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盖世汽车
2025-10-11 16:14:38
(原标题:特斯拉Optimus量产搁浅,为何卡在“手”上?)
10月11日,盖世汽车注意到,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特斯拉机器人量产正面临难题。
据悉,特斯拉不仅将Optimus的年产目标从5000台下调至2000台,更因机器人手部和前臂设计存在严重技术难题,工程团队迟迟无法实现类人灵活操作,该公司已暂时停产并积压大量无手机体。
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工程团队难以打造具有人类般灵活度的机械手,这一问题早在2024年夏天便被发现,但团队经过数轮尝试后仍未突破。
马斯克曾在播客中坦言,手部精细操作是整个项目最难环节,公司已将资源集中于重新设计,但未给出复产时间表。此前,他也在多次采访中提到,要实现类人手的复杂动作是一项工程上的重大关卡。
此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一个事实:实现真正类人灵活操作的技术鸿沟,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深邃。
人形机器人领域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我们能够教会机器人行走、下蹲、甚至打拳,却难以赋予它们一双能够灵活操作物体的“双手”。这场由一双机械手引发的量产难题,正在成为检验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成熟度的试金石。
从5000台到2000台,再到“无手”积压的骤变
特斯拉对于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野心,自其首次亮相以来便昭然若揭。
马斯克在访谈中将Optimus人形机器人定位为特斯拉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产品”,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公司的汽车业务和全自动驾驶(FSD)技术。
去年9月,马斯克曾表示Optimus最终将占特斯拉市值的80%。马斯克甚至押上了自己的薪酬。在下个月的股东大会上,股东们将投票决定是否批准马斯克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该方案部分取决于特斯拉未来10年内能否成功部署100万台机器人。
这种愿景驱动下,设定一个激进的量产目标——2024年生产至少5000台——似乎顺理成章,它符合特斯拉一贯的“高目标驱动”文化。
然而,工程的严谨性很快对商业雄心提出了挑战。
报道指出,首先是有工程师内部提出反对,认为5000台的目标不切实际,促使公司将目标下调至2000台。这第一次“缩水”已经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项目在初期就可能面临整体集成或核心部件成熟度不足的问题。但真正的“滑铁卢”发生在更底层、更精细的环节——机械手与前臂的设计。
知情人士透露,工程团队在打造具有人类般灵活度的机械手上遇到了严重技术难题。这一问题在2024年夏天被识别,但经过数轮迭代尝试后,团队依然未能突破瓶颈。
其直接后果是:生产线能够制造出机器人的主体躯干、四肢和头部,却无法为其装上能够精细操作的手部。最终,公司不得不做出“暂停生产”的艰难决定,以避免制造更多无法完工的半成品,导致工厂内积压了大量缺失关键部件的“残次”机体。
图片来源:特斯拉微博
这一从5000到2000,再到因局部难题而全面停产的演变过程,清晰地勾勒出理想蓝图与工程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它表明,即使是像特斯拉这样以垂直整合和快速迭代著称的公司,在攻克人形机器人这种极端复杂的系统时,也无法绕过基础物理和机械工程的客观规律。
目标的层层下调与最终的生产停滞,是一次对过度乐观预期的修正,也是对行业整体技术成熟度的现实检验。
灵巧之“手”,怎么这么难?
正如前文所述,马斯克本人在播客节目中坦言,“手部的精细操作是整个设计中最难的部分”。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评价,背后是整个机器人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高峰。
首先,从生物仿生学的角度看,人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精密系统。
人类的手有27个自由度,包含27块骨头、29个关节、34块肌肉,以及数不清的神经末梢——这是一个经过了数百万年进化的“精密仪器”。
这个“仪器”由大量的关节、肌肉、肌腱和神经末梢协同控制,能够实现抓、握、捏、揉、弹等成千上万种精细动作,并具备敏锐的触觉反馈,这样的能力造就了人类文明。
但对机器人来说,要复刻这样的能力,十分具有挑战性。
要将这套高度集成的生物系统,通过电机、执行器、传感器和刚性材料进行工程化复现,其难度超乎想象。
在此大胆推测,Optimus团队面临的,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足够多的驱动单元以实现多自由度运动;如何确保这些驱动单元具备足够的功率密度和响应速度,同时又能精确控制力度,避免捏碎鸡蛋或拿不稳工具;如何设计高效可靠的传动机构,将动力从紧凑的前臂传递至手指各关节。
其次,还有材料科学与控制的双重挑战。
机械手不仅需要“灵巧”,还需要“耐用”和“经济”。过于复杂的机械结构可能导致可靠性下降、成本飙升和能耗增加。而即便硬件设计取得突破,与之匹配的控制软件和算法更是另一座大山。
让机器人实时感知物体形状、材质,并规划出最合适的抓取策略和力度,需要强大的感知计算能力和高度自适应的人工智能算法。
目前来看,特斯拉或许在高层运动控制,如行走、下蹲,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末端执行器——手部的毫米级、克重级的精细控制上,或许还未找到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
特斯拉决定暂停生产,将资源集中用于手部设计的改进,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务实选择。但与此同时,攻克“灵巧手”的难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马斯克也未能承诺量产恢复的具体时间。这也意味着,这场围绕着一双“手”的攻坚持久战,已经成为特斯拉当下最为棘手的问题。
五星车评
2025-10-11
盖世汽车
2025-10-11
盖世汽车
2025-10-11
盖世汽车
2025-10-11
盖世汽车
2025-10-11
盖世汽车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1
询价信息已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