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13 10:35:14
(原标题:乐舞声声:五代时期的江南夜宴)
文博时空 作者 戴琪 建隆二年(961年),后主李煜即位,南唐迎来了它最后一位主人。后主精书法,擅音律,却独独不通治国。他在位期间广建寺院,沉迷宴饮,奢靡无度,南唐在北方的虎视眈眈中风雨飘摇。后主欲用三朝元老韩熙载挽救危局。是夜,韩熙载照旧在府中宴饮作乐,眉间的哀愁却浓如夜色,难以化开。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就是韩府这样一个“平常”的宴饮之夜。
韩熙载(902年~970年),字叔言,北海人(今山东青州人),出身于南阳韩氏。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及进士第,因其父之案南奔,仕南唐李氏三朝。早年韩熙载胸怀南北一统之大志,尽忠敢言,对南唐初期典章制度的完善及后期货币政策改革均有贡献。后主当政时期,宴饮之风盛行,熙载为避祸自污亦广畜姬妾,夜幕深而宴不止。晚唐五代时期,大量文士因北方战乱而南迁。随着江南地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朝廷也越来越重视该地的官员选授,因此江南地区便聚集了大量文人。他们乐于结交、喜爱游宴,宴饮之风便由上层逐渐蔓延开来,成为人们日常交际的重要形式,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乐于宴饮。
官员的宴饮活动十分丰富,其中最轻松的当属闲宴。此类宴会多以排遣烦恼、交际娱乐为主,而无公务的夜晚往往是最合适的时间。五代十国承前启后,过渡性质明显,韩熙载这样一位高官家中的宴会将是怎样的场景呢?
贵客榻上坐:最高规格的礼仪
宴会未起,宾客当先入席。宴饮活动中,家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造型、尺寸、颜色均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潮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早在商代,家具就已经出现,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家具大致经历了从低足发展为高足的过程,人们的参宴方式也逐渐由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韩熙载所处的五代十国正是典型的过渡时期,低足与高足家具兼备,垂足而坐的家具样式多用于上流社会,熙载这样的官宦人家自是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相比于盛唐时期家具的华丽,五代时人们的审美逐渐走向雅致、稳重。画中的家具整体造型简约大方,均饰黑漆,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以实用性为主。
“听乐”一幕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韩熙载和一身红衣的状元郎粲坐着听乐的“榻”。唐朝时期,人们还用“席”来宴客。其后随着高足家具的逐渐普及,“上榻”便成为了宴请宾客的最高礼遇。郎粲与韩熙载一同悠然坐在榻上,痴迷地注视着琵琶女(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身体微微前倾,似是已经入迷,能上主人家的“榻”,说明春风得意的状元郎正是宴会的主要嘉宾。
榻由床发展而来,五代时期多见于上层社会,主要造型分为箱型和框架结构两种,色彩上与桌椅等家具配套,侧面与背面竖起高围子。从榻上听乐的场景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此时的榻除了简单的坐卧、休憩外,还兼具社交功能,成为了一个公共空间。
一弦一柱思华年:乐器的演变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弦歌乐舞可谓是一场宴会的标配,韩府夜宴便是围绕着一场又一场演奏进行的。宴会伊始,琵琶声起。定睛一看,琵琶的样式和演奏方式似与今天的有所不同。《隋书·音乐志》载:“今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大致在南北朝时传入,李姬所弹奏的,正是曲颈琵琶。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留下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千古名句,由此可知唐代的琵琶应当是竖着弹奏的,李姬为何横弹琵琶呢?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与会者均为饱学文雅之士,喜好古风,李姬执琵琶之法,说不定正是迎合可客人们的风雅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宴兴正酣,客人们已不满足于坐听夜曲,纷纷加入到演奏中来。古人的乐舞分为娱己和娱他两种,唐代国风豪迈,宾客常常即兴而舞,有宋以后逐渐拘谨,礼法渐重,客人们为显庄重也渐失此等率性。
熙载为人洒脱,此刻他脱了清灰外衣,高冕,葛麻外衫衬白袍,右手举起鼓捶,亲自为舞娘伴奏。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一边可以照顾到韩击鼓,一边可以欣赏王屋山表演“六幺舞”。画中还有一位青年在打板,可能是韩熙载的门生舒雅。据称王屋山是韩熙载所养百余伎妾中最为出色的一个,她身材小巧玲珑,能歌善舞,俊慧异常,深得韩熙载的宠爱。
“六幺舞”则是唐代盛行的软舞,其特征就是“以手袖为容,踏足为节”,腰部扭动幅度较大。唐代诗人李群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以“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盼,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描绘六幺舞极强的感染力。
图中右边红漆的大鼓是一种外来乐器,名为羯鼓,南北朝时期经西域传入。最初形似沙漏,后逐渐发展为图中的桶状。沈括《梦溪笔谈》中载,羯鼓声“透空碎远,极异众乐”,唐玄宗更是将羯鼓视为八音之首,自称“杖之弊者四柜”,因击鼓而坏的鼓槌都堆满了四个柜子!可见羯鼓必为上流宴饮中的宠儿。羯鼓的另一侧还有一种不起眼却不可缺少的乐器——拍板。拍板又称檀板,亦自西域传入,多为檀木制成。演奏时,两手分握外侧两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两板,将拍板置于胸前,互相撞击发出声音。拍板声脆亮而不突兀,低调却把控着奏乐的节奏,尽显中国礼乐之风。
夜宴上的美酒佳肴
