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我没见过奶奶的药箱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13 15:35:30

(原标题:我没见过奶奶的药箱)

我没见过奶奶的药箱

(作者:褚月)

慢性病,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老朋友”,总爱与步入晚年的人们形影不离。似乎在每一个家庭的餐桌上,你总能看到那么几位长辈,在餐前或饭后,熟练地从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摸出一小把五颜六色的药片,就着温水送服。这一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成了他们晚年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甚至带有仪式感的组成部分。

我的奶奶,也是这千万普通老年人中的一员。她一生操劳,未曾有过片刻真正的清闲。岁月不仅在她的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纹路,也在她的身体里留下了病痛的印记——其中最让她困扰的,便是多年的老胃病。因此,她对入口的食物总是格外小心,生冷、油腻、辛辣,一概敬而远之。奶奶不识字,这在她那一代人中并不稀奇。但令人惊讶的是,她却能凭着长久以来的习惯和对药瓶外形的模糊记忆,准确无误地分辨出哪一瓶是饭前吃的,哪一袋是饭后吃的,哪一种药是治胃的,哪一种是缓解心脏不适的。她就像一位经验老道的药剂师,只不过她的“药房”简陋得不成样子。

出于好奇,也夹杂着一丝隐隐的担忧,我开始留意奶奶的“药箱”。我想知道,这个承载着她健康秘密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样子。于是,有一天,我趁着家里人不注意,悄悄潜进了奶奶的房间。然而,现实很快让我感到失望——她根本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药箱。她的药,就像游牧民族一样,散落在家中的各个角落:也许是在她那件洗得发白的棉袄内兜里,静静躺着一小袋用报纸包好的药片;也许是在客厅那张老旧的木质茶几的某个抽屉里,与针线、老花镜和一些零碎的布头挤在一起;又或者,干脆就放在餐桌旁的一个小碗里,方便她饭前取用。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几乎是一种常态。药品的存放是无序的,但吃药的时间和剂量却是必须严格遵守的。这种无序与有序之间的矛盾,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健康风险。我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奶奶因为记错了药的样子,或者在昏暗的光线下拿错了药,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个念头让我不寒而栗。

也就是在那时,一个朴素的想法在我脑海中萌生:我能不能为奶奶,也为像奶奶一样的老人们,做些什么,来降低这种风险呢?

我开始行动起来。我去镇上的小卖部,买了一本老式的、一页一页可以撕下来的日历,又买了一个最普通不过的透明塑料收纳盒。我把收纳盒放在日历旁边,将奶奶每天需要吃的药,按照早、中、晚的顺序,分门别类地放进不同的小格子里。每一个药盒和药瓶上,我都用便签纸仔细地写上药名、服用日期、时间和方式。我天真地以为,这样一来,奶奶就可以拿着便签纸对照着药瓶上的字,按部就班地吃药,危险也就离她远了一些。

然而,我想得还是太简单了。时光是最无情的雕刻师,它会悄无声息地磨平一切印记。我的字迹,在阳光、空气和偶尔的水汽侵蚀下,渐渐变得模糊不清。当那些字再也无法辨认时,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更让我感到无力的是,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她的记忆力也在不可逆转地衰退。那些曾经根深蒂固、如同条件反射般的用药习惯,也开始变得摇摆不定。

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我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而是一个关乎千万农村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更持久、更可靠的新方式来解决它。

就在我苦思冥想之际,我注意到了一个早已存在的力量——“大队”。这是一个带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汇,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人民公社时期,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单位。尽管时代变迁,它的职能和名称也几经调整,但在许多农村老人的口中,它依旧被亲切地称为“大队”,其性质和作用,类似于城市里的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

“大队”会不定时地组织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集体去县里的医院做免费体检。虽然检查项目相对基础,多是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常规项目,但对于这些平时很少主动去医院的老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福利。

体检结束后,每个人的报告会被直接反馈给“大队”。他们会根据报告结果,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登记和跟踪。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老人,“大队”会按照医嘱,定期将政府提供的基本药物发放到他们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比如村里的赤脚医生或者热心的志愿者,定期上门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回访,确保老人们能够正确、规律地服药。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药从哪来”和“怎么吃”的问题,为老人们构筑了一道基本的健康防线。但这是否就足够让我们高枕无忧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毕竟,家庭的关怀和照护,是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完全替代的。自家的老人,最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

于是,我再次对奶奶的“药箱”进行了改造升级。我买了两个大小相同的透明收纳箱,将它们叠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分层药柜”。我把那些最重要的、需要长期服用的药放在上层,把一些备用的或者不常用的药放在下层。我重新制作了标签,这次我没有再用容易褪色的便签纸,而是用记号笔直接在药瓶和收纳盒上写字,并在每个药瓶对应的位置画上了简单的图形标识,比如用一颗小太阳代表早上,用一轮弯月代表晚上。我希望通过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用药的注意事项尽可能长久地保存下来,帮助奶奶跨越记忆的障碍,更准确地遵从用药指导。

我的这些努力,或许能为奶奶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便利,延缓她与遗忘抗争的速度。但我深知,这依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日益普及,我们是否可以为这些老人搭建一个更智能、更便捷的健康支持系统呢?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常见慢性病用药的视频资源库?将每一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拍成视频,由专业的医生或药师进行讲解。老年人只需要用手机或一个专门的简易扫描设备,对着药盒轻轻一扫,设备就能自动连接到资源库,并播放对应的视频讲解。这样,无论他们在哪里,只要有疑问,就可以随时“请教”这位不知疲倦的“私人药师”。

更进一步,这个系统还可以与“大队”的健康档案系统相连。当老人忘记吃药时,系统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提醒;当药品快用完时,系统可以自动通知家人或“大队”进行补充。甚至,还可以加入一个简单的健康数据上传功能,让老人或其家人能够方便地记录血压、血糖等指标,并分享给医生,以便进行远程的健康评估和指导。

这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在技术层面,它完全可以实现;在社会层面,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家庭的多方协作。它不仅能解决农村老人的用药难题,也能为城市里的独居老人提供巨大的帮助。

我的确从未见过奶奶拥有一个真正属于她的、像样的药箱。但我真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为她,以及那一代曾为祖国建设挥洒青春和汗水的老人们,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健康守护箱”。他们在青年时期,是祖国的建设者,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晚年,他们也理应搭上时代的快车,平等地享受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安享一个健康、体面、有尊严的晚年。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