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财富缩水624亿,孙宏斌续写“不死鸟”传说

来源: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1-07 22:36:07

(原标题:财富缩水624亿,孙宏斌续写“不死鸟”传说)

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在素有“不死鸟”之称的孙宏斌全力推动下,融创中国的化债征程再度迎来关键进展。

11月5日,融创中国发布公告称,寻求高等法院批准计划的呈请于2025年11月5日进行聆讯,计划已根据高等法院作出的指令获得批准。

这一重大进展,意味着融创中国成功化解了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风险,叠加今年初完成的境内债重组,公司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600亿元,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元利息支出。

有分析认为,融创中国此次境外债务重组能够顺利获得通过,关键在于其独具创新性地采用了“全额债权转股权”模式。同时,融创中国的债务化解之路,也离不开公司灵魂人物——董事会主席孙宏斌的个人魄力与坚定决心。

尽管融创中国凭借此次债务重组,成为首家实现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但公司未来发展仍面临业绩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合同销售金额下滑等多重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揭晓的《2025胡润百富榜》中,孙宏斌以96亿元的财富位列第753名。尽管这一财富规模较上年增加了13亿元,但相较2020年720亿元的高光时刻却缩水了624亿元。

融创境外债重组获批,96亿美元债务基本清“零”

11月5日晚,融创中国宣布,约96亿美元的境外债务二次重组方案获香港高等法院批准,并于当日正式生效。

据融创中国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境外债重组计划获得了1469名债权人投票赞成,赞成票人数占比达98.5%,对应债务金额支持率为94.5%,这一表决结果远高于香港法律规定的75%门槛。

据了解,在此次境外债务重组过程中,融创中国采用了创新性的“全额债权转股权”模式。

根据重组方案,融创中国向债权人分派两种新的强制可转换债券:一类转股价为6.8港元/股,可在重组生效日起6个月内转股;另一类转股价为3.85港元/股,可在重组后18至30个月内转股。

凭借这一举措,融创中国成为首家将所有美元债券转换为公司股本的大型房企,同时也成为首家实现境外债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方案的创新性在于彻底解决了境外债务风险,同时没有占用境内任何资金和资源。过去房企的债务重组以展期为主,以时间换空间,虽有部分房企提供债转股重组方案,但整体占比不高。相比之下,融创中国的“全额债权转股权”方案更为彻底。

而为了确保股权结构稳定,融创中国还设计了"股权结构稳定计划",即向主要股东孙宏斌提供部分附带条件的受限股票。

根据该计划,孙宏斌在6年内仅获得这些受限股票的投票权等极其受限的权利,除非达到特定条件,否则不能处置、抵押或转让受限股票。

在不少人看来,融创中国能够顺利完成境外债务重组,离不开孙宏斌的个人担当和不懈努力。

自融创中国出现流动性问题以来,孙宏斌始终与公司共存亡,展现出了非凡的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担当。他不仅自掏4.5亿美元无息借款,还多次以个人资产为融创中国的信用背书,为债券展期提供担保。

在债务重组的艰难进程中,面对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和市场恢复远不及预期的重重挑战,孙宏斌果断决策,迅速启动了二次债务重组,并推出了更为彻底的全额债转股方案。这一决策不仅体现出孙宏斌骨子里的"赌性"一面,也展现出他对融创中国未来发展的信心。

复盘融创中国的化债之路

天眼查显示,融创中国于2010年登陆港股。回顾融创中国的债务化解历程,可以追溯到2023年。

2023年1月,融创中国完成了160亿元境内债务的展期。同年11月,通过"债转股+发新票"的方式,融创又完成了90.48亿美元的境外债务重组。

然而,由于行业持续深度调整,叠加市场恢复情况远不及此前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制定时的预期,以及中国信达(香港)提出清盘呈请,融创中国再次面临巨大的偿债压力,孙宏斌不得不启动对境内外债务的二次重组。

