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

全球巨震!资金却在疯狂扫货

来源:格隆汇

2025-11-18 17:49:22

(原标题:全球巨震!资金却在疯狂扫货)

近期,全球科技股出现调整。

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自10月3日以来下跌16.14%。

然而,在市场回调背景下,资金并未撤离,反而呈现明显流入迹象。

近两个交易日,恒生互联网ETF(513330)净流入资金16.61亿元,在所有跟踪港股市场的ETF中位居首位。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01

AI趋势明确


常规地,还是从消息面上寻找答案。

最大的一个,是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千问”项目,全力进军AI to C市场。

据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称,阿里巴巴用最强模型打造最佳个人AI助手,不仅能与用户“对话”,更能为用户“办事”,打造未来的AI生活入口,将陆续覆盖办公、地图、健康、购物等多个生活场景,免费开放,人人可用。千问APP公测版已登陆各大应用商店,网页端与PC版同步开放。

预示着阿里巴巴在AI应用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阿里在自身赛道里本来就有稳固的地位,现在又在加大AI研发、算力投入、模型应用等方面的力度,让AI真正融入到主营业务里,培育更多的新增长点。

实际上,不只阿里,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积极拥抱AI,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等,都在AI基建、AI应用上开足了马力。

目前,AI 已经开始渗透到这些大厂的各个业务环节,比如电商的推荐系统、广告的精准投放、内容平台的生成效率、本地生活的运营优化等。

随着技术继续深化,这些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效率也在不断变化。

而且,从企业自身条件来说,这些互联网龙头手里有三样“硬资产”:庞大的用户规模、多年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充沛的现金流和研发投入,加上成熟的商业化体系,使它们在AI周期中更容易把技术转化成实际产品和业务增长。

另外,从政策来看,国内对平台经济的监管已经趋于常态化,支持创新、推动数字化发展的方向更明确,给互联网企业推进长期研发和应用落地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在大厂的业绩增长数据上,也可以看到AI的作用。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所跟踪的恒生互联网科技业指数(HSIII.HI)为例,已经公布25Q3财报的公司中,权重成分股前二的腾讯,单季实现营收1928.7亿元,同比增长15%;经营利润(Non-IFRS)725.7亿元,同比增长18%。前三季度,腾讯营业收入达5573.95亿元,同比增长14%;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盈利1665.82亿元,同比增长17%。

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一个正是AI。

例如,利用AI优化广告定向,提升点击率;推出智能投放产品腾讯广告AIM+,实现自动化投放;利用AI提升游戏内容制作效率;通过AI提升游戏用户参与度;腾讯元宝接入微信、腾讯会议等数十款应用,日活跻身国内前三;AI应用(如腾讯AI工作台ima、QQ浏览器AI功能)用户数激增。

腾讯的例子说明,AI不再仅仅是财报中的一个概念,而是推动业绩增长、优化运营效率,并为其长期发展构筑坚实护城河的核心力量。


02

机构买入


恰逢近期,海内外大型基金及知名投资人公布第三季度的持仓情况。

根据已披露的2025年第三季度13F文件,其中对中概股和港股互联网公司最新持仓变动如下:

1. 高瓴资本(HHLR Advisors):

最核心的操作是大幅增持阿里巴巴和拼多多,其中增持阿里巴巴214万股,增持拼多多161.58万股。同时,继续加仓百度,成为第六大持仓股。

至此,中概股成为其投资组合中占比最高的部分。

2.景林资产(Greenwoods):

阿里巴巴的增持比例高达81%,同时大幅增持拼多多,使这两家公司成为其美股组合中最重要的持仓。

3. 高毅资产(Hillhouse Capital):

新进了贝壳和网易

4.大卫·泰珀(David Tepper)的Appaloosa基金:

大幅增持百度,使其成为基金重要的持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减持了阿里,但其对阿里的持仓仍高达11.5亿美元。

5.东方港湾:

首次买入阿里巴巴

值得注意的是,沃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第三季度做出了重大决定,首次建仓谷歌母公司Alphabet,斥资43亿美元,使Alphabet位列其第十大重仓股,这一操作显示了伯克希尔开始认可并涉足人工智能领域。

