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8 07:00:00
(原标题:风电齿轮箱领军企业、苏州造价龙头申购,4只新股上市丨打新早知道)
10月28日,有2只新股申购,分别是沪市主板的德力佳(603092.SH),以及北交所的中诚咨询(920003.BJ);另有4只新股上市,为科创板的必贝特(688759.SH)、西安奕材(688783.SH)、禾元生物(688765.SH)和北交所的泰凯英(920020.BJ)。
2只新股申购
德力佳主要从事高速重载精密齿轮传动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下游应用领域目前主要为风力发电机组,核心产品为风电主齿轮箱。
招股书显示,德力佳风电主齿轮箱产品覆盖了双馈和半直驱两种技术路线。其中,高速传动风电主齿轮箱主要用于双馈风力发电机组,通过多级传动结构将风轮的低速转动转换为发电机所需的高速转动,以满足发电机的工作需求。中速传动风电主齿轮箱则主要用于半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结合了直驱和双馈技术的优点,通过减少传动级数,提高了传动效率。
德力佳的风电齿轮箱产品既包括陆上风电齿轮箱也包括海上风电齿轮箱。2024年德力佳陆上风电业务收入为36.25亿元,占比98.57%。
客户方面,2022年至2024年,德力佳已与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等风电整机行业头部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被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三一重能等企业授予“最佳供应商”“优秀供应商”“最佳交付伙伴”“战略合作伙伴”等荣誉,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德力佳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行业的迅速发展,公司业务规模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根据QY Research统计,2024年,公司全球市场占有率10.36%,位列全球第三,中国市场占有率16.22%,位列中国第二。
德力佳提醒,可能存在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在风电主齿轮箱行业产业链结构中,发行人的上游供应商主要是铸件、锻件和轴承等生产企业。报告期内,风电主齿轮箱的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较高,为风电主齿轮箱成本最主要构成,报告期各期,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分别为71.67%、69.76%和67.82%,而核心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在报告期内因基材价格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呈现一定的波动。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持续波动且公司不能充分转移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将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不确定性的影响。
中诚咨询深耕工程咨询服务业,自成立以来坚持“立足苏州、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根据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统计数据,2021年至2024年公司工程造价咨询营业收入分别位列江苏省第5名、第3名、第5名和第4名。
人才方面,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诚咨询拥有一级造价工程师130名、一级建造师97名、注册监理工程师190名、高级工程师148名、咨询工程师10名、一级建筑师9名、英国皇家测量师14名。
在招标代理业务方面,根据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数据,2021年至2024年中诚咨询招标代理机构综合评价结果均为A级,2023年、2024年评分位列苏州市第2名;根据江苏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办公室公示信息,2023年公司入围江苏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招标代理机构“三十强”。
在工程监理及管理业务方面,行业排名根据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数据,2020年、2021年中诚咨询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位列苏州市第11名和第9名;2022年第4季度、2023年第1至第3季度、2024年第1至第4季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工程监理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94.14分、90.49分、89.20分、88.53分、91.50分、91.90分、90.21分、92.86分、91.22分。
中诚咨询业务主要分为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及管理、全过程咨询、其他技术服务五大板块,今年上半年,工程造价业务收入566.96万元,占营收比例最大,为53.39%。
值得注意的是,中诚咨询提醒,公司存在应收账款回收风险。2022年至2024年,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4,108.15万元、17,505.64万元、20,901.24万元和21,493.73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6.50%、47.52%、52.83%和112.46%。公司的应收账款的收款对象主要系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及民营大型机构等客户群体,且公司已就应收账款余额按照公司的会计政策计提了坏账准备。但是,如果公司主要客户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导致公司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收回,公司的财务状况将受到较大影响。
4只新股上市
泰凯英为国内矿业及建筑业轮胎细分领域首家登陆北交所的企业,被业内视为“北交所轮胎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泰凯英的产品主要属于工程子午线轮胎、全钢卡车轮胎两大类。
泰凯英表示,公司在工程子午线轮胎领域形成了领先的行业地位,根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对行业内企业的调研与统计,公司2023年工程子午线轮胎总体位列中国品牌第3名、全球品牌第8名。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行业内企业的调研与统计,公司在2023年国内工程子午线轮胎配套市场占有率总体位列国内外轮胎品牌第3名,其中大吨位起重机轮胎国内配套市场占有率第1名。
