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1专访|陆挺:新老经济并重,要让消费敢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3 19:58:08

(原标题:21专访|陆挺:新老经济并重,要让消费敢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金萍 深圳报道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为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我国积累的经济优势?如何看待“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持续高质量发展?如何大力提振消费?如何优化投资结构?如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11月12日,在2025年野村中国投资年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陆挺表示,中国强大的制造业是支撑过去五年出口高速增长的关键,尤其是AI、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未来中国向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迈进时,需要关注养老社保体系的改革,这将使中国经济走向健康平衡的一面。

《21世纪》:《建议》提出“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你如何看待这一目标?实现目标需要哪些核心条件?

陆挺: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具体来看,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中国需满足三大核心条件。

一是提升产业附加值,必须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强化科研研发与自主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向 “高附加值产品生产” 转型——若一直停留在低附加值产品领域,很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是推进包容性增长,不能只看平均数据而忽视贫富差距,内需(尤其是消费内需)不稳定也难以支撑持续增长,未来十年要在过往脱贫成就基础上,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未来十年需推进与经济发展水平匹配的社保改革,重点是稳定提高占比55%的城乡居民养老收入,确保这部分群体的收入能随国家发展同步提升,避免“中等发达国家”目标与民生福祉脱节。

《21世纪》:你提到,“十五五”期间政府不再设定具体五年增长目标,而是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哪些领域会成为关键支撑?

陆挺:在我看来,高质量发展不是“只重新经济、忽视老经济”,而是要兼顾“问题化解、产业自强与包容性增长”,具体有三个关键支撑点。

首先是“老经济”的提质与风险化解,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过去积累的历史遗留问题需逐个破解,比如房地产领域,要推动 “建好房、建在合适位置、让民众买得起”,通过构建现代融资体系实现向现房销售转型;城市基建也要围绕人口流动趋势布局,避免无效投资,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业自立自强,目前中国通过 “国家战略 + 金融工具 + 市场力量” 的组合,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推进效果较好,比如 A 股将有限的IPO指标向半导体公司倾斜,就是国家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但需注意,地方政府不宜盲目跟风布局这类新经济——半导体等领域技术门槛高,地方政府若缺乏基础盲目推进,易造成资源浪费。

最后是包容性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公平底色”,要推动更多群体(如农民工、灵活就业者)纳入正规社保体系,提升低收入群体保障水平,防范科技产业发展中出现 “财富分化”,让发展成果更多人共享,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21世纪》:还有哪些领域需要重点关注?

陆挺:消费也是未来拉动经济的关键变量。消费地位的提升,既有经济结构转型的原因(房地产和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也有出口增速放缓的推动。为促进消费,过去一年政府推出了“国补+以旧换新”的组合政策,去年补贴1500亿元,今年增至3000亿元,虽然明年的补贴数额尚未明确,但这类政策大概率会持续。

《21世纪》:你多次提到提高城乡居民养老收入是最有效的促消费政策,具体将如何促进消费?

陆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收入,对经济转型和消费释放意义重大,是推动经济健康平衡的重要抓手。

从可行性来看,若将这部分人的月养老金提至500元,全年新增支出约5000亿元,仅占GDP的0.4%,当前中央政府的赤字空间、超长期国债发行规模,以及当前的低通胀背景,都能为这一改革提供资金支撑。

从效益来看,这部分群体的“边际消费率”很高——260元的养老金增量对他们生活改善作用显著,远高于给高收入群体同等金额的影响,能直接拉动消费;同时还能完善社保体系、推动包容性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经济成果,为长期增长培育内需动力,契合“十五五”规划建议扩大消费的目标。

《21世纪》:“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陆挺:过去五年,出口是支撑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核心力量,这五年出口年均增速达8%,累计增长45%。中国出口能有这样的优异表现,最关键的支撑是强大的制造业,不仅供给能力稳固,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还在持续提升。

具体来看,亮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出口结构显著升级,高附加值产品正在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销售国与出口国,今年前9个月汽车出口量达570万辆,全年预计接近800万辆;2024年中国造船业拿下全球75%的订单,机器人领域更是每两台就有一台产自中国,其中国产化占比超50%,而人形机器人(机器人与AI结合领域)依托完备的制造业链条,已走在世界前列。

二是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比如中国占据全球90%的稀土分离冶炼能力,创新药行业也迎来收获期,今年预计实现60%-70%的增长。

《21世纪》:“十五五”期间,中国外贸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

陆挺:未来五年中国出口增速将进入“小幅上涨”区间,预计每年增长2%-4%,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出口基数已处于高位,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尤其是疫情期间中国制造业展现出的强供给能力,推动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在此基础上,外贸增速将放缓。另一方面是国际环境压力叠加,除了中美欧三方互动带来的竞争与贸易壁垒,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需求端增长放缓等因素,也对中国出口形成制约,综合来看,“低速平稳增长”将是未来外贸的主基调。

《21世纪》:过去几年出现了“内卷”现象,你认为该如何综合整治 “内卷”?

陆挺:破解“内卷”需要“市场主导、协会协调、政府引导” 三方协同,不能单靠某一方发力。

从市场层面看,核心是让市场说了算:要依托市场规律筛选优质企业、淘汰低效产能,“良币驱逐劣币”;新增产能投资必须以“市场前景”为首要考量,投资者要对盲目扩产自行承担风险,从源头遏制无序扩张。

从行业与政府层面看,行业协会可牵头梳理行业数据、制定产能标准,政府配合出台配套政策,推动低效产能有序退出;同时政府要通过发布产业规划、预警风险,引导地方政府结合比较优势布局,避免“一哄而上”搞同质化投资。

此外,还要规范市场竞争秩序——过去部分领域存在“先靠补贴低价抢市场、再垄断提价”的乱象,既扰乱定价机制,又损害行业竞争力,对此行业协会需建立竞争规则,政府加强监管,尤其要防范平台型企业通过过度争夺市场形成垄断,最终实现“良性竞争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反内卷”不是“不发展”,当前“新三样”等领域技术仍在迭代,关键是让投资“经受市场考验”,以需求和技术为导向,而非依赖政策补贴。

《21世纪》:《建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以刚刚宣布将举行APEC会议的深圳为例,你认为深圳金融领域可如何高质量发展?

陆挺:深圳正致力于打造 “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同时推进“创新资本成中心”和 “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深圳打造这三大金融中心,核心可依托自身的三大独特优势,精准发力。

第一是“毗邻香港的国际化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国际资本、人才和制度经验,而大湾区建设中,金融协同是重要板块。深圳可借助 “与香港接壤” 的地理优势,深度融入大湾区金融一体化,比如通过跨境金融合作、资本互联互通,把香港的国际化资源转化为自身优势,推动金融业务的国际化布局—— 这是北京、上海等内地金融城市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是“产业与金融联动的实体经济服务优势”,不同于北京侧重金融监管、上海侧重综合金融,深圳的金融业发展紧密依托本地的制造业基础和新兴产业生态。金融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深圳可围绕本地产业需求,提供全链条融资支持(如PE、VC等直接融资),同时为企业 “出海” 配套跨境结算、汇率避险等金融服务,形成 “产业带动金融、金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深圳产业金融的突出特色。

第三是“年轻城市的创新优势”,深圳作为“新城市”,没有传统金融体系的包袱,人口结构年轻、活力充沛,对金融创新的接受度和推动意愿更强。未来深圳应重点打好“创新牌”,在金融业态、产品上突破现有框架,探索更适配新兴产业的金融模式,这是深圳实现差异化发展、打造全球影响力金融中心的关键。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