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11-28 20:31:13
(原标题:阿里放话AI眼镜是手机最大对手!退货率最高达60%,手机厂商:我们不慌)
本就热闹的AI眼镜赛道,涌入越来越多的玩家。
11月27日,预热已久的夸克AI眼镜正式发布,首发提供S1、G1两个系列,共计六款单品。S1系列提供三种不同框型和颜色的单品,最低到手价3799元。更侧重时尚和轻便的G1,除提供两种框型选择之外,还配有太阳镜款,最低到手价1899元。全系产品均搭载阿里最新的大模型——千问AI助手。
而就在两天前,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也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理想将发布智能眼镜,“理想AI眼镜是理想最好的人工智能附件。”
AI眼镜赛道正变得愈发拥挤。11月,百度推出“小度AI眼镜Pro”;6月,小米推出小米AI眼镜。此外,Rokid、雷鸟、Xreal、闪极等一众创业企业纷纷推出AI眼镜。研究机构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自2024年三季度起,行业进入“百镜大战”,预计2025年全球与中国AI眼镜市场的销量将分别达510万副和137万副,增速均将超过200%。
AI眼镜的激烈竞争背后,其核心是争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如阿里集团副总裁、智能信息事业群总裁吴嘉就在发布会上高调表示,AI眼镜会真正开启AI时代的人机交互革命,从现在开始,它将是智能手机最有力的竞争对手。未来,人人都需要一副AI眼镜。
持类似观点的行业人士不在少数。如Rokid乐奇创始人兼 CEO 祝铭明也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未来三到五年,AI眼镜与手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逆转。“到时候,手机还在,但眼镜是主体。手机将作为通信、计算和存储的终端,而交互更多发生在眼镜上。”
这一判断背后,是业界对交互范式变革的共识:当AI眼镜能够通过语音交互、第一视角拍摄和实时环境感知,实现更自然的“所见即所得”交互体验时,它确实有望在特定场景下取代手机的部分功能。
如此来看,AI眼镜和智能手机之间,必有一战。
智能手机“闭环”策略
当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本应是AI最直接的落地场景。然而,主流手机厂商如华为、小米、OPPO、vivo均将AI视作未来操作系统的核心,纷纷自研端侧AI助理,拒绝向第三方大模型厂商开放系统级权限。这种“系统闭环”策略,使得如豆包、通义千问等大模型难以在移动端实现深度集成与能力释放。
正因如此,各家互联网大厂都希望找到自己的流量入口,以此抓住AI时代下人机交互革命的新机会。而作为仍处于形态演进中的新兴设备,AI眼镜的系统生态尚未固化,“人人都有机会”。
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智能终端业务负责人宋刚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iPhone之所以开启新时代,其核心成功因素之一在于对人机交互方式的根本性变革。iPhone不仅提供了远超功能机的输入效率,还拥有美观的造型,这些能力的显著提升是其成功的基础。
“进入AI时代,我们认为AI眼镜将会是真正开启新一代人机交互革命的智能设备。”宋刚表示。在他看来,AI眼镜作为第一视角的头部设备,能够捕捉80%以上的人体感官输入,这是手机无法做到的。
诚然,相比目前生态系统更为成熟的手机,AI眼镜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其单一的使用场景和不够持久的续航能力都饱受市场诟病。正因如此,AI眼镜的退货率居高不下。据腾讯深网报道,目前AI眼镜的退货率普遍在40%-50%,个别品牌甚至高达60%。
但在宋刚看来,AI眼镜的时代即将到来。
“尽管夸克AI眼镜在生态支持上尚有不足,其AI服务能力也有待持续进化,但就目前的产品形态而言,它已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体验。特别是与千问AI助手深度集成,使其有潜力成为一位全天候的个人助手。我们相信,随着其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未来的应用场景将大为拓宽。”宋刚说。
而供应链和技术的优化,也将加速这一进程。如IDC报告分析认为,智能眼镜正通过Micro LED与树脂波导等光学方案及结构优化,实现佩戴体验的关键突破。预计2026年主流全彩与单色眼镜重量将从当前的70-90克降至50克左右,50克以下的产品占比预计将超过45%,此重量已接近传统眼镜,为未来的全天候使用创造条件。
同时,夸克AI眼镜双芯片与端云协同架构也使其续航提升2-4小时,初步解决了制约其成为主力设备的续航短板。重量与续航的优化共同构成产品从可用到好用的转折点,为后续智能眼镜的规模化普及奠定重要基础。
“智能眼镜正从独立的智能设备,演进为用户个人终端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够更自然地捕捉用户所处的环境信息与视觉焦点,在AI的赋能下,智能眼镜有望成为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等终端的关键信息输入端口。”IDC表示。
通往AR眼镜的过渡阶段?
然而,各家大厂在AI眼镜上的迅猛出击,似乎并未对智能手机厂商造成困扰。
有智能手机行业相关从业者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在他们看来,近年来,手机正越来越成为个人的数据中心,大量的用户数据沉积在智能手机之上。这种优势,在短期内很难被其他竞争对手所取代。
“因为用户需要的不是单个硬件,而是一整套服务。”
因此,尽管主流手机厂商如华为、OPPO、vivo也已投身AI眼镜研发,但它们的策略与互联网大厂明显不同。相较于后者的高调造势,手机厂商更为审慎,其行动更多地被视为对下一代人机交互形态的前沿探索与技术储备,而非立即向市场推出成熟的消费级产品。
在集邦咨询资深研究副总经理邱宇彬看来,目前,大厂积极布局AI眼镜而非AR眼镜,更多是因为担心产品“叫好不叫座”。销量不佳不仅影响营收,更会反噬品牌声誉。因此,对这些大厂而言,与推出AR眼镜相比,推出AI眼镜是一张“安全牌”——无需整合复杂的显示和光学系统,仅通过听觉就能让消费者初步体验AI的好处。
但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这还不够。邱宇彬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表示,业内普遍认为,AI眼镜确实是通向AR眼镜的一个过渡阶段。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个“过渡期”会有多长?
这个问题目前仍未有定论。故而,邱宇彬认为,以苹果为代表的国际品牌,在AI眼镜的布局上可能会姗姗来迟。“他们在权衡是参与AI眼镜这个过渡阶段,还是直接跳过,又或者在合适的时机(可能在2027年到2028年之后)一步到位地推出AR眼镜。”
邱宇彬认为,原因在于,目前AI眼镜市场已有像Ray-Ban Meta这样的产品树立了强烈的品牌形象,苹果此时介入,很难在这一市场中找到突破口和培养自身用户群的空间。因此,直接投放AR眼镜对苹果而言是更合理的战略。
在这个过渡期结束之前,AI眼镜更多的场景还停留在解放双手,用于补充手机不太便捷的场景,而无法直接对智能手机市场造成冲击。
格隆汇
2025-11-28
格隆汇
2025-11-28
格隆汇
2025-11-28
格隆汇
2025-11-28
格隆汇
2025-11-28
格隆汇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