从上述持仓变动可以看出,顶级投资机构在第三季度的操作呈现出几个明显趋势:

第一,是聚焦AI商业化落地。无论是巴菲特买入Alphabet,还是高瓴增持阿里和百度,都是看好其大模型和AI技术在搜索、电商、云业务等核心业务中带来的实质性的收入增长和效率提升。

第二,中概股的价值重估机遇。多家机构认为,尽管部分中概股在2025年已有显著涨幅,但其估值相较于其基本面和现金流潜力,仍存在重估空间。

以恒生互联网ETF标的指数为例,截至11月17日,其PE(TTM)为21.1倍,处于指数发布以来14.93%的历史分位点,意味着历史上约85%的时间估值水平高于当前位置。

横向对比国际主要科技指数,其当前估值也低于纳斯达克指数(40.9倍),整体估值水平相对较低。


03

内外资本合力


从更宏观的资金流向上看,港股互联网科技大厂的吸金能力可以说相当强。

截至2025年11月17日,根据香港交易所公布的中央结算系统(CCASS)数据,南向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年内净买入额超过1.3万亿港元,远超2024年同期。

从具体标的来看,南向资金在互联网科技板块的配置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

据同花顺的统计数据,截止2025年11月17日,阿里巴巴年内累计净买入达1595.76亿港元;美团-W获得681.19亿港元的净流入;腾讯控股获得277.52亿港元净买入。

国际机构资金流向,也出现结构性转变。

根据全球资金流向监测机构EPFR Global的数据,2025年5月至10月期间,外资专注港股投资的股票型基金,累计净流入资金达677亿港元,彻底扭转了2024年同期净流出的态势。

高盛亚洲互联网研究主管在11月初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当前港股互联网板块正处于估值重构的关键阶段。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正在改变传统的估值体系,而国际投资者的逐步回归将进一步推动这一进程。

高盛预计,2026年港股通年均净流入规模有望维持在8000-10000亿港元水平。

虽然目前全球的科技股都处于回调状态中,但拥有优质基本面,处在AI赛道C位的科技公司,仍然会是市场和资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角度上,可以解释为何有资金选择“逆向”投资。

回看过去几年,AI概念一直主导了全球科技投资,行情上涨之后,通常需要经历回调,等到回调到位之后,资金又会重新介入,创造新一轮上涨行情。

这一轮接一轮上涨的核心动力,是AI公司的业绩增长。即便有业绩不及预期的时候,但只要股价充分回调,是有机会反弹的,原因在于AI趋势明确,真正受益的公司,业绩上就会有正向反馈。

因此,回调并不需要特别恐慌,反而应该及时跟进,并识别可能出现的变盘机会。


04

何时会结束?


一般而言,回调持续时间多久、幅度要深,其中一个重要的基准,在于之前涨了多久,涨幅多大。

今年的低点,港美A,基本都出现在4月初,也就是美国总统发出对等关税威胁的时候。

不过,这个低点持续的时间非常短,首先是特朗普火速给对等关税3个月谈判时间,市场也迅速开启了反弹模式,随后更是在谈判顺利进行的利好刺激下一步步走高,并很快超过了对等关税发布前的高点。

从时间上看,这一轮上涨持续了半年,各大指数创出历史或近年来的新高,指数涨幅区间集中在30-60%。

这么短时间内,这么大的涨幅,放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当中必然积累了大量的获利盘,正所谓涨多了就会跌,不管是从资金方角度,还是技术面角度,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调整,都是有必要的。

还是那句话,除了跟踪市场走势,以识别可能出现的转折。

更重要的,是始终聚焦于核心的AI科技公司。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跟踪的指数,囊括了一大批优质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且大家都很熟悉——腾讯、阿里、美团、快手、百度、京东等,覆盖电商、社交、本地生活、内容平台等各种常用场景。

这些公司和AI的联系非常紧密,整体AI含量高达97%,DeepSeek 含量也有86%。

恒生互联网ETF(513330)还是同标的产品中,规模处于断层领先的位置,最新规模为343.41亿元,支持T+0交易。

此外,其联接基金(A/C:013171/013172)为场外投资者布局AI+互联网核心资产提供了便捷路径。

(全文完)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