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
2022-04-07 15:58:17
撰文 | 张斌
编辑 | 简佳
秦静的声音略显沙哑。
这当然很值得,因为几天后她又会收到多家创投的TS(投资意向书)。
在当面拜访中科西光(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秦静的一周前,我在电话里听到的声音还是比较清亮的。
成立1年:拿到多个TS
3月24日下午3点半,秦静刚结束与某创投机构时长一个多小时的线上会议。自去年12月后,也有众多来自全国TOP50创投机构的主动联络她,最近这种情况为之更甚——“电话会议基本从早到晚都排满了。”
沙哑的嗓音与工作的饱和,已经渗透出中科西光的另类势头。事实上,自2021年1月成立日起,中科西光就成为西安光机所旗下唯一的一家商业航天公司。
或许是因为豪门出身,中科西光成立时间刚满一年,便已拿到了众多投资机构的TS,其中不乏一些“未曾谋面”的投资机构。
“有的甚至除了我一个人之外,公司其他管理层的声音都没听过,现在就要给TS,这让我觉得还比较意外。”
有投资界人士称,2022年3月,东北唯一独角兽“长光卫星”进入辅导备案,很多人预期长光卫星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的第一个IPO”。这对有意在商业航天领域下注的创投机构来说,可能是一个刺激信号。
我们观察发现,同样依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起家的长光卫星与中科西光有诸多类似之处。2014年成立时,长光卫星就开始研制“吉林一号”卫星。次年10月,中国第一颗商用卫星“吉林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进一步实现商业化、产业化。
此后,长光卫星飞速获得VC/PE关注,有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重助力,自此进入快行车道。截至目前,“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达到41颗,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同步,估值也水涨船高。2021年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中,长光卫星以124亿元估值,稳居商业航天企业第一梯队。
在秦静看来,长光卫星若上市成功,也会给商业航天市场迎来新的发展热潮。“在团队实力、技术优势与市场订单等方面,中科西光并不亚于国内很多知名的商业航天公司,唯一的遗憾只是起步稍晚,但依靠自身的实力,我们希望可以跑得更快。”
估值10亿:“初创”非“初创”
那么,创投TOP50为何在尚未谋面之际,就对西安一家刚刚显山露水的初创公司产生浓厚兴趣?
对此,秦静道出4大原因。
其一:技术优势。
“商业航天是高技术、高门槛行业,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输入才能行稳致远。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均出自研究所,而且能够持续得到所里技术支持。公司去年已受理的发明专利大概就有28个,今年专利数量不会比去年少。这样的专利年产水平比某些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拥有的专利都多。”
在中科西光的人员团队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国家航天事业中颇具盛名的高级科研人员。比如,神舟6号至10号载荷负责人祝青担任中科西光董事长兼技术总工,同时也是公司的“星座总师”;科院杰出成就奖的陈荣利担任中科西光首席顾问专家。
而此次受访的总经理秦静其实也是专业岗位出身,此前就职于航天系统,入职西光所后从事研究所的商业航天规划。
▲图: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业链
其二:融合优势。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航天公司主要是做卫星平台的,载荷大多还是购买研究所的,不具备载荷研制的实力。目前国内即能做卫星又能做载荷的商业航天公司只有三家:长光卫星、银河航天和中科西光。”从卫星到载荷,强大的业务能力也彰显出中科西光在我国商业航天市场中的稀缺性。
其三:差异优势。
“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全自主研发高光谱卫星的商业航天公司,去年已经研制完成了两颗军方遥感卫星,这两个卫星都是国内首次在百公斤级卫星上搭载高光谱成像仪,而且也达到了国内最高的地元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此外,“中科西光在国内率先推出基于超精细光谱探测技术的商业碳监测遥感卫星星座规划,今年投产的针对双碳的50公斤级甲烷监测卫星,不但标志着国内首个商业航天碳卫星的诞生,更标志着中科西光将成为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针对双碳业务板块布局的商业航天公司。”
