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05 11:19:00
(原标题:独家|花旗中国新任“掌门人”,首次发声!)
执掌一家在华深耕百年的金融基业,需要怎样的视野与定力?
金秋时节,履新不久的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及花旗银行(中国)行长张文杰接受了证券时报·券商中国的独家专访,这是他在今年七月重归花旗之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作为一名职业生涯始于本土、又纵横外资银行二十载的金融家,张文杰以其独特的双重视角,为花旗的中国故事开启新章。“这既是一次战略回归,也蕴含着新的思考。”当谈及以新身份重返花旗,张文杰如此定义。尽管职业生涯初期曾在花旗短暂工作,但过去二十年在多家主流外资银行的经历,让他始终从外部关注着花旗的发展。
▲花旗集团中国区总裁及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执行董事 张文杰
履新启程:在回归中开启新航程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此次以“掌门人”身份重返花旗中国,您个人需要完成的核心转变是什么?
张文杰:这既是战略回归,也包含新的思路。虽然我二十年前曾在花旗短暂工作,但此后我一直在主流外资银行深耕,让我可以长期从外部观察花旗。我十分欣赏花旗对中国的长期承诺、使命和企业文化,这是促使我回归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旗的全球网络始终是其核心竞争力——覆盖180多个市场,在90多个国家拥有本地团队,是市场上最全球化的银行之一。如果说个人核心转变,就是既要传承花旗在中国的理念与历史,更要回应市场的新变化。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如何定义花旗今天在中国金融生态中的独特坐标?
张文杰:花旗的独特定位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全球化网络和高度统一的跨境服务能力。花旗不仅服务于跨国公司在华运营,更重要的是助力中资企业出海,以及帮助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
具体来说,花旗的优势体现在两大业务主线:一是帮助中资企业走向全球,特别是在科技、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新兴赛道;二是服务自身在华的基本盘——财富500强企业中的70%都是花旗客户。这种“双向桥梁”的角色,构筑了我们在中国金融生态中的独特价值。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全球资本“引进来”过程中的机遇?张文杰:这一轮中资企业出海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早期主要是央企、国企在资源与基建领域出海,如今科技行业(包括电商、金融科技)、先进制造业(电池、电动车等)的民营企业成为新生力量。
花旗很早就洞察到这一变化,在东盟、拉美、中东等关键经贸通道提前布局。例如,在东盟主要国家都有花旗驻地机构,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在非洲等新兴市场的中国企业海外服务处建设,跟随客户走向“全球南方市场”。
同时,伴随国际资本始终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作为他们在海外的主要服务银行,花旗通过托管、经纪、融资等服务,帮助他们参与中国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花旗也积极协助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对接、进军国际资本市场。过去十年,花旗帮助超过100家中国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融资规模达1000亿美元。
战略破局:在复杂市场中构建确定性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花旗全球战略聚焦背景下,中国市场被赋予怎样的核心使命?未来三到五年,您计划将资源押注于哪些关键赛道?张文杰:中国是花旗在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二大市场,营收在日本、北亚以及澳洲区域排名靠前,增长依然强劲。这让我们能更踏实地制定长期规划。
未来,资源布局将聚焦于三方面:首先,紧跟中国政策方向,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科技现代化、AI与大模型等赛道,这些都是“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其次,强化在关键经贸通道的覆盖——包括东盟(已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拉美、中东地区。最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让花旗全球产品与服务更灵活地适配本地需求。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花旗即将举办第二十届中国投资峰会,本届峰会最希望向市场传递什么核心信息?张文杰:这次峰会是花旗首次以如此规模呈现——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范洁恩(Jane Fraser)将携数位执委会成员来华,涵盖国际业务、金融服务部、银行业务部、财富管理等核心业务线负责人。
这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花旗全球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与坚定承诺。我们希望通过峰会,加深客户交流,促进国际投资者与中国行业领袖、政策制定者的对话,充分体现花旗支持客户在本地和全球发展的决心。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花旗的全球网络将如何为中国企业在跨境金融、产业链重构中解决具体痛点?张文杰:我特别想强调花旗的全球财资管理解决方案。通过花旗的网银系统和API接口,企业可以实现财务系统与银行系统的直连,实现资金管理的自动化,这在复杂跨境业务中至关重要。
虽然很多银行都提供类似服务,但花旗因服务过大量不同行业的客户,处理过各种“疑难杂症”,花旗的系统在安全性、高效性和适应性上经过千锤百炼,加上对当地监管、税务、外汇管理的深入了解,能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精准的风险管理和运营支持。
基业长青:穿越周期的领导力与传承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在“增长”与“风控”的平衡中,花旗中国将如何建立动态平衡?面对中资同行竞争,最应坚守的“护城河”是什么?张文杰:我们始终坚持“负责任的增长”,在风险偏好框架内开展业务。这体现在对“正确客户和正确交易”的选择上——更看重与客户的长期合作,服务其全生命周期发展,而非短期单次交易。
面对中资同行,我们持开放心态,实际上双方在很多领域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如美元清算)。花旗的核心“护城河”仍然是高效统一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无论是中资企业出海,还是国际资本进来,这都是我们差异化的价值所在。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您横跨多家外资行的职业生涯,塑造了怎样的领导哲学?张文杰:我是做客户出身的,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决策都以客户利益为出发点。同时,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这包括为客户、股东、社区和员工创造价值。
银行本质是经营风险和信用的行业。我们也深感责任重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维护花旗的声誉,以负责任的态度谨慎管理,赢得公众信任。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作为花旗在华首席代表,您将如何精准扮演“双向桥梁”的角色?张文杰:关键在于及时充分的沟通。我们需要确保全球和区域决策层能准确了解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这既是中国管理团队的责任,也是深植在我们业务流程中的要求。
花旗的“全球本地化”模式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本土与全球的持续对话,确保在统一框架下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的特殊性。11月的峰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全球高管来华,就是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市场感知。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2025年花旗在华将步入第123年。您认为支撑花旗中国穿越周期的“百年基因”是什么?如何写下属于您这一任的鲜明章节?
张文杰:花旗的“百年基因”体现在对创新和变化的应对能力,以及深厚的制度建设和流程管理。同时,我们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从享誉市场的管培生计划到各层级员工的持续培训,构建了强大的人才梯队。
作为在中国内地成长起来的管理者,我希望能在传承花旗核心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团队提升对市场变化的洞察力和响应速度,更好地服务客户在华深耕和出海开拓的需求 。
校对:王朝全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时报网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