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APP
2025-11-28 09:53:32
11月的厦门,海风拂面,活力涌动。22日,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在这座“海上花园”鸣枪开跑,象征着速度、耐力与坚持的奔跑精神点燃了整个城市。而这场赛事的总冠名方——厦门国际银行,也正以一场跨越四十年的“金融马拉松”,跑出自己的加速度。11月28日,这家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银行,迎来了成立40周年的里程碑时刻。

2025厦门国际银行中国田径协会10公里精英赛(厦门·翔安)
11月22日鸣枪开跑
十公里赛道,丈量着奔跑者的速度与耐力;四十年历程,刻度着一家银行的坚守与初心。从鹭江之畔到八闽山海,从中国金融改革“试验田”到高水平对外开放“桥头堡”,这家以“国际”为名的银行,正以其四十载不舍昼夜的“奔跑”,在服务八闽发展、赋能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勇争先。
一、起步跑
扎根福建热土,跑进闽山闽水第一线
1985年,厦门国际银行自成立起便肩负起服务特区建设的使命。从支持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印华地砖厂,到为松下电子、林德叉车等早期外资企业提供国际结算服务;从代理发售中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高集海峡大桥(后更名为“厦门大桥”)的债券助力跨岛发展,到国内首批引入楼花按揭产品服务城市建设,该行始终与特区发展同向而行,成为助推厦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金融引擎。

1986年,厦门国际银行全力支持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即厦门大桥)建设债券发行。图为建成后的厦门大桥。
“我们始终将‘扎根八闽’作为立身之本。”厦门国际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该行从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城市商业银行,这成为其提升服务本土能力的关键转折。自此,厦门国际银行加速省内机构布局,至2017年实现福建九地市分行全部开业,营业网点覆盖八闽大地,更深入地服务本地市场、地方需求。
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是福建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厦门国际银行以差异化金融服务为抓手,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四大经济”领域,赋能福建现代化体系建设。在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加大数字制造业、软件行业、高端装备等产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5年9月末相关产业公司贷款余额超过280亿元;海洋经济方面,落地船舶预付款退款保函、干散货船固贷等涉海金融创新产品,以福州分行为例,截至2025年9月底海洋经济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43%,同时通过“山海梦想+”等普惠金融产品,因地制宜推动海洋经济及相关产业做大做强;绿色经济领域,通过创新林权抵押、碳效益挂钩贷款等产品,以及强化系统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配套、加强多方合作等多举措,实现绿色金融总余额同比增长10%;文旅经济方面,以厦门地区为例,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累计支持住宿业、旅游饭店、经济型连锁酒店、文化艺术业等文旅及相关行业贷款余额超31亿元,助力福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这笔钱来得太及时,升级设备的资金有着落了!”武夷山星村镇茶农林女士夫妇,为满足消费者对岩茶品质的需求计划升级老旧设备,却受困于资金不足。该行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对接,通过“岩茶贷”快速为其审批100万元授信,帮助解决资金难题。
以金融之力串联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厦门国际银行聚焦“四链融合”,亦为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针对福建各地特色产业,该行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服务策略:例如南平分行推出“岩茶贷”,支持茶产业升级;莆田分行推出“鞋E贷”,服务制鞋产业集群;龙岩分行推出“猪农E贷”,支持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此外,该行全省首创“好康贷-科技特派员专案”,并选派金融干部到基层挂职,推动人才下沉,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厦门国际银行“山海金融”助力南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厦门国际银行与附属机构集友银行在福建省的员工总数已超3000人,网点数量超50家,覆盖福建九地市,近十年累计为福建贡献税收超140亿元。这份成绩单,是对闽山闽水的满腔赤诚与深情回报。
二、加速跑
勇立时代潮头,跑在对外开放最前沿
因“国际”而生,向“开放”而兴。这家自带国际化基因的银行始终牢记嘱托,一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跑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厦门国际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重要探路者。
初创之时,厦门国际银行创新性引进侨资,闽籍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以香港泛印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和澳门国际银行全部股权及部分现金入股,既为早期厦门特区建设提供关键外资支持,也进一步促进了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加强与海外乃至全球经济的互动。
这一独特架构,让厦门国际银行自诞生便具备国际化视野。在服务方面,将港澳金融机构的现代化服务理念和管理经验引入内地,如低柜服务、站立微笑、午间连班服务等创新举措,为当时国内银行业注入一股新风。在人才方面,推行管理层中外结合模式,引入境外金融人才,更依托澳门国际银行培训中心,为福建省经济、金融相关部门以及国内银行同业提供了赴境外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国际金融的理念与知识,促进金融行业的人才交流与发展。“澳门培训中心在内地培养国际金融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应时任工商银行总行领导建议,我们还为其总行部门级管理人员设计了为期两周的培训课程,最后还有毕业礼。”厦门国际银行原监事长、澳门国际银行原总经理叶启明回忆道。