其四:订单优势。
“我们去年1月成立,3月就拿到订单了,并不像很多初创公司那样前期不断烧钱搞研发,证明自身技术水平后才能拿到订单,实现营收。我们目前的订单状况良好,去年的营收是千万级,今年预计过亿,而且公司已开始盈利,这在国内商业航天公司中也比较罕见。”
受益于此,中科西光对于今后的融资及上市已有了明确规划。A轮融资将于2022年4月完成,估值10亿,一期规划实现6颗星组网;2025年完成30颗星组网,公司上市;后期完成108颗星星座覆盖,也将成为国内最大、最全的高光谱遥感星座。
此时,即使作为“科技小白”的我,也能感受到这是真正的“星辰大海”。
坚持“严选”:科创航天抢到头筹
在A轮融资中,我们注意到:陕西科创航天种子投资基金成为中科西光首个外部投资人,“种子意味十足”。
对于这家本土创投,我们曾在《陕财厅“大突破”落地:用3个亿“养狼”》一文中首次提及,彼时的核心信息是:种子基金规模为1亿元,目标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10年存续期,其中“陕西省政府引导基金”出资4000万,西安航天基金创新投出资3900万,中企服(深圳)出资2000元。
GP西安安元则代表了航天管委会,由旗下“航天创新投”及“西投控股”发起设立,目前主导投下的明星企业包括:“赛隆金属”(西北有色院旗下)、泰力松新材料(陕金控、长安汇通参投)、中航创世机器人(航空工业、西交一八九六参投)、华达科技(正申报IPO)、西工大超晶科技等。
作为全省首批科技成果转化种子基金之一,陕西科创航天种子基金的投资策略可简称为 “两个抓手”及“全产业链扶持”。
抓手一:借助航天基地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产业集群,以及西安航天基地创新投资有限公司自有项目储备库,种子基金以布局航天为立足根本,择优筛选拟投项目,从源头上把控企业质量,降低种子期企业的投资风险。
抓手二:借助航天合作的9个基金所投项目,种子基金已构建起“种子+VC+PE+并购”的全产业链图谱,通过基金全产业链和所投企业上下游协同效应,有助于种子期的“苗子”茁壮成长。
此外,种子基金还与西工大、西交大等在陕高校加强深度融合。
面对首次定位“投早投小投科技”,陕西科创航天种子基金的投资动作其实是比较快的。
2021年9月1日,基金管理人组织了第一次项目预评审会,对首批五个拟投项目进行了预评审,11月13日将项目资料提交至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进行前置性审查,经过数轮讨论,中科西光进入最终投资决策,目前出资程序已经完成。
对于“第一颗种子”的选择,西安航天高技术产业发展集团子公司创新投公司董事长李文龙表示:“一方面,主要围绕现在的航天基地,聚力‘十个航天’。另一方面,我们调研之后形成了一致的判断,依托光机所的中科西光确实是商业航天板块一颗新星,有实力对标长光卫星。”
依托对新兴产业定位的理解与中科西光的发展预期,李文龙拿出了种子基金单笔投资的顶格上限:500万。
我们曾留意问询,这支“种子基金”会不会撒胡椒面?
李文龙的答案是:种子基金不会随意播种,一定会“严选”,种子基金顶格出资只是第一步,未来随着中科西光的持续发力,我们也可能调动其他基金陆续进场,形成种子轮——A轮——B轮的周期性支持。
“航天基地,是以产业培育的思维在投资种子”。在交流中,李文龙反复强化这一理念。
据了解,除了中科西光之外,科创航天还刚刚通过对“鼎益科技”1000万元的出资安排。该公司主要从事以3D打印钛及钛合金丝材产品,终端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及精细化工。
在金融棒棒糖看来,无论是科创航天还是我们此前纪录的沣西基金,其实拿到“种子资格”后,都是“长效产业思维”,严格按照“产业链”发掘未来之星。或许,这就是“本土种子基金”该有的模样。
补记:
陕西科创航天种子基金管理人团队目前拥有在职员工17人。团队成员中7人拥有硕士学位,7名核心人员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余人员至少拥有4年以上工作经历。
项目储备方面,陕西科创航天种子基金目前完成上会决策2家、前置审查1家,项目储备40余家,涉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领域。(来源:西安金融棒棒糖)
天眼查
2025-05-22
乐居财经
2025-05-22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5-22
天眼查
2025-05-22
观点
2025-05-22
格隆汇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