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财周刊
媒体
2025-09-30 20:23:54
(原标题:日光”背后,华商基金的“短期狂欢”能否化为长期力量?)
2025年9月8日,华商基金发行的“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在首日便触及10亿元募集上限,募集期提前结束,原定至9月24日的认购计划仅维持一天即告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同日,华商基金公告称,为践行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理念,并体现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原则,公司已运用500万元固有资金认购该基金。该基金的“超速”募集,成为华商基金上半年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然而,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公司整体规模持续下滑,明星经理离任带来的投资者信心波动,仍对基金公司的承压能力与修复能力形成考验。
波动与流动性的双重考验
从基金定位来看,华商这只“日光基”—“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投资组合比例设定为:股票投资占60%-95%,其中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投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 80%。其核心策略是把握中概股回流以及港股估值修复的市场机会。经历长期低迷后,港股在部分投资者眼中已具备一定修复空间,加之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和政策层面的支持,港股主题基金逐渐进入投资者视野。华商基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该产品,并依托渠道资源与市场热点实现了首日 “日光”。不过,港股市场本身波动较大,外部宏观风险依旧存在,短期的市场热度并不能消解这些不确定性,反而可能加剧基金净值的波动,增加投资者的持有压力。
与之相比,招商基金 “招商均衡优选混合” 首日募集规模便超过 50 亿元上限,而华商基金此次设定的 10 亿元上限则显得更为谨慎。这一差异反映出不同基金公司在产品定位和渠道实力上的差距:招商基金通过大规模发行强化主动权益产品的市场份额,而华商基金则基于港股市场容量及自身管理能力,将募集规模控制在 10 亿元。高比例配置港股的要求意味着基金经理必须在 80% 以上的仓位中挑选合适标的,无论是依靠量化模型还是基本面研究,都需要在科技、消费等重点行业进行集中布局,同时还要兼顾汇率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的管理,以维持投资组合的平衡与稳健。
招商基金公告 来源:招商基金官网
首日热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港股主题的阶段性热情,也体现了华商基金在整体困境中寻求结构性突破的尝试。但规模受限、市场环境复杂以及与头部基金公司的差距,使得这一热销更像是短期亮点,能否成为长期逆转的信号,尚需市场验证。
港股主题基金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中概股回流预期与港股低估值带来短期抄底机会;二是渠道端集中营销放大了 “热销” 效果;三是 “日光” 本身制造了稀缺感和话题性,刺激投资者加快认购节奏。
2025年港股ETF新增规模排行榜,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5.6.20
透过这些表象,可以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10 亿元的募集上限与招商等头部公司动辄 50 亿元的发行体量相比仍显有限,其成功发行难以改变华商基金整体资金净流出的局面。同时,港股市场受全球经济环境、地缘政治和汇率等因素影响显著,高比例配置虽然在顺风行情中可能带来较高收益,但一旦市场逆转,净值波动同样会被放大。即便 10 亿元规模不算庞大,部分中小市值标的的流动性仍可能对持仓分布和交易效率造成制约。在高仓位与流动性约束并存的情况下,基金经理的投研判断、组合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成为关键考验。
规模流失与明星经理离任的冲击
2025 年以来,华商基金的管理规模呈现下降态势。截至 9 月 10 日,其管理规模已从高峰期的 1363.97 亿元降至 1251.26 亿元。
华商基金管理规模变动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从市场环境来看,2025 年初,A 股市场一季度经历阶段性上涨,但季末出现回调,同时投资者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
这一背景下,公募基金市场出现集中赎回的趋势。Wind 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整体净赎回规模超过 1 万亿元,其中权益类基金净赎回占比超过一半。
作为以权益投资为主的基金公司,华商基金在此次赎回潮中受冲击尤为明显。此外,公司部分混合型基金存在“跟风”布局热门赛道的问题,盲目追逐市场热点,缺乏长期竞争力,市场热度消退后规模迅速下滑。
具体数据方面,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华商基金当期申购约 421.97 亿份,赎回约 449.26 亿份,总份额约 985.08 亿份,相比上一季度(2025 年 3 月 31 日)的申购 381.03 亿份、赎回 518.34 亿份、期末总份额 999.51 亿份、期末净资产 1207.01 亿元,总份额略有下降,净资产小幅回落。
回溯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当期申购 479.38 亿份、赎回 468.59 亿份,期末总份额 1136.82 亿份、期末净资产 1363.97 亿元。综合来看,从 2024 年末至 2025 年 9 月,华商基金总份额和净资产整体呈下降趋势,申购与赎回规模的波动对基金总份额及净资产产生了直接影响。