厦门国际银行早期营业场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驶入深水区,厦门国际银行的角色也在悄然转变。2017年,该行正式收购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办的集友银行。这是境内城商行收购境外银行的罕见案例,可以说是中国金融行业“走出去”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后,厦门国际银行逐步构建起"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战略架构,深度融入国家开放大局。
在资金方面,三地机构协同发力,打通"赴港+赴澳"跨境发债双通道,构建闽港澳"并船出海"机制,截至2025年9月末,已助力超120家中资非金融企业发行境外债,折合人民币超2400亿元。同时,聚焦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需求,推出“跨境结算+错币种融资+外汇交易”特色化产品组合,持续丰富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结算账户、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外汇展业改革等试点政策落地推广,提升跨境结算便利;优化线上服务渠道,打造“跨境e站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截至2025年9月末,已累计服务超过1000家企业,累计业务发生额折人民币超过2480亿元;携手附属机构澳门国际银行推出“跨境速汇通-澳门速汇”,实现外币汇款秒到账,切实提升企业资金结算效率。在技术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2025年5月,推动历时四年半、投入数千人开发的集友银行系统整合项目成功上线,解决了原有系统老旧难题,是境内城商行向境外输出技术的典型案例。

厦门国际银行“跨境e站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
自成立之初,厦门国际银行便积极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助力国内金融业的发展和特区建设。近年来,该行逐步实现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对外输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其对外开放实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历程中,从学习接轨到参与引领的发展轨迹。
三、跨越跑
全面深化改革,跑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步入成熟期的厦门国际银行,坚持“心中有底、手上有法、脚下有力”的改革理念,系统性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问题。
面对新发展阶段,厦门国际银行在战略方向上,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总纲,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实施产业专业化策略。截至2025年9月末,“产业专业化”领域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其中新客投放占全部新客户投放比例57%。在战术方法上,对内打破“部门墙、机构壁”,推动各级人才有序流动,夯实组织内生动力;对外开展客户旅程重塑,让优化体验贯穿客户与员工的每一个触点,自2022年以来共开展客户旅程重塑25条,不仅提升了业务效率,也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体验。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厦门国际银行高度重视科技赋能,连续多年科技投入占营收比超过5%,目前金融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比例超过15%,位于行业前列。该行提出的“四大智慧”(即智慧风控、智慧营销、智慧运营、智慧决策)融合前沿AI技术,在风控规则、营销应用、财务分析、运营管理等方面持续迭代升级。大数据和AI双轮驱动下,厦门国际银行不仅实现了业务提效、服务优化与风险前置,还在探索科技与银行经营深度融合的边界,逐步建立起以智能化为内核的竞争优势。

厦门国际银行北辰山科创中心全景图
依托与生俱来的华侨基因,厦门国际银行与附属机构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将华侨金融与跨境金融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抓手,国际化底色越发鲜明。通过制定华侨金融行业标准、打造专营部门、推出创新产品及服务,以及建立特色化“华侨金融生态圈”,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截至2025年9月末,该行华侨金融业务量近2300亿元,较年初增长近12%,客户数较年初增长约8.39%,实现业务规模与客群基础双增长。此外,还发挥闽港澳三地机构协同优势,国际化业务占比超三分之一,成为我国国际化业务占比最高的中小银行。

厦门国际银行新总部大楼效果图
海风轻拂,白鹭翩飞,当10公里精英赛的数千名参赛者们冲过比赛终点,厦门国际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马拉松”仍在继续。站在四十年的新起点上,承载着“为国、为实、为民”的初心与“越办越好”的殷切期望,厦门国际银行将继续以奔跑的姿态,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驰而不息,书写属于中国金融的时代篇章。
财闻
2025-11-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8
财闻
2025-11-28
观点
2025-11-28
财闻
2025-11-28
财闻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