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跨境收购“拖累”、内部架构重组、业绩预告转亏,炬光科技走到十字路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15:13:02

(原标题:跨境收购“拖累”、内部架构重组、业绩预告转亏,炬光科技走到十字路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凌晨 西安报道

受跨境并购项目“拖累”,炬光科技(688167.SH)业绩承压。

1月21日晚,炬光科技发布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5亿元至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2.41亿元至2.91亿元,同比下降266%到321%。

2024年,炬光科技经历了一段密集变动时期。

首先炬光科技完成对瑞士微纳光学元器件企业SMO100%股权的收购。溢价收购、标的公司连续两年净利下滑,监管与市场对于这笔收购案裹挟而来的多重风险提出质疑。

上述收购落地后,炬光科技开启了新一轮内部架构与业务方向的深度调整。其中涉及汽车事业部、战略增长部及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事业部三大板块。

与SMO的业务协同性发展问题尚未解决,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作为上游供应商,炬光科技承压,部分产品陷入量价齐跌困境。

一系列调整之下,炬光科技走到“十字路口”。

扣非归母净利同比下降超300%

炬光科技公告称,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6亿元至2.1亿元,同比减少2.31亿元至2.81亿元,同比下降325%到395%。

而上年同期,该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为9055万元。

对于业绩大幅变化,炬光科技将其归因为产业链挤压、财务费用增加,理财收入减少、并购项目尚未盈利、相关商誉计提减值以及计提存货减值等多重原因。

据悉,炬光科技主要从事光子行业上游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产生光子”)、激光光学元器件(“调控光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近两年来,产业链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同时上游竞争加剧。为维持客户与市场占有率,部分企业采取快速降价手段,其中包括炬光科技。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总营收3.11亿元,同比增长29.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11.92 万元,同比下降 206.71%,扣非净利润-3247.88万元,同比下降-416.26%。

炬光科技表示,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销售单价较去年同期出现较大降幅。由于价格压力,公司在面临亏损的情况下降低了出货量,同时随着光纤激光器泵浦源芯片功率不断升高,新一代预制金锡薄膜氮化铝衬底材料还在导入过程中。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下,预制金锡氮化铝衬底材料出货数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下半年,甚至第三季度亏损幅度较二季度有所扩大。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炬光科技进一步解释道,受全球工业发展普遍放缓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工业领域的业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收入下滑,单价下降。同时,瑞士并购纳入的汽车业务呈现出负毛利状态,拉低了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水平。

业务调整、高管降薪

为扭转亏损态势,炬光科技尝试多种路径试图破局。

业务拓展层面,随着对SMO收购计划完成,该公司将顺势扩大上游微纳光学元器件的份额,触达更多海外的应用行业客户;同时,还可以规模化地切入光通信和汽车投影模块。

同时,炬光科技围绕汽车事业部、战略增长部及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事业部三大部门进行重组与整合。

其中,汽车事业部将服务全球汽车智能投影、舱内投影和新型汽车照明客户、 结合瑞士炬光集成整合,将汽车投影照明生产合并至国内和东南亚。

“战略增长部”是收购完成后全新成立的两大部门之一。据该公司人士表示,新成立的“战略增长部”,以容纳与消费电子应用、消费级(一次性)内窥镜应用和其他新兴应用相关的资产的研发团队和设备为主。

该部门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也将锚定消费电子应用、消费级(一次性)内窥镜以及为 ams-OSRAM 的研发服务等。

全球光子工艺和制造服务事业部 (Global Photonics Foundry),包括部分研发资产进行重组、整合,并将其并入总部研发中心,增强研发与工程化的全球协同。

此外,在2024年10月底的业绩说明会上,炬光科技还提及并购瑞士项目运营整合最新进展。

该公司表示,为了有效利用地域优势,将压印光学器件的生产从瑞士纳沙泰尔转移至中国韶关。压印光学产线的前两批设备已顺利抵达韶关,第三批设备预计或于11月中到达。

针对光通信等行业客户对高效交期与产能的强烈需求,炬光科技规划在东莞增设光刻-反应离子蚀刻光学元器件的后道生产线。旨在将该生产线打造成为行业内产品大批量交付的核心基地,确保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效性。截至2024年10月底,部分产品的后道生产已在东莞成功完成。预计大批量后道产能的建设将于12月底前全面完成。

降本增效方面,炬光科技公告中提到,考虑到公司2024年前两个季度由于并购海外标的资产整合等原因处于亏损状态,为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尽快实现前期并购业务整合扭亏,优化成本结构,提升公司竞争力,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兴胜及部分董事、管理人员(含外籍)主动提出降薪。

具体来看,刘兴胜薪酬下调30%,董事、副总经理田野等部分管理人员薪酬下调10%至20%不等。降薪期限持续至公司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净利润为正后终止,最长12个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