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光伏“内卷”,隆基绿能两招破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8 17:51:58

(原标题:光伏“内卷”,隆基绿能两招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凭借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

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即将在巴西召开,全球气候治理迎来新节点,为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提供了重要机遇。

日前,围绕全球可持续治理、能源转型挑战等议题,隆基绿能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张海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他表示,中国光伏企业需从“规则适应者”转向“体系建设者”,通过技术突破、标准制定与深度本土化策略,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他表示,面对行业困局,企业应跳出低水平竞争,以技术创新与价值重构开辟新赛道,并通过参与全球治理,将中国实践转化为国际规则。

《21世纪》:备受关注的COP30即将在巴西贝伦召开,哪些议题值得企业关注?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可持续治理体系中的角色演变?在促进能源转型与公平方面,全球还面临怎么样挑战?

张海濛:对于本届COP30,我们关注的议题主要有几大方面:一是全球气候融资机制落地。COP29达成的“3000亿美元/年公共资金+1.3万亿美元/年综合资金”目标能否转化为可执行的路线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得优惠贷款、混合融资的具体路径。二是全球碳市场机制完善。《巴黎协定》第6.4条下碳信用的动态更新机制、非永久性与逆转处理标准的实施细则,以及全球碳市场与绿电、绿证机制的协同。第三是能源公正转型。如何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避免“气候债务”加剧全球不平等。

我认为,中国企业正从“规则适应者”向“体系建设者”转变。例如,今年隆基联合光伏行业企业发起《全球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联合倡议》(GSSA),启动光伏行业ESG标准国际化;通过“Solar for Solar”模式(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在中亚、非洲等地落地光伏治沙、应急能源项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可持续治理的解决方案。这种转变的核心是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价值输出,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跨界协作,重塑全球能源治理的话语权。

《21世纪》:在促进能源转型与公平方面,全球还面临怎么样挑战?

张海濛:当前全球能源转型与公平依旧面临挑战:目前光伏行业国际贸易壁垒林立,让需要光伏产品难以按照市场规则自由流通,相关国家和地区难以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光伏组件,制约了本地化能源转型进程。另外,从减排责任来说,中国作为光伏产品输出地区承担了碳排放成本,减排收益却在主要光伏应用市场,需要建立公平全面的核算体系。此外,新兴市场区域的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人才结构性短缺,传统能源工人转岗培训不足,影响当地可再生能源转型。

《21世纪》:随着能源转型加速,光伏等行业也面临“内卷”加剧的挑战。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否帮助中国新能源企业跳出“内卷”,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

张海濛:面对光伏行业的“内卷”困局,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恰恰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提供了跳出同质化竞争、构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路径。这需要通过多维度的战略转型来实现:在技术突围方面,光伏行业“内卷”本质是同质化产能过剩。隆基通过聚焦BC(背接触)技术,使组件效率突破26%,在海外市场溢价最高超过100%,用技术差异化解价格战。在价值重构方面,从“卖组件”转向“卖系统解决方案”,例如,我们为福德士河集团提供电网脱碳方案,涵盖绿电供应、储能配置和碳资产管理,客单价较单一组件销售提升3倍以上。我认为,全球竞争力构建首先还是标准引领,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将企业实践上升为国际规则。其次是本土化运营,在海外等地建厂时,根据我们自身经验,一般雇佣本地员工占比超90%,通过本地化增强市场渗透力。

《21世纪》:绿证、绿电等机制是推动能源消费侧转型的关键。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绿证绿电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制造业企业的作用?

张海濛:当前我国绿电消费规模虽快速扩大,2024 年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完成绿色电力交易电量 2336 亿千瓦时,但绿证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绿证交易市场活跃,绿色电力环境价值仍未充分体现,主要的挑战是绿电绿证“需求侧驱动力不足”的挑战,绿电溢价主要由政策驱动,市场自发需求不足,对制造业企业而言,绿证使用不能体现在产品碳足迹降低上,实际支撑作用有限,导致绿电采购成本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我认为,需通过强制与自愿市场协同发力,全面提升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基于这一行业洞察,隆基绿能不仅自身持续扩大绿电消费规模,还积极参与绿证市场机制完善的探讨与实践,通过分享企业绿色转型经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提升绿电消费意识,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1世纪》:在中国企业出海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对ESG关注日益加深。哪些议题对行业出海具有挑战?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张海濛:中国企业出海过程中,在供应链碳足迹追踪方面,数字产品护照(DPP)未来会要求披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等环境和社会影响数据,会涉及光伏产品,需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的数据透明度和数字化能力。其次,劳工权益合规,国际市场工商权利尽责要求逐步提高,同时新兴市场的劳动法执行差异较大,需企业建立既具有国际标准的尽责管理体系,同时又要有本土化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此外,企业要积极推进文化融合与本地化,例如,在巴西雨林项目中,我们与原住民社区合作,采用“光伏+生态保护”模式,既满足环保要求,又获得当地信任。通过以上策略,中国新能源企业可将ESG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力,在全球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