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广东海洋经济领跑30年,加速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6 17:56:45

(原标题:广东海洋经济领跑30年,加速培育蓝色新质生产力)

南方财经记者张梦琦 南沙报道

今年9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制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ROV)在南海北部成功采集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源火”。

10月16日,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海马”号模型再次成为全场焦点。此外,破解观测设备长期供电难题的“海聆”波浪能发电装置、实现水空跨介质智能巡检的“三栖智巡”机器人、突破6000米级深潜关键技术的“海星6000”遥控与“探索6000”自主水下机器人、胶原蛋白肽等海洋生物医药新品,一批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涉海企业的80个创新技术成果在论坛展区集中展示,海洋新技术、新产品正挺进深蓝。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领跑全国,面对新一轮发展浪潮,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下海”布局海洋产业?“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动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走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协同建设的新路径。”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安涛表示,自然资源部全力支持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湾区力量。

此外,论坛上还发布了《“十四五”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及2025年度海洋六大产业十大成果》,集中展示广东在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可以说,海洋科技发展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深海重型装备与智能无人系统的并肩作战,另一个是‘空天陆海潜’一体化的智能协同探测作业。也就是说,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的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构成了经略海洋、迈向深蓝的‘坚强两翼’。”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韩广德在表示。 

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推动海上新能源开发走向智能化、高效化。例如,目前海岛及海上设施的电力供应仍主要依赖柴油发电机,电力资源仍然稀缺,而广东沿海蕴藏着丰富且清洁的波浪能资源,开发海上风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实验室主任盛松伟表示,其研究的波浪能发电装置天然就是一种海工装备。当前,可再生能源与海洋装备正在加速融合,大力开发海上风能等多种清洁能源,未来将在深海采矿等多种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处副处长、正高级工程师王伟巍表示:“深海能源,特别是超深水油气资源的商业开发,将大幅提升我国能源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并带动数千亿规模的深海装备产业发展。” 

同时,以“可燃冰”为代表的深海清洁能源勘探开发,也高度依赖于智能深海装备。今年9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ROV在南海北部成功采集十五运会与残特奥会“源火”。 

“‘海马’号作业负载能力强,可搭载多种探测工具,适应复杂海底环境。已广泛应用于救援打捞、油气开采、资源调查等领域。十年来累计下潜超过700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陈宗恒介绍,“我们可以把实验室搬到深海,直接在海底开展原位采样与分析,复现真实海底环境。”

此外,人工智能与水下机器人技术的融合,正将应用场景拓展至海洋经济的更多领域。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研究员刘健介绍,水下机器人主要包括无缆的自主水下机器人(AUV)和有缆的遥控水下机器人(ROV)两大类,是实现从海洋立体观测、资源探测到环境监测、工程维护乃至水下安全保障等广泛任务的最佳手段。

“深中通道或港珠澳大桥这样的沉管隧道在一开始选址时,机器人就可以做地籍测绘,紧接着在沉管安装时,可以看它的对接精度,投入使用后若出现漏水、裂缝、对接错位(都能处理)。”广州灵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宇表示。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省海洋局局长屈家树表示,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连续30年领跑全国,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更加通畅。未来,广东将积极依托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全面强化海洋高端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向心力,携手港澳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其中,广州正积极构建开放协同的海洋产业生态。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陈杰表示,广州将加强创新驱动和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产业友好型、企业友好型、企业家友好型、科学家友好型”营商环境,携手港澳和湾区城市,强化规则衔接和要素跨境流动,推动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融合发展。 

广东省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廖俊宇表示,广州南沙正着力提升航运枢纽能级,推动港口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并积极布局生物医药、智能船舶、水下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南沙将推进美丽海岸线建设,塑造城海融合新格局,努力成为广州推进海洋产业名城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当天,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了《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标志着三地海洋合作进入系统化新阶段。 

聚焦海洋金融主题,澳门海洋学会会长何伟添提出,澳门应发挥“自由港+中葡平台”优势,打造海洋供应链金融平台,助力广东海洋企业融入全球市场。“过去粤澳海洋经济联动不足,主要因产业基金零散、缺乏抓手。应整合产业基金,依托广东高校实验室资源,共同培育海洋科技独角兽企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我们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就是要把我们中国对于海产品的溯源标准认证推向全球。”

当前,广东正致力于将海洋领域的创新优势转化为更显著的经济贡献。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海洋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展现出较强发展潜力。在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尹胜看来,海洋生物在极端环境中产生的结构新颖、活性显著的物质,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基础。不过,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周期长、投入大,亟需耐心资本和产学研的协同支持。

事实上,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广东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兼具创新研发、制造基础和广阔市场等多重优势。截至目前,广东已拥有超8万家涉海企业,其中“四上企业”近6500家,成为广东海洋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此外,香港具备国际化科研实力与资本活力,澳门则可发挥对外窗口作用。三地联动能够构建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平台,形成1+1+1>3的合力,共同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尹胜表示。

出镜:实习生昝金玉

拍摄/剪辑:实习生昝金玉,余星惠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