客户方面,泰凯英称,根据英国KHL集团旗下《国际建设》杂志(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发布的2025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排行榜,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4家为公司客户,包括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集团、徐工集团,世界工程机械领先制造商利勃海尔(LIEBHERR)、杰西博(JCB)。此外,与公司合作的知名工程机械制造商还包括国际起重机巨头多田野集团(TADANO)、马尼托瓦克(MANITOWOC)、全球知名采矿与基础建设设备供应商安百拓(EPIROC)等。
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提示风险称,泰凯英存在业务经营无自主生产环节的风险。公司聚焦于矿业及建筑业轮胎市场,在该细分市场技术难度高、国际品牌为主导的背景下,公司自设立以来即重视自身研发能力提升,将主要资源投入到设计研发环节,采用代工模式实现产品生产。当前主要国内轮胎厂商产能充裕,且公司已经建立了“主辅备”供应商体系,公司产品交付总体可得到较好保障。但若未来轮胎行业尤其是公司所处的细分轮胎产品市场供需状态发生变化,或公司部分代工厂因自身订单排产安排而导致临时性产能紧张,可能导致公司面临采购订单无法得到及时响应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向客户的产品销售,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西安奕材是专注于12英寸硅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硅片龙头厂商。根据2024年月均出货量和截至2024年末产能规模统计,该公司均为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
产能方面,目前西安奕材首个核心制造基地已落地西安,该项目第一工厂已于2023年达产,本次发行上市募投项目的第二工厂已于2024年正式投产,计划2026年达产。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径产能已达到71万片/月,全球12英寸硅片同期产能占比已约7%。通过技术革新和效能提升,公司已将第一工厂50万片/月产能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2026年第一和第二两个工厂合计可实现120万片/月产能,可满足届时中国大陆地区40%的12英寸硅片需求,公司全球市场份额预计将超过10%。
国内市场方面,目前西安奕材实现了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和存储IDM厂大多数主流量产工艺平台的正片供货,已成为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全球12英寸硅片厂商中供货量第一或第二大的供应商,已成为目前国内新建12英寸晶圆厂的首选硅片供应商之一。
国际市场上,目前西安奕材已向客户D、联华电子、力积电、客户P、客户O、格罗方德等大多数中国大陆以外主流晶圆厂批量供货。报告期各期,公司外销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公司已从全球12英寸硅片的新进入“挑战者”快速成长为颇具影响力的“赶超者”。
但西安奕材表示,作为全球12英寸硅片新进入“挑战者”,公司在波动的半导体周期中面临行业固有的投资强度大、技术门槛高、客户认证及正片放量周期长的挑战,报告期内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尚未实现盈利,最近一期期末存在未弥补亏损。
在自主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截至2024年末,西安奕材已申请境内外专利合计1,635项,80%以上为发明专利;已获得授权专利746项,70%以上为发明专利。公司相应专利均围绕12英寸硅片。截至2024年末,公司是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西安奕材提示,公司仍可能存在技术人员流失和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公司高度重视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与核心人员签署保密协议,且与核心人员签署的劳动合同中包含竞业禁止条款,但仍不排除因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员工个人工作疏漏、外界窃取等原因导致公司核心技术失密的风险。若上述情形发生,会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必贝特是一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专注于创新药自主研发的生物医药企业。公司聚焦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依托自主研发构建的核心技术平台,持续开发临床急需的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和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供应商方面,必贝特的前五大供应商为药明康德、青岛普瑞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苏州科林利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采购内容均为研发服务,其中药明康德一家交易占比20.04%。
产品方面,目前必贝特研发管线已有1款1类创新药产品BEBT-908(注射用盐酸伊吡诺司他)获批上市,BEBT-209已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EBT-109已获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5个产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公司还有多个创新药主要产品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必贝特的BEBT-908针对r/r DLBCL是于2025年6月30日获批上市,其他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尚未形成产品销售收入,故不存在购买公司产品的客户。
