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为什么别人一盯着你,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01 10:02:55

(原标题:为什么别人一盯着你,就什么事都做不好了?)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只要别人一盯着你,就什么事也做不好了?

比如,写作业时,如果旁边爸妈盯着,就什么也学不进去了。

比如,工作时,如果领导在旁边站着,做事的效率就低了很多。

我听到这样一句话:“人一被凝视,就会变蠢”。

很有道理。当我们发现或是认为,自己正在被观察、批判的时候,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惶恐、无所适从,就什么也做不好了。

为什么会这样?你首先要了解一个概念:

自我客体化。


一、自我客体化是什么?

自我客体化(Self-Objectification)是指个体将自身视为一个被观察、被评价的客体,而非具有主体性的存在。

这种现象最早由心理学家Barbara Fredrickson和Tommi-Ann Roberts提出,主要用于解释女性在社会文化压力下如何内化外界的审视目光,从而将自我物化。

然而,自我客体化并不仅限于女性。在当今社会,男性、青少年甚至儿童都可能经历这种心理状态。

“自我客体化”是指个体行为的出发点不再源于自身的感受和意愿,而是站在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合适。

在这样的状态下,自我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主体,而成了供他人评判和凝视的客体。

于是,为了让旁人满意,你变得事事小心翼翼。然而,越是这样紧绷的生活,就越容易失控。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做咨询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来访者是一名高中生小A,正面临着升学的选择。

他自己喜欢建筑设计,经常会参观一些建筑作品,也会收藏一些建筑模型、作品集等。

但父母希望他报考金融之类的更适合就业的专业,随着高考的临近,父母对他管控极其严格,严禁他接触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东西、模型、作品、画册都给他扔掉了。

为了防止孩子分心,接触设计类的东西,父母更是隔三差五检查他的书包,甚至会查看他手机的浏览记录。

这种监视让小A承受了极大地心理压力,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从年级前20

名掉到了后几十名。

咨询中,小A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个傀儡,完全是为了父母学习,而不是为了我自己学习。”

你看,这就是“客体化”。当被持续凝视时,我们就成为了他人的一个客体、一个工具。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说,凝视是一种来自上位者的软暴力。

被凝视让人感到不适,不仅因为我们被观察,还因为我们在这种目光中失去了主体性,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个,自我客体化会导致认知偏差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高估他人对自己外在的关注程度,而低估他人对自己内在品质和能力的重视。

比如,在团队合作中,因为穿了一件略有褶皱的衬衫而耿耿于怀,总觉得同事们都在背后议论他的穿着不整洁,却忽略了他在项目策划中提出的创新性想法才是大家真正关注和赞赏的重点。

第二个,自我客体化会导致情绪问题。

长期处于自我客体化状态还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频繁出现,因为个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担心自己的外在表现会引发他人的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干扰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使其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难以发挥出最佳水平。

第三个,自我客体化会导致关系疏离。

当你将自我视为客体时,你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逐渐疏离。你不再关注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是关注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此外,自我客体化还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当你过度关注自己的表现时,可能会忽视他人的感受,导致关系疏远。

你看,困在他人凝视下的自我,就像是一个囚徒,自己审判自己,自己将自己拘禁在心中的牢笼里,无法挣脱。


二、如何打破自我客体化的循环?

那么,要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凝视呢?实际上,生活中来自于他人的审判的视线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也很难摆脱别人的凝视。

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自我出发,做出一些改变,重新找回自我的主体性。给你以下几个建议:

1.觉察与反思

打破自我客体化的第一步是觉察到它的存在。你可以问自己:“我是否在用外界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我是否过度关注自己的外表或行为?”

通过反思,你可以意识到自我客体化的模式,并开始改变。

比如,在做项目汇报的时候,不要因为忘记换上一件整洁的衬衫而耿耿于怀,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项目策划上,放在自己的创意想法上。

他人的凝视,是他人的事情,你只需要做好汇报工作,展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就行了。

2.强化主体意识,找回主角感

当别人凝视你时,如果对他人进行回应、认同和缠斗,反而会加剧你的客体化困境。

举个例子,妻子要出门,丈夫对妻子说,“你穿的这什么衣服啊,将你的五短身材暴露无遗。”如果妻子听从了,相信了,实际上自我的主体意识就淡化了。

那,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在意。不要去理会别人审视、检阅和控制的眼光,相信自己的选择,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只是一个参考,却不能代替“我”做决定。

所以,在面对选择和决策时,优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尊重自己的直觉和感受,不轻易被他人的意见和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当你感到不舒服或不开心时,要深入探究原因,这可能是你的内心在向你传达重要信息,提示你需要做出调整或改变。

切记,不要倾注太多的能量在他人的视线里。毕竟,我们的人生还有太多的主线任务要做。

3.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自我客体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活在了别人或者外界的标准里。

比如,父母将自己的经验强加在孩子身上,剥夺孩子的爱好,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改报专业;再比如,父亲嫌弃女儿剪了短头发,像个假小子,不好看……

所以,你需要将自我价值从外界的标准中解放出来。试着问自己:“除了外貌或成就,我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通过重新定义自我价值,你可以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孩子会以这样的表达开头:“我妈说……”“我爸告诉我,……”

当孩子内在情感,长期处在父母的否定和打压之下,他们的自我客体化现象会加剧。

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她去尊重自我的感受,无论是对事情的看法,对自我的要求,帮助他们搭建自我内心的评价标准,一步步走出“客体”。

当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能够被看见,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生命是有活力,有热情的。

最后,总结一下:自我客体化让我们将自我视为一个被观察、被评价的客体,从而失去了与真实自我的连接。然而,通过觉察、反思和行动,我们可以打破这种模式,重新找回自我的主体性。

让我们停止用外界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是用内心的声音来定义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杨怡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杨博士说心理”

经济观察报

2025-10-01

经济观察报

2025-10-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