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产业集群到智能车间:新型工业化“进阶密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1 17:03:33

(原标题:从产业集群到智能车间:新型工业化“进阶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冉黎黎 湖南报道

在中国的工业版图上,位于中部的湖南省的发展路径一直颇有特色,而位于长株潭城市群的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是湖南工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目前正在新型工业化的进阶之路上积极探索。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跟随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访了长沙、株洲、湘潭三地。

记者发现,在长株潭的新型工业化探索中,“智能化”和“产业集群”是两大关键词。

湖南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促进产业融合给出“新增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60家”的硬性部署。而在长株潭三地,从钢铁产业应用板坯自动转钢系统,到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工厂无处不在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化”已渗入产业体系的细枝末节。

“产业集群”在湖南的产业发展中也不断被强调。湖南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升产业能级。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13条重点产业链倍增计划,打造具有湖南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株洲北斗产业“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湖南医疗器械产业园,在湘潭的专业孵化体系下实现产值倍增;“邻居就是甲方或供应商”的空间优势,也让长沙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得产业发展的便利。

这些发展并非无迹可寻。比如,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株洲具有丰富的工业应用场景,为工业软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对工业软件产业的集聚形成吸引力。产业基础的优势之外,政策的加持也正让新产业集聚发展迸发活力。

近年来,湖南全力抓产业,加快推动转型升级。长株潭也正依靠智能化增强效率,产业集群带来创新和供应链优势,新型工业化进阶之路稳步发展。

智能工厂的两种“智慧”

每10秒生产一件铝合金轮毂、每53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每6分钟生产一台挖掘机……以分秒计算的高效生产,成为了湖南省智能制造的生动注脚。

而湖南省会长沙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地正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累计培育智能制造企业396家,并入选全国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

作为湖南省国有综合性智能制造平台的湖南中南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智能”),是长沙智能制造发展的典型案例。

记者走进中南智能厂房内,首先看到的便是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研发区。研发区内,焊接机械臂的焊枪按照程序自动在铁板上进行焊接,铁板上逐渐形成一条烧红的沟壑。

中南智能机器人焊接工艺知识图谱研发区。(冉黎黎/图)

“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是可以覆盖千行百业的。”中南智能董事、湖南省智能制造协会会长高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中南智能主要为新能源、汽车、纺织、物流、铸造等行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高狄提到,中南智能自主开发了铸件成型打磨机器人,最早是和东风、潍柴等客户合作,后面也在给一汽等国内大型发动机厂进行铸件成型打磨。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二字如何体现?高狄提到,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公司会采用多元异构的算法数据来解决客户诉求、产品需求不同的问题。“比如第一家和第二家客户所需要的产品是不一样的,但如果都是发动机这种产品,在一些方面产品的设计是大致相同的,技术是一致的,在多元异构的算法数据下,可以用共性技术来灵活适配产品差异。”

中南智能是工业智能化的产品提供方之一,而同样位于长沙的中联重科,则是工业智能化重要的实践者之一。记者了解到,这家企业正加速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的转型升级,先后攻克了一批机、电、液、新材料、新能源、工业互联、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并以中联智慧产业城为核心,同步建设23个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

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产品展示坪。(冉黎黎/图)

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公司紧凑设备事业部生产制造部经理张志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中联重科的智能工厂有两种“智慧”,一是“看得见的智慧”,二是“看不见的智慧”。前者指向机械手、AGV等设备,后者一是指面向客户打造的针对产品的智能管理系统,如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指导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智能化系统,管理范围包括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环节,更深入一些,还有成本管理、效率管理系统等。

张志远表示,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从建设到投产到达产,大概耗时3年时间,“看不见的智慧”则是从建厂初期就与厂房一同建设起来,贯穿整个厂房建筑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始终处于不断优化和不断迭代的过程。而每一台设备出厂的时候,都会接入到整机产品的管理后台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中联重科生产厂房内,作为“看不见的智慧”的代表的“中联重科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运行,平台大屏上所呈现的中国地图中,全国各地有多少台中联重科的设备处于运行状态清晰可见。

数据显示,当时北京有288台中联重科挖掘机正在运行。工作人员从平台大屏显示的地图中选中“北京”,又从“北京”点进“朝阳区”,进而点进位于“南磨房石门新居”的一台挖掘机,随后,大屏上,关于这台设备的工况信息便呈现眼前,最新位置、终端状态、一周内运动轨迹等均可从中获悉。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在于帮助客户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方便客户对挖掘机进行管理、维修、保养等等。目前,平台连接的设备总数超80万台套,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智”力驱动升级

在长沙之外,株洲与湘潭在智能制造上也在持续发力。

株洲以数智赋能“升链”,建成了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打造了国内首条5G陶瓷自动检测生产线,落地了中南地区最大的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湖南株洲)数据中心和全省首个工业软件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覆盖率、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规模工业企业普及率分别达81%、66%。

湘潭也深入开展“智赋万企”行动,大力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成智能制造企业355个、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线)764个、智能工位4865个,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8家。

先进钢铁材料是如今湘潭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过去,湘潭的产业版图主要包含“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老三样,其中,“普通钢”到“先进钢铁材料”的产业变革,蕴含着智能化的深入渗透。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工厂内。(冉黎黎/图)

湘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钢”)数智化研究院主任龙忠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湘钢自2016年以来大力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制造建设。

