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创投观察: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门槛达亿元级,然后呢?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9-30 17:38:00

(原标题:创投观察:具身智能赛道融资门槛达亿元级,然后呢?)

日前,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家仅成立不到一年的初创公司,自2024年12月成立以来,其已在9个月内完成3轮融资,据业内预计,该公司估值已超12亿元。

据记者观察,具身智能赛道的大额甚至巨额单笔融资在今年频频出现。就在9月,成立不到两年的自变量机器人也宣布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再看海外市场,美国公司Figure AI成立不到3年,一款还在测试的人形机器人,刚拿到10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直接飙到390亿美元;此外,一家成立11年的挪威机器人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估值从8.2亿美元飙升至100亿美元。

今年的具身智能赛道投融资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企业和技术仍很小很早;二是单笔融资金额大;三是融资节奏快。从今年机器人赛道整体的融资量来看,据IT桔子统计,今年前8个月,国内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总额达386.24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212.54亿元的水平。

此外,从大额融资的事件来看,根据投中嘉川CVSource的统计,2025年前8个月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事件达到了138起,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的融资事件达到52起。仅在7月7日到13日这一周,就有6家具身智能的初创公司官宣了“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

“亿元级融资”似乎已成为这个赛道的入场门槛,资本对这一赛道的狂热,再次让“泡沫”争议浮出水面,毕竟如今大部分的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技术周期,离真正落地应用并走向产业化仍有不小的距离。当前凭借“讲故事”获得巨额资金,不少人担忧“退潮”之后会一地鸡毛,但也有人认为,这次不同于过去任何一次“泡沫”,是对一次颠覆性技术崛起的押注。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热度背后的“泡沫”?资本究竟在为什么而“买单”?

记者观察发现,看似狂热的资本背后实则有三条清晰的逻辑主线:一是抢抓时间窗口。当前人形机器人虽品类繁多,但真正落地、尤其走进C端家庭的产品屈指可数,赛道正处于“技术突破期”的关键节点。谁能率先实现落地并量产、让用户形成使用习惯,谁就能抢占先发优势——一旦技术成熟、市场格局定型,后来者将很难追赶。资本愿意为这种“先到先得”的机会支付溢价,本质是在赌行业“入场券”。

二是押注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如今的机器人,哪怕是最简单的扫地机器人,都早已不是简单的机械,而是AI。支撑其在应用场景中行动自如、聪明感知的不再是简单的代码,而是不断迭代的算法,背后是顶尖AI专家、机械工程师等的协同作战;把这套算法走出实验室变成一个产品,还需要在场景中反复测试、解决安全与适配问题,每一个场景的调试都可能烧掉动辄数百万元。这种“烧钱”式研发,就决定了赛道需要资本持续输血。

三是万亿级市场的吸引力。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将替代全球20%的服务业劳动力,市场规模达12万亿美元。这不是普通的技术升级,而是可能重塑生产方式的“产业革命”。资本选择押注这类赛道,看重的绝非当下利润表的短期收益,而是未来十年、二十年里能否占据产业主导权 —— 毕竟,当一项技术具备颠覆世界的潜力,提前布局的动作本身,就是对未来主动权的牢牢把握。

但资本的狂热必然伴随着“泡沫”争议,此时更需要清醒区分“良性泡沫”与“投机泡沫”。不可否认,适度的泡沫能激活整个产业链:它会推动上下游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产业端转化;会吸引更多顶尖人才涌入,缓解赛道“人才荒”;更会让社会关注聚焦于颠覆性技术,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但如果企业仅靠概念炒作抬高身价,缺乏核心技术突破与落地能力,这样的“泡沫”注定会破裂;如果高估值背后是实打实的研发投入、团队实力与技术潜力,这样的“泡沫”本质是技术攻坚期的必要成本。因此,我们反对盲目跟风炒估值的投机行为,却应包容那些真正在搞技术的“泡沫”。

如何包容有技术支撑的“泡沫”?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不仅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还需要给予足够的包容度。人形机器人这类开拓性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技术需要反复迭代才能适配市场需求,短期内难以实现自我造血。这就要求投资机构背后的LP们,给予技术团队更多“试错的底气”:当前行业常见的对赌回购、各地积极探索的容错机制等,或许需要进一步优化,只有这种容错空间,才是颠覆性科技最需要的“催化剂”。

当然,资本是逐利的,本质上是要把账算得清。这意味着,资本不会为无限期的高估值买单,企业高估值背后必然面临商业化压力。但这种压力并非坏事,它会逼着技术团队走出实验室舒适区,去直面真实世界的需求,要寻找足够大、能支撑规模化落地的场景,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规模化效益。万亿级市场或许不假,但最后有多少人能留下分享市场红利,创业者和资本都要算好这笔账。

责编:王昭丞

校对:廖胜超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