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遇“鉴”东莞长安②:民生筑基,绘就城乡生活幸福图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6 20:22:21

(原标题:遇“鉴”东莞长安②:民生筑基,绘就城乡生活幸福图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正门。  本报记者 梁信/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梁信 东莞报道

10月13日至14日,“看广东・遇‘鉴’乡村之美”(东莞)主题新闻发布活动在东莞市长安镇正式启幕。在解锁了第一站长安镇高精企业的“制造硬实力”之后,记者们探访当地的教育公共设施与生态环境治理等“民生软实力”,切身感受这座千亿强镇在高质量发展中蕴藏的温暖底色。

育见未来

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长安学校,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尹军成介绍,这所由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东莞市教育局和长安镇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共投入了12亿元建成,规划小学和初中一共90个教学班,能提供约4050个公办学位,已于2024年9月正式启用。

(崭新、风格现代的教学楼。 本报记者 梁信/摄)

步入校园,极具现代感的教学楼群便映入眼帘。建筑以明快的浅色为基调,辅以跳跃的亮黄色点缀,简约中透出蓬勃朝气。移步室内,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先进的多功能厅和室内体育馆等空间一应俱全;漫步室外,高低错落的建筑、色彩鲜亮的塑胶跑道,共同构成了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空间。在此之外,校长还向媒体团展示了一处“藏在细节里的用心”:大操场旁的电子屏搭载了智能系统,能自动记录并分析学生的运动时长、达标情况等数据,不仅让同学们的体育成果一目了然,更能为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操场边上的AI智慧体育电子屏。  本报记者 梁信/摄)

“华附基因、东莞品质、长安特色,这是在建校初期、三方合作办学之初就定下的核心。”校长尹军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校自筹建起便清晰定位,既要延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教育基因,又要保障教学品质的“高水准”,更要深度融入长安镇的发展脉络,打造有本地辨识度的教育品牌。

正是基于这一定位,“因材施教”成为学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关键,学校创新的“分层走班+动态结合”模式,便是其标志性的实践。校园里既有固定的教室,也有走动的教室;学校还会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年龄特征、学科特征,分别进行不同的班级设置。同时,因材施教的范畴也不仅限于文化课,更要看见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校长特别提到,学校有体育特色培养,游泳、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不仅仅是课后活动,也是一条“特长成才”的重要路径。

河焕新颜

清风拂过堤岸,河面波光粼粼,两岸绿植葱茏倒映水中。媒体团的第三站,停在了茅洲河长安段亲水平台。眼前这幅“人水和谐”的画面,很难让人联想到它跟练江一起曾是广东流域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水清岸绿的茅洲河和打捞作业中的工作人员。 本报记者 梁信/摄)

长安镇副镇长江耀举向媒体团坦言,长安镇经历了40年工业快速发展,一度导致茅洲河污染问题的出现。如今,随着治理攻坚的持续推进,茅洲河已实现从“污”到“清”的华丽转身:通过深莞两地协同治理,再叠加雨污分流改造、污水管网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全域生态修复等“组合拳”,河道水质已从昔日的劣Ⅴ类,跃升至如今年均基本达到Ⅲ类水的水平,水清、岸绿、鸟飞的怡人景象重新回到居民生活中。

水环境的改善,不仅让群众的生活环境“颜值”与“品质”双提升,治理成果更直接转化为群众获得感。江耀举指出,由于周边区域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带动了该社区的出租房租金显著提升,“从前200元/间无人问津,变为如今800元/间仍一房难求”。从过去因污染“避之不及”,到如今因水清岸绿成为“宜居宜业”的优选地,茅洲河的治理成果让群众的幸福感与参与感随水环境的改善而得到了同步增强。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