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8 19:38:03
(原标题:重罚1.77亿!私募关联IT员工作案,老鼠仓获利超8800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娜娜 上海报道
一纸高达1.77亿元的罚单,揭开了又一例“老鼠仓”案件。
近日,浙江证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当事人林艺平利用职务便利实施“老鼠仓”行为,违法所得超8800万元。由于金额巨大,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林艺平被采取“没一罚一”处罚,合计罚没金额超过1.77亿元,同时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引起市场广泛关注的,不仅是高额罚单,还有林艺平的公司背景。行政处罚书披露,其所在的杭州某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某某科技”)与浙江省内两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同属一个实际控制人,由同一管理团队管控。
浙江证监局调查发现,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林艺平在杭州某某科技任职,承担交易策略前端开发,产品风控,部分产品交易测试、决策、下单、监控等工作。监管认定,其行为已“实质上实施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履职行为”。
期间,林艺平不仅能够查询前述两家私募未公开的敏感信息,还直接参与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实质上触及了私募机构的核心投资机密。
掌握内部信息的林艺平并未安于本职。他通过实际控制和操作“林某治”名下的国金证券账户和东莞证券账户,以及“何某龙”名下的东莞证券账户和中信证券账户,在杭州的IP地址下进行交易并盈利。
林艺平的操作手法极其隐蔽。“林某治”账户的交易资金由他自行筹措,盈亏自负;而“何某龙”的账户则直接借用账户内原有资金进行交易,盈亏同样由他承担。 这种安排试图在资金流向上模糊其关联性。
然而,监管通过IP地址追踪、银行账户和流水核查、电脑硬件信息比对以及交易所出具的趋同交易信息,最终构建了完整证据链。数据显示,在2022年11月16日至2023年9月6日期间,这些账户在沪深两市的交易与相关私募机构的操作高度趋同,非法获利高达8857.69万元。
尽管林艺平曾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提出陈述申辩意见并获部分采纳,但仍未能逃脱严厉处罚。最终,他被没收违法所得8857.69万元,并处以等额罚款,合计被罚没金额超1.77亿元。此外,因情节严重,林艺平还被采取五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针对该IT人员为何能够长期、系统地窃取并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趋同交易的问题,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从职责定位来看,量化私募旗下的科技公司 IT人员主要负责系统搭建与技术支持,原则上不应涉及投研核心信息。私募机构若严格遵循从业人员资格管理要求,规范项目协作机制与落实内部风控制度,特别是对策略代码、交易数据、客户信息等核心信息实施分级授权管理,即可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信息隔离。
李进进一步指出,尽管日志审计与操作留痕等技术在量化私募行业已广泛普及,但本案揭示出多个环节存在系统性漏洞:IT人员因权限设置过宽而直接接触未严格加密的核心数据;系统日志虽记录操作却缺乏智能分析,导致异常查询行为长期未被察觉;同时,机构也缺乏实时合规监控进行主动干预。这些漏洞共同为其违规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关于林艺平案“没一罚一”并处以五年市场禁入的处罚力度,业内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北京乾成律师事务所顾问林祺从法律角度分析认为,处罚力度总体适中。依据《基金法》和《私募条例》,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开展未公开信息交易行为的,应当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本案中,浙江证监局对林艺平处以一倍罚款,系在法律规定的罚款幅度下限作出,体现了处罚的审慎性。
“当然,也不能一定就说本案处罚较轻。从行政处罚角度讲,行政违法行为情节、是否初犯、涉案金额高低以及社会影响等,都是行政处罚力度综合考虑的影响因素。”
