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富士康与360是A股IPO变革的先声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8-02-13 09:59:10

(原标题:富士康与360是A股IPO变革的先声)

  2月9日,证监会披露了富士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招股书,这一世界最大代工企业即将冲击A股。引人注目的是,富士康正式IPO的名称变更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有意淡化代工,给自己披上了“工业互联网”的炫目彩衣。

  最近,A股IPO在严审的同时,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就是大型科技股上市速度加快,频频出现巨无霸科技公司上市。去年,360借壳江南嘉捷重组上市,成为市值3400亿的国内大型科技公司,仅次于3500亿的另一巨型科技公司海康威视。1月29日晚,江南嘉捷称已收到证监会关于360借壳重组上市的核准批复。如果富士康A股IPO成功,市值可能超过360与海康威视,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

  360借壳重组上市、富士康宣布IPO,是A股IPO变革的先声,是A股增加IPO适应性包容性、让新BATJ留在国内上市的实际行动,也是上交所一直力推的“新蓝筹行动”的成果。这两项大型科技股上市项目,预示着A股今后一段时间将迎来更多的新经济公司,A股上市公司结构也将逐渐发生变化,投资者将有更多优秀公司可供选择,价值投资的内涵与外延也将拓宽。

  富士康IPO招股书的最大亮点,就是工业互联网的全新表述。对于富士康而言,将名字中增加工业互联网的字样,显示出其摆脱代工厂的意图。富士康创始人,也是台湾首富郭台铭自己的解释是,我们很早就用了AR技术,我们不是传统制造业,我们是帮客户量身定做。外界对富士康有误解,其实20年前我就不止于代工了。富士康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主要从事各类电子设备产品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业务”。同时还披露“统一的技术标准是工业互联网设计解决方案中最重要的依据”、“工业互联网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工业互联网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现在外界对于富士康IPO的质疑,最大一点就是这点,工业互联网到底是其为了顺利IPO且提升估值的人造概念,还是将来公司的转型方向。显然,这点也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2月9日,证监会网站也挂出首次公开发行申请文件反馈意见,要求富士康补充披露公司名称含“工业互联网”的原因、该等称谓是否客观准确且有充分依据。

  笔者认为,富士康的工业互联网并不是纯粹概念,目前富士康的科技能力完全能配得上这一称谓,至少公司具有这种转型的能力。招股书显示,2015-2017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721.20亿元、2717.62亿元和3530.82亿元,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分为通信网络设备、云服务设备、以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类,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90%以上。

  富士康要想顺利IPO,还有几个明显的瑕疵:

  一是员工劳动保障。富士康的员工体系庞大,将近27万人,每年光人工开支在150亿左右,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赚6万多,月收入都超过5000元。听起来还是挺赚钱的,但底薪比较低,员工的收入都是通过大量超时加班而产生,基本超出底薪一倍,也就是说如果月薪5000的话,员工每月的加班收入恐怕会超过2500元。早前,富士康的用工问题曾引发讨论。2010年,富士康各地工厂陆续出现十多起员工坠楼事件。2013年4月,两名新员工跳楼身亡。单调的流水线生活和严苛的管理制度,被指是酝酿这些悲剧的“祸首”。

  二是高负债率。由于主业为代工等,富士康的毛利率与其他高科技公司相比并不高。招股书中披露,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10.5%、10.65%和10.14%。截至2017年底,富士康总资产1486亿元,总负债1204亿元,负债率约81%,相较于截至2016年底43%的负债率上涨了近一倍。富士康负债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应付账款的增加。据招股书,2017年末,公司应付账款账面价值较2016年末增加337.96亿元。如此之高的负债率、较低的毛利率,公司营收规模虽然庞大,2017年营收高达3545亿,利润达到158.7亿,可能这些利润很大一部分都交给了银行,是在替银行打工。

  三是成立时间过短。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成立至今不满三年,与相关文件不符,这可能成为其登陆A股的最大硬伤。但这种拟上市公司某一方面不满足上市要求的事并不是首次出现,之前有很多特批上市的先例。估计富士康也走有关部门特批上市这条路。

  尽管存在以上瑕疵,但估计都不会成为富士康IPO的真正障碍。富士康与360一样,都是有一定规模的优秀科技公司。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正是A股的稀缺标的,符合增加IPO包容性适应性的改革方向。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