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刊财经
2025-10-31 19:20:25
(原标题:医药零售巨头“大参林”,从大股东解除质押看公司增长钝化)
这家广东起家的医药零售巨头,在政策收紧、行业竞争加剧和资本退潮中,难再现狂飙突进的增长故事,也尚未抵达稳定成熟的舒适区。
近日,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3233.SH,下称“大参林”)发布公告——控股股东之一柯金龙,解除了3168万股股份质押,约占公司总股本的2.78%。表面上,这不过是一次常规的资本操作,但对熟悉这家公司的投资者而言,这却是一串复杂信号的最新一环。
图片来源于:大参林10月27日解除质押公告
仅四个月前,另一位控股股东柯康保刚刚新增质押1500万股;而在9月,柯金龙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227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1.99%。前有质押,后有减持,再到解除质押,一连串动作只是表象。这家广东起家的医药零售巨头,在政策收紧、行业竞争加剧和资本退潮中,难再现狂飙突进的增长故事,也尚未抵达稳定成熟的舒适区。
图片来源于:大参林9月10日减持公告
股权动作背后的“财务密码”
在民营企业的资本语境中,股权质押并不罕见。对于大参林而言,这种操作几乎贯穿了其上市后的全部历程。早在2018年公司登陆A股时,柯氏家族就多次以股权质押进行融资。随着企业扩张和门店布局的推进,这种融资成为了“常态化工具”——它为企业腾挪现金流,也为股东提供了杠杆空间。
但问题在于,当行业进入周期拐点、股价波动加剧时,质押体系本身就变得脆弱。2025年6月24日的公告显示,柯康保质押1500万股,占其持股比例8.42%,融资用途为“个人用途”。公告语气一如既往地“无实质性影响”,但熟悉资本运作的投资者都知道——股东“个人用途”的表述,多意味着流动性需求。
图片来源于:大参林6月24日股份质押公告
而四个月后,柯金龙解除质押3168万股,占其持股15.31%,解押后仍有2960万股被质押。这场表面上的“去杠杆”动作,与他在9月初减持2270万股的行为正好衔接——先套现,再解押,既是防御姿态,也是资本重组。
若从金融逻辑上审视,其实是典型的“现金回流再平衡”。通过减持部分股份回笼资金,再解除质押降低风险暴露。这种组合操作的背后,是对市场波动的预判与个人债务结构的修正。
与此同时,柯康保却在新增质押,集团整体的资金版图并未实质“收缩”,而是内部的风险重构。
换言之,大参林家族的股权结构,正在进行一次“隐形换挡”。一方在释放压力,一方在承担新负担。这种内部消化看似平衡,本质是家族股东整体资金安全垫的薄化。
资本市场不排斥股东减持,但它警惕频繁且交错的信号。尤其是当减持、质押、解押连成时间序列,市场会下意识地问一句:“为什么在利润增长时,股东却选择抽身?”——而这,正是本次事件中最值得思考的部分。
杜邦分析法下的“稳健幻象”
在表层财报中,大参林的确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答卷。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00.68亿元,同比增长1.71%;归母净利润10.81亿元,同比增长25.9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7.29亿元,同比增长48.6%。利润大增、现金流充沛,看起来仿佛“基本面修复”已经完成。
但财报数字如同镜像——光滑的表面反射的未必是真实的结构。
数据来源于:大参林10月29日三季度报
若用杜邦分析法拆解,近几年来大参林的财务体质正在经历悄悄变化。ROE(净资产收益率)在13%至18%之间波动,销售净利率不稳定,资产周转率持续走低,而权益乘数不断升高,它们组合起来并不是盈利能力积极的信号。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销售利润率的提升,可能是节流的结果。该指标从2021年的4.80%提升至5.78%,期间有所波动,但总体还是呈现增长,但同期毛利率却从38.15%下降至34.85%。公司在公告中称系“费用率下降、经营效率提升”。细读财务报表发现,销售费用同比减少5.11%,研发费用同比减少4.61%,财务费用同比减少19.57%,而营业收入仅提升1.71%,几乎停滞。也就是说,利润增长主要来自省下来的钱,而不是赚来的钱。
这种利润修复,短期内能提升ROE,但长期来看较为脆弱。当扩张放缓、成本控制见顶时,利润将重新回归平稳。换言之,企业用节约获得了短期的光鲜,却可能牺牲了增长的肌理。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资产周转率下降,是扩张边际的代价。截至三季度末,大参林共有17385家门店,其中直营店10356家、加盟店7029家。门店总数同比增长5%,但净增加主要来自加盟模式。直营店净减少147家——这是一个警示信号。直营渠道代表品牌控制力与利润核心,如今却在收缩,说明管理成本和运营效率开始反噬增长。加盟门店固然能提升规模,但其收入确认模式、毛利率水平均低于直营。这种“轻资产扩张”在财务报表上看似提高了回报率,实际上降低了资产的产出效率。资产周转率下降,意味着每一块资产带来的销售额在减少,企业经营的弹性空间被压缩。