关于市场禁入,林祺援引《证券市场禁入规定》指出,此类措施主要分为禁止从事证券业务和禁止进行证券交易两类。林艺平的违法行为主要扰乱市场交易秩序,因此适用第二类市场禁入措施。该规定第七条明确第二类禁入的最长期限为五年,但未设定最低时限,故浙江证监局作出五年市场禁入的决定符合法规要求,具有适当性。
与法律条文层面的“适中”解读不同,李进则从市场影响和惩戒效果角度表示,本案中“没一罚一”并处五年市场禁入的处罚力度较为严厉,罚没金额突破行业纪录,明确传递了监管“零容忍”的标准——无论金额大小、岗位高低,只要触碰“老鼠仓”红线,必将面临经济与从业资格的双重严惩。
他也指出,“这也表明监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监控,以及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将成为常态。”
IT人员利用非公开信息进行股票交易被罚,林艺平并不是个例。今年5月,安徽证监局和吉林证监局分别披露了两起行政处罚书,均涉及IT员工的抄作业式“老鼠仓”交易。
安徽证监局罚单显示,当事人李海鹏时任中信证券信息技术中心高级经理,凭借其CRM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开发权限,他能够获取公司所有客户的账户信息、资产规模和交易持仓等未公开信息,并借此长期窥探其公司托管的“高某基金”持仓与交易明细。
在2019年11月1日至2023年2月21日期间,李海鹏控制家属账户,累计交易股票128只,累计交易金额超6400万元。其中,与“高某睿远基金”趋同交易股票76只,趋同交易金额达2900万元,跟买获利超213万元。最终,李海鹏被处以“没一罚一”重罚,合计罚没超426万元。
而被抄作业的“高某睿远基金”,被指向明星基金经理高毅资产邓晓峰的所管基金。处罚书显示,2015年4月24日,“高某基金”成立,托管人为中信证券。中基协私募备案信息显示,高毅-晓峰1号睿远成立日期正是2015年4月24日,托管人为中信证券。
吉林证监局罚单显示,邵某自2008年7月至2024年7月任职于华泰证券,在2023年1月6日至11月10日期间,其作为分管投研系统建设负责人,因工作需要获得了公司X系统的访问权限。该系统可实时显示华泰证券自营账户的股票持仓、投资建议书(含股票信息、投资上限、有效期及投资理由)等核心未公开信息。
在拥有上述系统权限的同期,邵某实际控制“杨某”的证券账户进行交易。该账户与华泰证券自营账户在58只股票上存在趋同交易行为,趋同买入金额超过3153万元,趋同买入股票只数占比高达72.5%,金额占比59.06%,由此获利19.39万。
如何有效防范IT等支持岗位的违规操作?李进指出,管理人应从制度、技术与合规三个层面严格界定职责边界。制度上明确IT岗仅负责系统维护、数据支持等基础工作,禁止接触策略代码、持仓信息等核心数据;技术上实行权限最小化原则,并对核心数据加密脱敏,确保IT人员“看不到”敏感信息;合规上建立复核机制、操作留痕、定期溯查等机制,对异常行为实时预警,同时加强全员合规培训与考核,从源头杜绝“跨界”操作风险。
近年来,浙江、安徽、吉林、上海等地证监局披露的多起行政处罚案件显示,IT人员、风控技术岗、基金会计等非传统的投研岗位,已成为利用内幕信息交易的高发群体。这些岗位人员凭借系统权限或业务关联获取核心投资信息后,通过控制亲属及他人账户进行违规交易,涉案金额跨度从数百万元至亿元级。
无论是券商的李海鹏和邵某,还是科技公司的林艺平,一系列案件暴露出机构在关键岗位权限管控上存在的隐患。这些案件相继被查处并受到重罚,清晰传递出证券监管的 “利剑”已高高悬起。随着监管技术的持续升级,无论是IP追踪、大数据比对还是资金流水穿透式监管,都让隐蔽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明显加强了对“老鼠仓”行为的监测与打击力度,特别是将IT类相关人员列为重点核查对象。
4月底,中国证券业协会就《证券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证券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管理指引(试行)》向行业征求意见,旨在通过加强交易行为监测、关键岗位人员核查等措施,实现对从业人员投资行为的“看得清、管得住”。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老鼠仓”行为主体呈现多样化特征。一是“90后”涉案从业人员逐渐增多;二是涉案岗位除了传统投研人员外,中后台管理部门人员占比上升。
李进在采访中强调,IT、运营等中后台岗位已成为内幕交易与信息泄露的新风险点。他呼吁管理机构需严控技术岗位权限边界、强化全流程风控,从根本上防范“监守自盗”风险。据其透露,卓德投资已启动中后台岗位风险等级评估工作,下一步将重点排查IT、运营等岗位的权限配置、数据访问及操作留痕机制,并即刻组织新一轮合规培训,确保每位员工清晰理解“老鼠仓”的法律红线与行为边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和讯财经
2025-11-18
子弹财经
2025-11-18
智通财经
2025-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