他经济大省方面,江苏设置的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目标为较2020年下降14%;山东提出,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比目标为较2020年下降14.5%。
“考虑到两地的经济结构、能源效率和政策执行能力,这一目标的完成难度虽然存在,但总体上应该可以实现。”曾刚认为,北京和上海的基础条件较好。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80%,科技、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主导。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约70%,同时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发展迅速。北京在建筑节能、交通电气化、绿色能源等方面已有成熟的路径。上海在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如核电、风电、太阳能)方面有显著进展。
“北京和上海的能源效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进一步降低单位GDP能耗的边际成本较高,难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曾刚指出,两地作为国家经济中心,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求较高,可能对能源消耗提出更高需求,尤其是在某些新兴产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中,能源消耗可能出现阶段性增长。
北京明确了“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2025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4%以上。王卫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非化石能源的范围比可再生能源更广泛,非化石能源包括核能等,北京由于自身能源结构特点,核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预期相对较小,因此在能源目标上更侧重于可再生能源。从长远的“双碳”战略考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要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北京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以北京率先碳达峰带动京津冀区域能源低碳转型”。区域协作是否有助于加速各地碳达峰进程?王卫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作为首都,在碳达峰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鉴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理应率先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不仅符合经济发达地区先行一步的原则,也能为其他地区腾出碳排放空间,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上海实现碳达峰的雄心在2021年就已经显现。《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努力实现碳排放提前达峰。
“碳达峰时间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系,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是有望率先碳达峰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宣布碳达峰时间往往十分慎重,如果过早,可能影响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总的来看,2024年各地区在稳步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稳步做好节能减碳的相关工作。未来,各地不能为了碳达峰而碳达峰,要结合现实情况,在发展经济、保证能源安全的同时,统筹推进碳达峰。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碳达峰试点,深圳市等25个城市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深圳市对碳达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4.5%,在一线城市中高于北京、上海。
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深圳市成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建设城市,主要得益于其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和能源结构基础等多方面的优势。同时,深圳在碳交易、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先行探索,为全国提供了重要经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深圳不仅承担着国家低碳转型的示范任务,也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挥窗口作用。
“深圳碳达峰目标略高于北京、上海,其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使得这一目标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曾刚表示,通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技术、加强区域协同,深圳有望按期甚至提前实现碳达峰,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实习生朱润秋、冀琳对本文亦有贡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子弹财经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