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网站
2025-04-30 17:54:34
本文来源:ETF不打烊 作者:易鸿
在连续三个季度减持之后,今年一季度,医药首次获得加仓(另一个是消费)。
可以认为,对于医药板块向上的趋势,或许目前基金经理们普遍是有共识的。
众所周知,医药也是一个大赛道,细分子行业非常多,而且商业模式和投资逻辑很不一样,今年关注度最高的当属创新药这个品类,相关指数也是一度大幅领跑市场。
为什么是创新药?
创新渐入佳境
过去谈医药一定会提人口老龄化,这是一个大逻辑和长逻辑,但是今年创新药能迎来“大爆发”,或许是“资本+产业+政策”三重共振的结果。
创新药行业有个特点,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在美联储降息的大背景下,全球融资环境回暖,也有利于医药产业投融资活动。
资本市场表现更加直观,去年9月美联储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后,港股通创新药指数震荡上行。考虑到2025年美债利率中枢大概率下移,也利于创新药企融资。
产业趋势来看,一方面,出海带动了产业景气向上,数据非常直观: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License-out)完成94笔,出海交易总金额高达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进入2025年,一季度中国创新药资产仍旧热度爆棚。
今年2月全球知名药企与挪威央行主权基金相关人士就不吝赞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规模的生物科技公司,许多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还在全球范围内合作。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创新药主要出海方式为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合作,即将药物的海外开发权益授权给国外药企)对外授权,基本不受关税影响。
尽管美国关税政策变数仍存,但从当前情况来看,考虑到2025年之后不少跨国药企普遍面临较大的“专利悬崖”问题,需要通过BD交易来补充创新管线。
而中国创新药企恰恰就是能够提供更低价格、具有竞争力的早研管线,所以,创新药全球化进程还是值得期待的。
另一方面就是AI了,年初DeepSeek爆火带动AI概念扩散至创新药。据了解,目前AI算法在临床前药物发现阶段已经有深入应用,海外头部临床CRO公司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布局AI多年,完全由AI研发的新药有望在1-2年内成功上市。
而且,AI可以赋能药物研发的全流程,包括智能药物研发、智能药物临床试验辅助、智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辅助等,相关的企业有望通过AI技术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AI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深刻重塑医药研发的价值链条。
政策面来看,可以说是全链条覆盖支持。
2024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药发展的政策,旨在缩短创新药的上市时间、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研发积极性、推动创新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政策全链条覆盖从研发到审批到市场准入再到支付的各环节。
并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创新药”,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新药发展”, 3月19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公开征求《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工作程序(征求意见稿)》意见,对创新度高的药品进行充分保护。后续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实施落实,创新药也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有哪些创新药指数?
众所周知,医药尤其是创新药的专业门槛极高,且细分领域众多,指数化投资对咱们普通人来讲是更适合的方式。
创新药板块目前各类指数也不少,稍微理了一下,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87018.SZ)、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931152.CSI)、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000683.SH)分别聚焦港股、A股、科创板的创新药企业。
从细分领域来看,也存在一些差异:
港股通医药指数从港股通范围内选择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生产的50只代表性股票,主要聚焦其他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两大领域,也是创新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25
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则是从A股市场选择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50只代表性股票,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投入强度高、有创新药品在海外或国内上市,以及处于创新药研发产业链的公司,主要分布在化学制剂、医疗研发外包、其他生物制品、疫苗等行业。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25
科创生物指数从科创板市场中选取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其他生物业等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在化学制药、医疗设备、医药耗材等领域较为集中,有望更明显地受益于AI+医疗行业的发展。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25
整理了一下几个指数的前十大成份股,大家也可以看看: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25,所属行业为申万三级子行业
相关个股仅供展示,不作为个股推荐
投资选什么?
创新药板块的崛起,某种程度来讲,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跟随”迈向“全球创新”的一个缩影。
后续来看,随着全球资本重新定价中国创新力量、流动性环境改善、政策红利释放,创新药板块还是有机会的,而且很有可能迎来盈利提升和估值提升的“戴维斯”双击。
虽然今年以来创新药相关板块已经涨了不少,但是经历了过去几年的充分调整,涨到现在,估值仍旧在相对低位。比如今年关注度较高的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截至上周五4月25日,PE也只有27.64。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4.25
看了下,现在同时布局港股和A股创新药ETF的公司并不算多,工银瑞信是其中一家。对创新药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在这些基金公司的货架上挑选合适的产品。
其中,近期特别“吸金”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一键打包A+H创新药企业,自上市以来截至2025.4.28,份额增加了14.23亿份,在同为跟踪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中,是同期份额增量最大的一只。
这只产品当前当前管理费率与托管费率分别是0.4%、0.07%,费率在跟踪国证港股通指数的产品中最低。
还有创新药产业ETF(516060),A股创新药全覆盖。又或者可以关注科创医药ETF(588860),主要是聚焦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直接受益于AI。
截至4月28日,该ETF最新基金规模为3.43亿元,在同为跟踪科创生物医药指数的ETF中规模最大,而且管理费率为0.45%、托管费率为0.07%,综合费率在同跟踪标的ETF中也是最低的。
工银瑞信的指数团队也很有实力,目前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投资团队成员平均从业年限10年,平均投资管理年限5年,经验丰富。
对于被动指数化产品的管理也做得很精细,非常注重跟踪误差风险,旗下的被动指数型基金跟踪偏离度均值小于同类平均。
其中13只ETF基金跟踪误差(跟踪指数)低于跟踪同一指数的ETF平均水平,包括中证A50ETF基金、A500ETF工银、工银沪深300ETF、能源ETF等代表产品。
另外,咱们进行指数化投资也要关注成本,2023年公募基金降费改革后,工银瑞信不少代表产品主动降费,目前旗下多只ETF产品综合费率为同类最低一档,指数产品线整体费率也比较低,让利投资者也很有诚意。
综合来看,在创新药板块具备多重利好的当下,投资者可根据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ETF产品布局,有望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收获红利,力争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为指数基金,主要采用完全复制策略,跟踪标的指数市场表现,具有与标的指数、以及标的指数所代表的股票市场相似的风险收益特征。本基金还将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还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ETF将面临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基金投资组合回报与标的指数回报偏离的风险等特有特征。投资于权益类基金有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格隆汇
2025-04-30
格隆汇
2025-04-30
格隆汇
2025-04-30
证券时报网
2025-04-30
证券之星网站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