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际金融报
媒体
2025-11-17 22:32:43
(原标题:上市公司认购私募产品须防四大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7日,2025年共有1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认购或续作认购证券私募产品的相关信息,认购总额累计高达8.18亿元。超过8亿元的资金,显然不是小数目。笔者认为,上市公司掀起认购私募产品潮,需防范四个方面的风险。
10家上市公司投入的资金量各不相同。其中,亚星锚链堪称“大手笔”,共向三家私募机构认购2.63亿元,占比32.15%。投入亿元资金的上市公司还包括永吉股份、众兴菌业和创新新材等,三家公司均投入1亿元。投入较少的上市公司包括柯力传感、荣泰健康,两家公司分别投入1000万元、500万元。
A股上市公司大都热衷于理财。一般情况下,数千万元或数亿元的理财规模较为普遍;对于那些实力较强的上市公司而言,数十亿元甚至数百亿元的理财规模也并不罕见。比如某酒类上市公司,由于现金充裕,曾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理财。此外,理财资金超百亿元的上市公司也不少见,如海尔智家、宁德时代、中国移动等均榜上有名。
从上市公司理财的类型来看,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认购公募基金产品、购买国债、结构性存款等往往成为首选。类型可谓多种多样,但认购私募产品的较为少见。如今,私募产品也被多家上市公司纳入理财的选择,显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与公募基金行业一样,我国私募基金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包括公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私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到75.38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不包括基金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公司管理的养老金、基金公司子公司资管计划等)资管规模达到34.39万亿元,私募基金规模也达到了20.60万亿元,且私募基金在资管总规模中处于第二的位置。除了公募基金外,其规模也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规模。从产品数量上看,19.55万只产品中,私募产品的数量超过14万只,占比71.87%,远高于公募基金的1.29万只。数据见证着私募行业的发展。
由于不像公募基金存在多方面的限制,私募产品投资更加灵活,更有某些私募取得的投资业绩不俗。而且,在管理费问题上,私募产品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不像公募那样无论盈亏,都会按规模提取管理费。此外,私募往往奉行“盈利为王”的原则,获利后才与投资人按一定比例分成,这将更加激发私募追求投资研发能力的提升,更加追求盈利。
不过,既然是投资,就会存在风险,对于认购私募产品的上市公司同样不会有例外。笔者以为,上市公司认购私募产品,须防范四个方面风险。
一是私募投资出现亏损的风险。私募基金管理人并非个个都是股神,其投资出现亏损的可能性同样存在。一旦私募产品出现投资亏损,那么就有可能殃及上市公司,并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给上市公司造成资金上的压力。像那些大手笔认购私募产品的上市公司,对其资金实力往往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在自身资金实力不允许的情形下巨资认购私募产品,就有可能波及其流动性。
三是私募跑路的风险。私募跑路已不是什么新闻,每年都会有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被中证基协注销的情形出现,且数量不在少数,其中就不乏跑路者。如果私募因某些方面的原因跑路,上市公司的损失将是不言而喻的。
四是操纵自家股票的风险。上市公司认购私募产品,然后私募基金利用认购资金,并在上市公司不断释放利好消息等方面的配合下,操纵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并从中获利。
券商中国
2025-11-17
国际金融报
2025-11-17
数据宝
2025-11-17
国际金融报
2025-11-17
人民网
2025-11-17
券商中国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