必贝特表示,公司研发管线主要用于重大疾病的末线治疗或替代可及性低、疗效不理想的治疗方案。末线治疗用于经标准治疗方案治疗无效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存在最急迫的临床治疗需求。因此,肿瘤靶向药物的研发策略一般从末线治疗逐步推进至一线治疗。同时,对于无有效治疗选择的肿瘤(例如晚期难治复发肿瘤或无标准治疗的肿瘤)患者,由于治疗需求极为急迫,国内外药品监管机构允许依据单臂试验(SAT)结果附条件上市,这种试验设计加速了临床试验进程,缩短了药品的上市时间,使无药可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更早地接受到潜在的有效治疗。基于上述原因,必贝特目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布局末线治疗,相关领域存在较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必贝特提醒,公司目前仅有1款创新药产品BEBT-908获批上市,短期内公司商业化对BEBT-908的市场销售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公司BEBT-908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r/r DLBCL于2025年6月30日获CDE附条件批准上市,为公司产品管线中唯一获批上市的产品,目前公司已在积极推进该产品的商业化工作。根据目前的临床试验进展情况,公司核心在研产品BEBT-209、BEBT-109预计于2027年获批上市,2027年以前公司可实现商业化的产品仅有BEBT-908。短期内公司商业化对BEBT-908的市场销售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但BEBT-908商业化的成果仍受到药品进院、医保纳入、销售网络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BEBT-908未来商业化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短期内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必贝特还提示公司目前尚未产生收入,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和利润分配的风险。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进行创新药的研发,尚未实现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净亏损分别为1.88万元、1.73万元和0.56万元。公司报告期内尚未盈利且持续亏损。公司未来几年将存在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将持续处于较高水平,且股权激励产生股份支付费用,在可预见的未来经营亏损将增加,上市后未盈利状态预计短期内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
禾元生物主要从事植物源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拥有全球领先的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平台,公司基于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的表达体系开发了多款药品、药用辅料及科研试剂等产品。公司被誉为“稻米造血”行业开创者。
资料显示,人白蛋白被誉为“黄金救命药”,广泛应用于肝硬化、烧伤、手术抢救等临床场景。长期以来,它只能从血浆中提取,我国60%以上依赖进口。
而据禾元生物招股书,不同于传统人白蛋白产品从血浆中分离获得的生产路径,其核心产品HY1001采取了基于水稻种子的植物表达系统,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使水稻能够在种子阶段表达结构和功能均与天然人白蛋白高度一致的重组蛋白,经过提取、纯化后配制为注射用制剂。
目前,禾元生物全球首创的“稻米造血”技术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已于今年7月通过国家药监局审评获批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禾元生物还是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的首家过会并取得注册批文的企业,也是科创成长层首家新发行企业。
从业绩来看,禾元生物当前仍未取得盈利。公司2022-2024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39.97万元、2426.41万元、2521.61万元,同比增幅为-47.49%、81.08%、3.92%;实现归母净利润-14357.63万元、-18696.29万元、-15136.81万元,同比增幅依次为-7.12%、-30.22%、19.04%。
不过,根据最新财务情况,禾元生物亏损有望缩窄。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71.0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32%;实现归母净利润-8162.7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86%。
商业化方面,据招股书介绍,禾元生物年产10吨重组人白蛋白原液及制剂cGMP智能化生产线已建成,并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公司已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57.470, 0.53, 0.93%)等多家药品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完成了全国30余个省市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
在研药品管线方面,禾元生物拥有8个在研药品管线,其中核心产品HY1001(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名单》。除HY1001外,禾元生物尚有2个药品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2个药品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1个药品已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不过,禾元生物也在招股书中提醒,获批上市是药品商业化的起点,后续仍需经历市场准入、教育及推广等环节,方能在一定时间后实现成规模的药品销售收入。同时,产品上市后为了保持技术及产品的领先优势,需要持续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公司短期内可能无法实现盈利,可能无法进行利润分配或现金分红。
此外,禾元生物还强调,虽然HY1001具有先发优势,但目前国内仍有2款重组人白蛋白在研药物已完成III期临床研究,若审评顺利,该等竞品预计将在1-3年后陆续实现获批上市,与HY1001展开竞争,届时公司可能需开展更大规模的研发和营销活动。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和讯财经
2025-10-28
观点
2025-1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观点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