“2019年至2022年,湘钢联合合作伙伴对钢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应用的研发与孵化,实施了废钢天车远程操控、5G+AR远程跨国装配、板坯自动转钢、棒材表面AI检测等20余个5G项目,实现厂区5G专网全覆盖,专业型智慧中心8个。”龙忠义表示。

从2023年初开始,湘钢加大对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备设施投资建设力度,落地了行车智能调度、皮带智能监测、棒材能耗智能预测、盘卷勾号识别、焦炭质量预测、精炼目标温度及成分预测等45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另有70余个应用场景正在探索实施中。

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的效应正从数据中得以显现。

出口情况是其中一个侧面。前三季度,长沙出口“含新量”产品增长明显。应用场景机器人走俏海外,出口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分别增长170.1%、135.2%;智能化农业机械产品“爆发式”出海,出口农业机械增长174.7%,彰显长沙工业升级实力。

株洲方面,株洲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工业动能强劲。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增速保持全省第一,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增长9.5个百分点。

而在湘潭,这座工业老城如今的产业版图由老三样转型升级为“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新三样。前三季度,在吉利汽车、蓝思科技、闪聚电池等重点企业带动下,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1.8%、26.2%、20.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91.4%。

“邻居就是甲方”

此次走访记者发现,除了智能化,产业集群也是长株潭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密码”。

4月11日召开的2025湖南省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工作会强调,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未来发展趋势和集群发展规律,加力梯度培育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实力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要聚焦产业集群培育,用好链长制等工作机制,明确重点企业、项目、技术和产品,推动政策落地,解决企业难题。

记者注意到,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发展新兴产业,并逐步形成上下游产业聚集,是长株潭产业集群向“新”发展的重要特点。

比如,株洲是一个老工业基地,这里工业应用场景丰富、市场需求旺盛,为工业软件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前述湖南首个工业软件产业集聚区便位于此地,即天元工业软件园。软件园于2023年7月正式开园,截至今年4月,软件园已吸引27家工业软件企业入驻。

湖南精益传动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精益传动”)是入驻软件园的企业之一。

精益传动副总经理曹罚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入驻产业园之际,市里相关部门推荐了很多技术资源、渠道资源等,例如,推广软件需要销售渠道,市里部门帮忙对接了本地的中车株机等大型企业客户。“目前株洲这边做动力传输系统零部件的企业基本都用我们的软件。”

对于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而言,产业集聚更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基础。

长沙雨花区是长沙市人工智能产业主要集聚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排名进入全国十强,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高狄表示,由于机器人产业集聚,公司需要的智能制造配件不需要去外省采买,“我的邻居就是我的供应商或甲方,有了需求之后,短时间内我们就能把配套零部件做齐”。

湖南明和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和集团”)总经理刘媛同样看重长沙的产业配套能力。明和集团是⼀家集⽂化创意策划、声光视讯系统集成与⽂化装备智能制造为一体的⽂旅全产业链综合型服务商。

值得一提的是,明和集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长沙县又名“星沙”。“湖南工业看长沙,长沙工业看星沙。”刘媛提到,公司周边有铁建重工、三一重能、中联重科等著名企业,在客户有需求时,周边有无数家给可以进行配套的工程机械厂家。“所以我们的研发和配套很快速,而且舞台机械全国没有集成,在这里,就有将舞台机械产业集群做大的潜在可能。”

新产业从零生长

除了依托原有的工业基础,长株潭三地也有不少“从零开始”发展的产业。这些产业是如何落地的?

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北斗产业发展和规模应用,株洲市被明确为全省北斗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最初,株洲的北斗产业可以说是没有基础。而在3年时间内,株洲北斗产业从无到有,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完成46个应用示范场景建设,建成投产全省首个商业卫星工厂。

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赛德雷特总部便位于株洲的北斗产业园。赛德雷特副总经理刘正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政府重视,有宽松的营商环境,也给予了资金方面的大力扶持,得以让我们在2年的时间内把卫星智能制造工厂建设完成,达到从卫星任务订单、设计开发、单机部件联试、卫星总装、整星功能和性能测试、环境试验验证到卫星出厂的全流程研制能力。”

除了北斗产业之外,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也是“从零开始”典型案例。2019年8月,湘潭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应运而生。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第一家入园企业华芯医疗的产品。(冉黎黎/图)

尽管是“从零起步”,但作为老工业基地,湘潭用“专业孵化体系”持续吸引企业入驻。

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党支部书记朱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园区按照“产业规划+专业园区+综合服务”模式,通过政策机制集成创新、产业生态系统布局、空间规划迭代升级、专业团队精准对接等措施,聚焦“加速产品注册与备案,实现知识产权的高效布局与运营、推动创新产品进入医保集采、拓展国际研发合作与市场”等服务。

6年来,湖南省医疗器械产业园实现了产值税收快速增长。2021年至2024年,园区核心区产值从几千万到30.46亿元,累计引进企业290余家,取证900余张,形成了医疗设备、医疗耗材、体外诊断、医疗美容、医疗软件五个方向的产业集聚,打造了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新高地。

从智能车间的高效生产到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布局,从原有产业的迭代升级到新赛道的“从零突破”,长株潭的新型工业化探索既立足本地基础,又借力政策赋能与生态共建,这三地新型工业化的“进阶密码”,为区域工业化转型“打了个样”。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1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