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部:39城试点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10-29 19:42:09

(原标题: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部:39城试点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李杭

近年来,全球加速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联合国气候变化贝伦大会召开在即,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关键阶段。

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展情况,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

            新闻发布会现场 图源:生态环境部           

夏应显介绍,“双碳”目标提出五年来,中国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进“十四五”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建成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的管控。

“双碳”目标落地五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日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进一步对碳达峰工作作出部署。

在“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部分,《建议》提到,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稳步实施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能力。

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低成本方案

2008年起,中国每年编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介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行动和进展。

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5年度报告》,展示了过去一年来相关工作部署情况,特别是在减缓、适应、碳市场、碳足迹、气候政策法规以及推动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达19.8%。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其中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目标。

            图源:图虫创意           

夏应显表示,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取得了显著成就,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电动汽车产销量、新型储能规模都居全球第一。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和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低成本的方案。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适应气候变化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夏应显表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以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高温、热浪、低温寒潮、极端降雨,旱涝急转这些极端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多发频发强发并发,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

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已经纳入了“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这一目标。此前,生态环境部会同16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了适应气候变化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

夏应显说,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地区积极行动,持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取得实效。

截止到目前,31个省级行政区域已经制定了实施本地区的试运行的方案,39个城市正在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国家战略、省级行动、城市试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目前正加快落实《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的“完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体系”的改革任务。

夏应显表示,之后的工作将以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为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不断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气候韧性,全面提升我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持续为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和全球气候治理做出积极贡献。

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

在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推动适应气候变化重点工作的同时,我国在以市场机制推动减排的关键领域也取得了亮眼成绩。碳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深化,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经过4年多建设运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基本搭建完成,市场运行稳定有效,成为全国碳定价主要方式。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成交额突破498.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44亿元,创历史新高。

            图源:图虫创意           

在顶层设计方面,今年8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的第一份中央文件,彰显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为我国碳市场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强大的能力支撑。

夏应显说,生态环境部将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的主要排放行业,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将根据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和碳排放双控的要求,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稳妥推进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的比例。

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于2024年1月22日启动了全国温室气体资源减排交易市场。这两个工具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碳市场体系。

截至今年10月28日,全国温室气体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已经成功登记了31个项目和1504万吨的CCER,累计成交量达325万吨,成交额2.7亿元,为一批降碳效果好但减排成本高的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夏应显表示,下一步将坚持通过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激发全社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在具体举措上,他表示将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加快扩大市场支持领域,高标准构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方法学体系;其二,健全完善数据质量监管机制,提升数据质量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其三,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好与国际碳市场的统筹衔接,进一步提升我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时代财经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