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31 18:14:31
当前,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相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中国氢能产业正乘着政策春风,加速驶入发展“快车道”,成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政策东风强劲,氢能站上风口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次规划将氢能明确纳入“未来产业”范畴,赋予其国家战略地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政策保障。
地方层面,6月18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规划》提出了两个阶段发展任务:一是2025至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建成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各类型加氢站50座,在港口、园区或城区打造10条运营示范线,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6000辆/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力争形成3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二是2030至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形成10万吨/年绿氢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生产能力,绿氢在省内氢源中占比达到40%以上,建成东南沿海重要的绿氢及氢基绿色燃料供应基地、输运枢纽和加注中心,形成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多元应用场景的产业体系,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9月22日,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落实国家和福建省政策文件,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也印发了《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氢能产业,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
此外,近日,为进一步推动创新氢能管理模式,探索氢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国家能源局组织了能源领域氢能试点申报及评审工作,拟支持内蒙古深能鄂托克旗风光制氢一体化合成绿氨及氢能耦合应用等41个项目、吉林长春松原白城等9个区域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
氢能源政策利好持续释放,对此,长城证券指出,鉴于我国持续颁布的氢能源利好政策,氢能产业持续发展。上游电解槽招标项目持续稳定增多,制氢投资力度加大;中游加氢站建设有序推进,保障氢能供应;下游氢能应用实现多领域创新,促进氢能交通推广。
光大证券也表示,近期我国氢能产业政策频出,从考核可再生能源非电消费、到中央专项资金支持绿色甲醇项目、再到本次将氢能纳入未来产业规划,均体现出我国正持续加大对氢能领域的政策支持。氢能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性降本(无论是早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化降本,还是后期材料工艺优化带来的持续降本),也离不开产业和国家层面的补贴/激励等政策对下游各类使用场景应用的支持,在国内政策密集催化和全球航运业及其他高碳排产业加快脱碳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绿色氢氨醇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空间巨大,应用场景广阔
当前,中国氢能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全年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位。截至2024年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累计建成产能超25万吨/年,中国占比超50%,已逐步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氢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引领国家。这一数据表明,中国氢能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基础,为未来需求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需求将加速释放。
未来市场空间巨大。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调查与投资机会前景专题研究报告》也显示,2020-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规模从15亿元增长至59.9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10.8亿元。
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首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韦志超指出,在氢能方面,该项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初期阶段,绿氢制备、储运材料、燃料电池系统等环节实现突破,交通、钢铁、化工等行业已出现明确应用场景。未来十年,工业替代、交通动力、能源存储等核心应用场景预计将有望加速落地,从局部示范走向区域普及,带动全产业链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成为新能源体系的重要补充。随着应用场景拓展,产业生态将不断完善,吸引更多资本与企业入局,推动行业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创新。
氢能源板块市场表现活跃,多家公司三季报业绩高增
2025年以来,氢能源概念股表现活跃。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氢能源概念指数(861268.EI)自4月9日触及年内最低点以来持续上涨,截至10月31日收盘(从4月9日起),已累计涨超36%。
个股方面,截至10月31日收盘,249只氢能源概念股中2025年以来股价涨幅累计超100%的有25只,其中凯美特气、恒勃股份、上海电力、恒盛能源涨幅居前,均超200%,凯美特气更是高达343.72%。
业绩表现方面,多家氢能源上市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高增。具体来看,34家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超过100%,其中,17家超过200%,5家更是突破了500%,分别为北京科锐(1417.63%)、天沃科技(950.20%)、中复神鹰(854.72%)、四川金顶(620.08%)和科力远(539.97%)。
业务方面,产业链公司正争相进行重点布局。
例如,凯美特气全资子公司海南凯美特、长岭凯美特、安庆凯美特经营氢气相关业务,主要以石油化工尾气废气回收利用并通过先进装置进行多级纯化生产,提纯后通过管道返还给上游企业。
北京科锐全资子公司科锐博润以绿电制氢行业需求为契机,研发光伏制氢新型电源系统。控股子公司北京稳力已研发出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叉车燃料电池系统、清扫车燃料电池系统,并可提供空压机、控制器等产品及光制储氢及应用一体化、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解决方案。
中复神鹰专业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据悉,氢能领域中的Ⅳ型储氢瓶,因采用碳纤维缠绕工艺,可较金属气瓶减重70%且提升储氢密度,目前国内物流车储氢系统已实现量产应用。
四川金顶下属新工绿氢公司将通过“电氢耦合”的发展理念,以电氢装备研发制造+技术服务为核心业务,为新能源电站、公共机构、工商业及终端用户提供一系列综合解决方案。目前,推出了自动驾驶储充机器人、10Kv撬装加能站、撬装式制加氢一体站、醇氢发电站等一系列绿色移动加能装备产品。
恒勃股份则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零部件在中重型车辆应用,并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目前在燃料电池阴极过滤器领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过滤效能技术参数,并逐渐在探索新型过滤材料对使用效果的提升,相关专利也在布局当中。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