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10-29 03:14:53
(原标题:人形机器人大单频现 “进厂打工”拥抱应用场景)
近期,多家头部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披露大额订单,背后的买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产品的落地场景多为工业领域。
人形机器人频频“进厂打工”,是否真的已能胜任工厂环境?其商业化落地进展究竟如何?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人形机器人“进厂”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连接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技术迭代与升级。业界人士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订单大多属于“试点验证”的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差距。
人形机器人频获大单
近期,人形机器人亿元级或千台级订单频繁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官宣斩获超亿元或千台以上订单,包括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智平方、星尘智能、松延动力、原力无限等。
10月,优必选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全年已获得超6.3亿元订单;智元精灵G2机器人拿下智能产品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头部企业龙旗科技数亿元订单;阿里前高管创业的原力无限宣布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下2.6亿元的订单。松延动力也于近日披露,今年上半年已斩获超2000台的商业化订单,合同总额预计突破1亿元。
9月,星尘智能与仙工智能达成人形机器人千台级订单战略合作,据媒体估算,订单金额约5亿元;智平方与深圳慧智物联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将在惠科全球生产基地部署逾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合作订单金额接近5亿元。
这些订单背后的买家,多为制造业领域企业,其次为高校、政府单位,产品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高校科研、文娱导览场景其次,此外还有商业销售、仓储物流、交通疏导等场景。
以智元机器人为例,在与龙旗科技的合作中,智元精灵G2前期将重点应用于平板产线,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消费电子组装制造场景的批量落地。智平方轮式双臂AlphaBot(爱宝)系列机器人将进入惠科全球生产基地,覆盖从仓储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装配到质检测试等全流程。优必选今年有多笔订单来自车企,今年3月东风柳汽宣布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
宇树科技的订单也以B端为主,包括科研类高校、政府以及企业,企业方面包括传媒、公共安全以及供应链企业等。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宇树科技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的百余笔中标项目中,科研类高校成为主要买家,近30所院校通过公开招标采购宇树产品,基本覆盖机器人研发的全链条。
“进厂”仅是第一步
工业场景被视为最适合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场景,然而,人形机器人“进厂”始终存在争议:效率远低于人工、成本难与人工竞争、通用性技术拐点仍不明确……当轮式机器人已可承担多数工作,人形机器人是否真有必要进工厂“打工”?
多位一级投资人和人形机器人厂商认为,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想象空间在于进入家庭,但B端先行也是一个必经阶段。目前人形机器人被引入工业场景,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真实场景数据,基于数据完成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与升级。
艾想投资合伙人张磊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不可逆,无论是机器人厂商还是企业买家,投资的都是机器人的未来,也就是说,落地还需要时间。工厂是看重机器人的“解决方案”,而非“人形”这一形态,比如在轮式、履带式机器人上增加机械臂,用“成熟形态+新增功能”降低研发与场景落地成本。
“事实上,工厂场景下机器人‘是否人形’并不是关键。目前对于机器人的上半身承担核心操作终端功能,业界的争议不大,争议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动方式是双足还是轮式。”一名一级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
该负责人指出,轮式机器人的优势是成本低、稳定性强,稳定性优于双足机器人,但双足人形机器人近年因资金涌入多、产业链趋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轮式更快。目前部分双足机器人成本已与轮式接近,且双足机器人稳定性提升速度极快,因此越来越多的工业场景愿意引入双足机器人。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近期接受证券时报等媒体采访时表明,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定位不同,轮式机器人在地面平整、通过性强的工厂更有优势,其续航长、稳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机器人则在通过性差的环境中更适配。当前人形机器人进入真实场景,核心目标是获取高质量真机数据,这也是智元技术路径的关键。
智平方创始人兼CEO郭彦东也公开表示,未来三年的竞争,将是“真实场景闭环”的竞争,哪家公司的机器人能在更多真实的商业场景中部署、工作,并源源不断地将作业数据反哺给模型、硬件进行迭代优化,哪家公司就能构筑起他人难以超越的护城河。
尚有障碍要跨越
业内人士认为,以人形机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处理多种通用任务,且在量产、技术、场景等方面还有不少障碍要跨越。
快思慢想研究院创始院长田丰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人形机器人厂商存在品控鸿沟、量产瓶颈、人才缺口以及伦理鸿沟等四大堵点。
“在品控问题上,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规模化、一致性供给,对精度、力矩、寿命要求极高,小批量试制与大规模量产之间存在巨大的品控鸿沟。量产方面,系统集成与测试的复杂度带来挑战,上千个零部件组成的动态系统,其标定、调试、整机老化测试和故障诊断体系尚未成熟,导致交付周期长、后期维护成本高。”田丰指出。
缺乏必要应用场景亦是当前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张磊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共性瓶颈是场景的必要性不够,由此导致“场景—销量—成本”的良性循环无法实现。“落地场景必要性不够强,导致产品销量上不去,销量低则生产成本高,高成本又进一步抑制购买需求;同时,缺乏场景,行业则会缺乏数据迭代支撑,导致产品迭代速度慢,无法完成商业闭环。”
技术层面,可靠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近期,特斯拉Optimus仍因手部技术瓶颈,可能不得不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设计定型的发布时间延期至明年。优必选在今年7月发布全新全尺寸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时表示,数据、模型适配与产线效率是人形机器人落地工厂的瓶颈。
“尤其是在精密装配领域,以汽车总装车间为例,零部件装配、螺丝拧紧等临场操作,对机器人构成两大挑战,一是灵巧手需提升精细操作能力,涵盖抓取等基础技能及识别定位能力;二是产线对效率要求严苛,流水线上每个工位都有严格时限,而机器人速度达标的难度极大。”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在媒体沟通会上坦言。
在田丰看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确实存在“泡沫”,但这是一种技术突破前夜的“正常泡沫”,制造业愿意押注人形机器人,背后是硬科技资本对未来新型劳动力市场的提前布局。“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过热,而在于部分机器人企业玩家可能无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田丰坦言。
“当前的订单多属于‘试点验证’性质,离‘商业性价比’仍有距离。我们需要明白,试点项目的核心目标不是计算ROI(投资回报率),而是为了共同定义未来规模化产品的技术规范和场景边界。”田丰强调。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时报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