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可靠性定生死: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领跑者突围战

来源:子弹财经

2025-09-30 19:20:04

(原标题:可靠性定生死:中国民营商业航天的领跑者突围战)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文华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全球商业航天已迈入“高频发射+规模化运营+技术迭代”的深度竞争阶段,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与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从市场规模看,美国航天基金会(SpaceFoundation)发布《2025年第2季度航天报告》,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达6130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5704亿美元增长了7.8%,全球航天经济有望最快于2032年突破1万亿美元。商业航天是推动航天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经济规模达4803亿美元,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8%。

从区域竞争格局来看,全球呈现“一超多强”态势。2024年,全球共执行了263次航天发射任务,较2023年的223次增长了18%。其中,美国共发射运载火箭158次、中国发射68次、俄罗斯发射17次、日本发射7次、印度发射5次、伊朗发射4次、欧洲发射3次、朝鲜发射1次。

虽然国内市场起步较晚,与第一名还有一点差距,但在政策与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航天开始强势崛起。国家层面持续释放政策红利,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6G等未来产业协同发展。这是商业航天连续第二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市场规模更是迎来爆发期,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卫星组网需求的持续增加,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收入将加速增长,预计中国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收入将于2029年达到人民币202.8亿元,2024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5.1%。

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力量的崛起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重要变量。截至2025年6月,中国在册的商业火箭企业共计43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商业运载火箭行业,成为推动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1、成功率博弈:全球商业航天的生存法则与中国突围

在商业航天领域,“一次失败足以摧毁一家企业”并非危言耸听。

单颗商业卫星价值可达数千万至上亿美元,2022年美国Astra火箭发射失败致4颗卫星报废,直接损失超1亿美元,公司股价暴跌且订单流失。这种“失败即重创”的逻辑在国内外市场均得到验证。

反观头部企业的成长逻辑:SpaceX的发展轨迹便是最生动的佐证——Falcon 1阶段的多次失败几乎让公司濒临破产,而Block 5型号98.8%的成功率支撑起高频发射,实现规模化商业化,2025年估值达超3500亿美元。

据了解,国际商业发射合同中对成功率有严格条款,连续失败可能导致合同终止或重新招标;卫星组网的严格时间窗口更使得一次失败,可能导致星座部署延迟半年以上,间接损失远超发射费用。

显而易见,高成功率不仅是技术指标,更是商业航天的核心竞争优势与护城河。这一结论在国内民营航天领域的发展格局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国内民营航天仍处于分化期,成功率与发射次数的双重差距勾勒出行业梯队。在分化格局中,星河动力形成了显著的领先优势,星河动力以21次发射20次成功、发射成功率95.2%,均位列行业第一。据「子弹财经」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6月,国内民营企业累计发射卫星入轨数量为162颗,其中星河动力累计送81颗卫星入轨,占民营企业总入轨量的50%。

从关键节点来看,星河动力的成功率优势并非偶然。2020年11月,“谷神星一号(遥一)”成功发射,成为国内首个将商业组网卫星送入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民企,标志着民营企业在高轨精度入轨能力方面迈出关键一步;2023年9月,“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一)”成功发射,实现我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海上发射任务成功;2024年6月搭载“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发射,成功实现商业火箭末级再利用突破。

一系列里程碑事件背后,是其95.2%成功率的持续支撑。

2、硬核技术与工程管理双轮驱动,成为可靠性密码

商业航天的竞争本质是可靠性竞争,国内企业需摒弃“单次成功即技术成熟”的认知,或许可以参考星河动力,通过“自主可控的火箭核心系统研发(含发动机)+成熟的工程管理与发射验证体系”的双重支撑,构成行业壁垒,让每一次发射都成为技术优化的养分。

民营企业要立得住,最需要的还是技术创新,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业内专家表示,如果说核心技术是“硬支撑”,那么工程管理与发射验证体系就是高成功率的“软保障”。

商业航天的可靠性并非实验室里的理论值,而是在规模化发射实践中通过数据积累与迭代优化实现的,这需要成熟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尤其在当今这个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星河动力21次发射带来的完整飞行数据,可以持续用于优化设计、改进工艺,形成“成功-迭代-再成功”的正向循环。

从国际趋势来看,核心技术掌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市场话语权。全球商业航天企业的竞争已从单一服务能力比拼转向核心技术体系的对抗,能够实现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自主研发的企业,更易在长期竞争中保持优势。SpaceX之所以能长期占据全球商业发射市场的主导地位,关键就在于其实现了Merlin发动机、Dragon飞船、星链终端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从而能够快速迭代产品并控制成本。

整体来看,商业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无法通过外部采购获得,尤其是火箭发动机、高精度控制系统等“卡脖子”环节,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实现突破。我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技术自主,民营企业同样能在核心领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回望中国商业航天的十年发展,从政策破冰到星链成网,从实验室图纸到火箭升空的火焰,技术自主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下一个十年,尽管“太空旅行”的终极愿景仍需时日,但以星河动力为代表的优秀企业,通过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持续突破,已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坚定信心。

3、写作最后

在国内商业运载火箭发射服务收入预计5年内突破200亿元的市场机遇下,星河动力的发展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关键启示:商业航天的竞争本质是可靠性的竞争,而可靠性并非偶然结果,而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工程管理精细化”的必然产物。从发动机到全系统的自主研发筑牢了技术根基,从数据积累到全流程管控构建了管理屏障,二者共同支撑起95.2%的成功率。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未来,随着国网星座、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计划的推进,对高频次、高可靠性发射的需求将持续释放。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唯有像星河动力那样,将高成功率刻进技术基因与管理体系,才能在星座组网、深空探测等重大需求中把握主动权,真正实现从“偶尔成功”到“持续领跑”的跨越,为中国航天的市场化进程注入持久动能。

*文中题图来自:SpaceX官网。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