华商基金份额变动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内部不稳定因素同样加剧了公司的困境。2025 年一季度,明星基金经理周海栋正式离任。周长期管理的产品业绩亮眼,积累了大量投资者基础,其离任直接引发相关产品赎回潮,也让市场对公司的人才保留机制产生疑问。无论离任原因是职业规划调整还是战略分歧,投资者信心均受到显著影响。
以周海栋管理的 6 只基金为例,其总规模从 2024 年三季度的 342.34 亿元下降至 293.47 亿元,其离任被市场解读为触发大规模赎回的关键因素,进而引发对公司投研体系稳定性的担忧。周离职后,华商基金权益产品的平均回报率下降约 5%,显示公司对明星经理的依赖程度较高。
周海栋管理的基金,来源:天天基金
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公司收入达到 68.84 亿元,其中投资收益 31.22 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33.87 亿元,股票投资收益 16.27 亿元,可见权益市场反弹对盈利贡献显著。利润方面,公司实现净利润 63.28 亿元,但高度依赖公允价值浮盈,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利润空间将迅速收窄。
多只产品的财务指标体现了这一矛盾:华商新动力混合型基金一季度净值有所修复,华商数字经济混合型基金在相关赛道权重偏高,但收益稳定性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公允价值变动成为利润的主要贡献项,而衍生工具负收益显示风险对冲机制尚需完善。
华商基金财务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费用端压力同样不容忽视。一季度费用总额为 5.56 亿元,其中管理人报酬 3.5 亿元占比最高,托管费 7621 万元,销售服务费 2626 万元。债券基金通过质押式回购进行杠杆交易,债券资产占基金净值比例超过 100%,利息支出达到 9465 万元,占总费用比重较高。
管理人报酬高占比反映出公司对人才的投入,但明星经理离任后费用投入效率下降;销售服务费的依赖暴露了渠道短板,渠道端营销推力虽有所增强,但未能有效稳定基金规模;杠杆交易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支出和流动性压力。
华商基金财务数据,来源:天天基金
整体来看,权益类产品承压最为明显。尽管一季度股票投资收益 16.27 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33.87 亿元,但整体资金流出与基金经理变动形成负向反馈。债券基金通过杠杆交易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推高了利息支出。
华商基金的费用结构中,刚性管理报酬占比偏高,销售服务费高度依赖渠道推动,但在赎回压力下,渠道推动的规模留存效率明显下降。投资策略与市场波动的叠加,使公司整体运营承压。在此环境下,如何寻找新的增长点、重建投资者信心,成为华商基金亟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在结构性机会中寻找出路
在明星基金经理离任、整体规模下滑的背景下,华商基金的新生代团队逐渐走到台前。
在华商基金的新生代经理中,高兵的表现最具代表性。他的管理成绩可以用“高光与低谷并存”来形容。早期,他主导的基金几乎全线亏损,例如,华商新能源汽车混合 A/C 最大跌幅接近60%,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A亏损近50%,华商双擎领航混合任职回报为 -36.39%,华商核心成长一年持有混合 A/C 也录得超过 -27% 的负回报。这些产品大多集中在新能源、成长赛道,风口阶段规模迅速做大,但随着政策收紧和市场降温,净值一路下滑,投资者体验颇为糟糕,暴露出持仓集中、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
不过,他所管理的华商智能生活灵活配置混合 A 任职回报超过 100%,华商新兴活力混合 同样实现超过1.1倍的收益,今年以来的多只基金,回报均超过50%,成为华商基金少有的亮点。高兵投资风格偏向成长股,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半导体、消费升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捕捉阶段性行情的能力较强。对投资者来说,他的基金更像是高波动、高弹性的选择,可能带来惊喜,但同样需要承受不小的回撤风险。
高兵管理的基金,来源:天天基金
与高兵相比,张明昕的业绩同样有亮点。他管理的华商均衡成长混合A,近一年的涨幅高达 158.64%,处在同类基金的37名,成为其管理的六只基金中最突出的代表。此外,他管理的华商均衡成长混合C、华商优势行业混合A,近一年也都有超过一倍的收益。
张明昕管理的基金,来源:天天基金
另外,这次“日光基”产品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经理余懿的表现也非常稳健。他自 2022 年 9 月起管理 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 A,任期回报为31.27%,处在同类8%的区间。自 2024年起,他接手的华商品质价值混合A,近一年多的回报为78.37%。余懿的投资风格兼顾成长与价值,能够在震荡市场中保持一定优势,目前来看,所任职的基金产品全线上涨。
余懿管理的基金,来源:天天基金
整体来看,华商基金新生代基金经理的表现存在明显分化:高兵以激进的成长风格博取阶段性高收益,却难以摆脱高波动的特征;张明昕在个别产品上成绩突出,但整体均衡性不足;余懿则表现相对稳健,但在规模管理上面临考验。
三人身上共同的特点是“亮点可圈可点,但穿越周期的稳定性仍待检验”。这也折射出华商基金权益投资在新老交替中的现实困境——既需要敢于进攻的新势力,也需要兼顾稳健的体系建设,否则难以真正重建投资者的长期信心。
从“日光基”的短期热销,到整体规模的持续收缩,再到新生代基金经理的分化表现,华商基金正处在一个典型的转型十字路口。它既要面对外部市场波动与流动性的双重考验,也要应对内部投研体系稳定性和人才梯队建设的挑战。短期的亮点并不足以掩盖长期的压力,唯有在投研能力、产品布局和渠道建设上真正实现稳健与突破,才能重建投资者信心。毕竟,在公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格局下,能否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决定华商基金未来命运的关键。(《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