2024年,融创中国完成总规模154亿元的境内债重组,也是行业首家完成境内公司债整体重组的房企,其提供了现金要约收购、股票经济收益权兑付、以资抵债、留债展期四大选项。目前,该重组方案已进入落地执行阶段,预计将为融创削减近70%的境内公开债。

在境外债方面,今年3月,融创中国宣布对境外债进行二次重组,“寻求更加全面的境外债务综合解决方案”。

根据其披露的方案,此次重组覆盖总规模约95.5亿美元的境外债务,囊括公开市场债券、私募贷款等多种类型,旨在彻底化解上市公司层面的债务风险。

10月14日,融创中国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该境外债重组计划获得了1469名债权人的广泛支持,以高票顺利通过。

而境外债重组正式获批之际,融创中国近来的经营近况也备受外界关注。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收入约199.8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1.69%。

同期,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亏损规模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4.4%,亏损幅度的收窄表明公司的经营状况正在逐步改善。

在销售方面,截至10月底,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27.7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108.9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30090元/平方米。

其中,融创上海壹号院更是成为了市场的耀眼明星,今年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20亿元,位居全国单盘销售冠军。

土地储备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融创中国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总土地储备约为1.24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为8624万平方米)。

其中,未售土地储备约为0.92亿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为6306万平方米)。融创中国称,充足的土地储备是支持集团未来逐步恢复正常运营的坚实基础。

另外,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在23个城市完成了约1.49万套房屋交付任务,近三年多累计交付达68.3万套。融创中国透露,公司计划2025年冲刺超5万套交付,在年底基本完成保交付工作。

融创“重生”曙光初现,前行之路挑战犹存

尽管融创中国此番实现了95.5亿美元境外债务的实质性清“零”,但公司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

持续的亏损困境,无疑是横亘在融创中国面前的首座大山。同花顺iFinD显示,自2021年起,融创中国已连续数年身陷亏损泥沼,且年度亏损规模大多超过200亿元。

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再度录得拥有人应占亏损约128.1亿元,虽然亏损幅度较去年同期减少约14.4%,但仍处于大额亏损状态。

现金流紧张,也是制约融创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上半年末,融创中国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约为44.04亿元,受限制现金约为142.3亿元。

而在同一时期,公司的总负债却超过800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4.73%。

销售端的疲软,也给融创中国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今年前10个月,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327.7亿元,同比下降约1/4。

尽管销售均价同比有所上涨,但整体销售规模的下滑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入和经营业绩。

从行业大环境来看,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21家出险房企债务重组、重整获批及完成,化债总规模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

虽然行业风险出清进程在加速,但整体市场环境仍然严峻,购房者信心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压力依然较大。

“在支持性政策持续出台的大环境下,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将逐步企稳,但房地产市场的整体恢复,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和较长时间。”在今年6月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孙宏斌如是说道。

对于融创中国而言,债务重组的成功虽然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但要实现真正的翻身逆袭,还需在多个方面取得关键突破。

首先,保交付工作是重建市场信心的关键一环,也是公司回归正常经营轨道的基石。为此,公司必须全力以赴,继续推进保交付任务,确保达成超5万套的交付目标。只有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交付,才能赢得购房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为公司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融创中国拥有大量分布在核心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这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资产。虽然上海、北京等地的高端项目(如“壹号院”系列)销售表现亮眼,但公司整体合同销售金额仍面临压力,如何加速其他项目的去化,并成功盘活剩余的存量资产,也是融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此外,在房地产行业处于深度调整的艰难阶段,融创需要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债务压力缓解,出险房企普遍转向轻资产运营,聚焦代建、物业、资产管理等赛道。

今年上半年,融创中国的物管、文旅业务板块,合计斩获收入超57亿元,合计占比提升至28.3%。其中,融创服务上半年实现收入35.5亿元,拥有人应占利润1.2亿元,较去年实现扭亏为盈。

有关融创中国的后续发展,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社区牛人计划# $融创中国(HK|019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