江南地区湖网密布,席间肉品以鱼类、虾蟹等水产为主,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人留下了大量关于美食的篇章,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晋人张翰口中的“莼菜鲈鱼”。莼菜长于水中,口感爽滑,鲈鱼早在隋代就已上贡朝廷,都是江淮地区的特色食品。除此之外,鱼脍也是宴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鱼脍即将鲜鱼切丝,既可生食下酒,也可烹饪熟食。白居易的“鱼脍芥酱调,水葵盐豉絮”讲的就是用鱼脍蘸芥酱生吃,类似于今天吃生鱼片,可见古人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也颇有心得。
除鱼类外,鸡、鸭、鹅、猪、羊等自是席间常客,而较为特别的则是野味饮食。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丘陵遍布,为各类野生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鹿、兔这两种温顺的动物顺利成为了人们的盘中餐,《酉阳杂俎》中就有关于官员喜食“兔汤饼”的记载。
击鼓奏乐后,宾客略疲,暂退歇息,点心小食陆续陈上。唐中晚期的社会动荡导致大批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制作面食品的各项技术,主要的小食种类有饼和酥。当时的面粉制品和米粉制品均称为“饼”。《原化记》中载“又催家中阿鹿下饭,先令作蒸饼尤热,唯六七碟脯及酒而已”。这里的蒸饼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包子和馒头。酥则是用家畜的乳汁加工成的饮品,并用其制作点心,尤为北方人士(韩熙载即为南奔的北人)所喜爱。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宴饮之乐,怎能少了酒做伴。江南物产丰饶,制酒业发达,酿酒技术不断改进,许多州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名酒。《舆地志》有云:“京口出酒,号曰京清,埒于曲阿”,“曲阿出名酒者,皆云后湖水所酿,故醇烈也”,曲阿酒即唐代后湖(练湖)所产之酒,以味道醇烈出名。曲阿的新丰酒也声名远播,张子荣《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中就提到“新丰酒旧美,况是菊花朝”。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留有诗云“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可见吴酒也是宴饮赏的常客。除酒饮外,席间还佐有各式茶饮,“一汲清泠水,高风味有馀”,此等清雅之物,席间怎能舍弃。
常服简妆:乱世下美的妥协
“罗裙窣地缕黄金”,盛唐的服饰繁华艳丽,宋代的服饰严谨低调,处于两者之间的五代十国服饰也有着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服饰图典》总结五代时期的服饰特点为“梳髻、上穿襦衫,宽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长裙,外著蔽膝或围裙,带佩绶,佩玉,足著平头履。”
夜宴在暂歇过后,进入到最后一个小高潮——“清吹”,既能填补宴兴未尽的空白,又不至于让参宴已久的宾客耗尽体力。画中的女子主要著短襦、长裙,色彩较为淡雅,面上妆容不显,首饰较少,与唐代庄妍明媚、重首饰的风尚形成鲜明对比。女子服饰风格变化明显,那男子的呢?《中国古代服饰》总结道:“五代十国时间较短,服饰大体沿用唐制,但首服有些变化”。韩熙载作为宴会主人身处家中,轻松惬意,他头戴纱帽,身披宽衫,完全是一种家常休闲的装扮。右侧打板的男子则头戴幞头,身著绿色袍服。幞头的两端微微下垂,似有弦牵引,隐有摆动之态,是晚唐五代时期的常服之一。
雅宴如诗文,起、承、转、合过后也迎来尾声。若有宾客不胜酒力,便请他们下榻主人府中。选择归家的宾客则由主人亲自送别,纵有万般不舍,也只得离席。正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宴饮毕,猛回神,夜色已深。
宴会的内核气质与主人的经历密切相关,韩府夜宴只余表面繁华。《旧五代史·僭伪传一》记载:“韩熙载仕江南,官至诸行侍郎,晚年不羁,女仆百人,每宴请宾客而先令女仆与之相见,或调戏、或殴击、或加以争夺,靴笏无不曲尽,然后熙载始缓步而出,习以为常。复有医人及烧炼僧数辈,每来无不升堂入室,与女仆等杂处,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视之安然。”国家危难,山河破碎之际,宏大的宴会排场撑不起将倾大厦,奢华的服饰也无法装点满目疮痍,宴饮的奢靡繁华终为黄粱一梦,难掩壮士暮年却大志难酬的悲凉。
参考资料:
1、张朋川.《韩熙载夜宴图》反映的室内陈设的发展变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6):1-16+213.
2、张立川.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服饰[J].装饰,2007,(04):37-39.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07.04.012.
3、周耀,汪焕.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家具的风格样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6):555-562.
4、董铮.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时期的家具[J].美术大观,2014,(05):43.
5、周跃兵.《韩熙载夜宴图》断代考辨——酒具、乐器、舞蹈及礼仪等考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3):8-10.
6、何韵潇.《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公考略[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0(07):116-123.
7、刘伟冬.欢宴的另一面——解析《韩熙载夜宴图》[J].东南文化,2002,(12):64-69.
8、梁济海.韩熙载夜宴图的现实意义[J].文物参考资料,1958,(06):28-31.
图片 | 戴琪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王梓琳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金吾财讯
2025-11-13
金吾财讯
2025-11-13
金吾财讯
2025-11-13
经济观察报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