财务杠杆高企,掩盖了结构性压力。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大参林总资产260.8亿元,股东权益84.9亿元,负债合计175.9亿元,权益乘数创新高达到3.72,更关键的是杠杆率逐年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对子公司提供的担保额度达到78亿元,公司对外担保41.8亿元,甚至超过净资产的一半。而控股股东个人层面的质押融资,也从另一侧增加了系统杠杆。财务杠杆的隐性层级——“公司+股东”叠加,构成了潜在风险矩阵。
图片来源于:大参林10月29日担保公告
杜邦分析揭示的其实是企业疲态的常见症:营收难涨,靠节流支撑利润,靠结构调整修饰报表。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大参林的“稳健”,更像是一种防御姿态——谨慎、节制,但缺乏新叙事。
资本信号与经营逻辑的错位
医药零售行业正处于一个微妙的阶段。近几年药店曾迎来短暂的“超额收益”,居民自我医疗意识提升,药品需求激增。但随着需求回归理性,连锁药店的增长红利开始消退。2024年行业数据显示,全国药店数量超过67万家,连锁率逼近65%,市场进入饱和区间。过去三年,行业总营收增速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头部企业如益丰药房、一心堂、老百姓大药房的利润增速普遍放缓至5%—10%,甚至出现门店净减少。
大参林虽为头部却并不例外。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仅同比上升2.51%,而2023年初增速高达27.16%,近3年来的营收变化率肉眼可见地下滑,几乎陷入“零增长”。在竞争加剧、政策趋严的环境中,公司的传统优势规模扩张与区域密度正逐步失灵。药店连锁模式的增长逻辑,本质是“数量驱动”:靠新开门店带动营收增量。但当城市密度饱和、租金与人力成本上升,这一模式的边际效益迅速递减。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政策方向。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药品集采与价格压降,“处方外流”比例上升,但真正导入零售药店的处方量远不及预期;医保支付的药品目录收紧,使药店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对大参林而言,既削弱了高价药品销售的利润来源,也增加了库存周转压力。
公司试图通过多元化突围。2025年三季报中提到,其宠物药品业务已覆盖全国3000余家门店,占比约12%;同时布局健康管理、保健品及互联网药房。但这些新业务规模仍小,对利润贡献有限。尤其是中药材与非药品类收入分别下降13.47%和8.43%,说明多元化仍在“试水期”,尚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定价也趋于冷静。截至10月30日,大参林的股价收于18.25元/股,较峰值106.50跌幅超过80%,目前公司市盈率约18倍,与益丰药房接近,远低于老百姓的约30倍和一心堂的约90倍。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iFind
资本市场是一面镜子,股东行为的每一次变化都在折射企业的内在节奏。大股东的减持与解押,不仅是财务操作,也是一种预期管理。在利润上升的年份选择减持,往往意味着股东认为当前估值已难再上行;在风险累积的阶段选择解押,则是一种防守性的安全操作。
大参林正在经历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个阶段。解除质押,意味着股东在修复安全边际;利润增长,意味着公司在延缓增速下滑;但这两者相加,并不能掩盖增长逻辑的裂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种钝化可能比创始阶段更揪心,它不是崩塌,不是亏损,而是难见增长。
作者 | 肖毅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观点
2025-11-01
WEMONEY研究室
2025-10-3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31
WEMONEY研究室
2025-10-3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3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