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紫金财经
2025-09-30 12:46:25
(原标题:东软破局:AI与数据双轮驱动,构筑智慧医疗“护城河”)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不能否认,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同此凉热”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日益加深,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
就国内而言,国家医改政策尤其是医保政策调整的深入推进,医疗机构建设进入战略调整期,由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内涵建设和运营战略调整。在此背景下,对医疗体系投入的资金在收缩,不少医院对医疗IT板块的需求从大规模建设转向精细化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多家民营医院宣布破产倒闭,不少公立医院陷入困境。上游的需求变化传导到医疗IT厂商方面,带来了或轻或重的经营压力。数据显示,行业内不少企业的2025年半年报业绩均出现下滑。
比如说,某上市多年的医疗信息化领域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跌超过30%,AI业务板块收入同比下降超过60% ;另一家同样是老牌医疗IT厂商的上市公司,也出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甚至归母净利润亏损8000万元,同比下降300%的业绩表现。
行业增长承压,股东陆续减持,全行业暗流涌动,如果能够保持业绩不下滑,或者实现微增微降,都可以执行业牛耳。
这就不得不提到东软集团,其医疗板块在全行业承压的背景下,依然走出了逆势曲线。东软积极拥抱AI,持续深化战略变革与智能化新战略的实施,推动医疗业务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软新签垂直领域AI应用合同4.84亿元,同比增长约50%。其中,AI+医疗领域AI应用合同额达到3.31亿元,同比增长约60%,展现了公司在AI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融合的显著成效。
在行业进入调整期的当下,东软依靠什么守住基本盘,并取得了业绩的“相对成功”;在AI+医疗领域的组合拳,如何改写行业的市场版图;面对未来,东软又将如何锻造新的杀手锏,实现更好的发展?
守住基本盘,构筑智慧医院“护城河”
长期以来,东软的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连续多年在医保信息系统、人社IT解决方案等领域保持市场份额第一,在中国核心诊疗系统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领域居市场份额第一。
在东软稳健的业绩表现下,其智慧医院相关业务的巩固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医疗板块的“压舱石”。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上半年,东软在国内斩获近20个千万级别的大单,在医疗卫生机构普遍捂紧钱袋子的环境下,能拿下如此数量和体量的项目,证明了其强大竞争力。
此外,2025年上半年东软新增助力13家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高级别评级,累计已达79家,其中六级以上医院19家,过级数量及过级率稳居行业首位。与此同时,其助力94家医院和卫健委通过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25家医疗机构通过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三级及以上评级。这些“国标认证”成为东软竞争力的最直观体现。
在紫金财经看来,东软的杀手锏之一,就是善于用场景化创新给基本盘筑上“护城河”。上半年,东软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的 “医学检验赋能体”,把检验信息系统与AI大模型打通,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检验数据与临床诊断脱节难题;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搭建的全量数据中心,实现多院区数据无缝融合,不仅让医生效率提升75%,更实现跨院检验结果100%互认,成为大型医院集团转型的标杆。
技术标准的话语权更让“护城河”难以复制。东软自主研发的“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升级至6.0版本,建立起医学影像标注的“中国标准”,标注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100倍以上。
截至2025年6月,该平台已处理超过1亿张影像、50T数据,为协和、华西等百余家顶级医院提供AI科研支撑,形成“数据-算法-场景”的正向循环。这种标准化、规模化的数据标注能力,不仅为东软的医学AI产品提供了高质量的“燃料”,更使其在医学影像AI领域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东软智慧医疗业务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有业务落地,已服务超过200家卫健委、600家三级医院客户、2800余家医疗机构客户和5500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22个省市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东软通过深耕核心业务、数据价值转化和技术标准构建,打造了一道坚实的竞争壁垒。这道“护城河”帮助其在新一轮医疗智能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随着医疗数字化进入深水区,这种系统化布局的能力和价值将进一步凸显。
AI与数据双轮驱动,打造技术壁垒
智慧医院基本盘业务的巩固,是源于东软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当行业多数厂商还在比拼单一AI工具时,东软通过AI与数据双轮驱动,已经构建起“硬件突破+软件生态+数据闭环”的全链条技术体系。
如果说高端设备是东软的“尖刀”,那么“添翼”医疗健康智能化解决方案2.0就是支撑其生态的“底盘”。这个方案最核心的价值,是解决了医疗行业里AI落地的三大痛点:数据乱、模型虚、用不上。
添翼2.0能把医院里不同系统的数据都整合起来,从门诊记录到影像图片,再到科研数据,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基座,为AI提供高质量“燃料”。
模型方面,东软不搞单一的大模型噱头,而是构建了“1个通用医学大模型 + N个专项小模型”的集群架构,覆盖诊断、诊疗、管理、服务等多场景需求,打造一个融入业务、无感知的AI,可以实实在在地落地用起来。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落地案例中,已实现出院小结自动生成、报告智能解读等实效提升,就以后者为例,医生解读报告的时间就从平均8分钟缩短到2分钟,大大释放了人力、提升了效率。
添翼2.0的赋能不仅仅局限于单体医疗机构,还具备跨机构扩展能力,从单一医院走向城市级医疗协同。这背后的核心正是数据价值化,不是把数据简单堆在一起,而是让数据在不同机构间流动起来。
东软用“数据要素×医疗健康”的新模式,在多个城市做出了可落地的样本。比如构建宜昌的“6+3+N”区域医疗智慧中枢,为破解基层医疗资源不均衡、群众看病难等提供了“湖北方案”,为国内城市数智健康建设树立了“宜昌标杆”。
此外,东软还助力芜湖打造“六统一”会诊转诊平台,建了16个省市县三级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大病不出市、小病在县区”。这些都成为了行业瞩目的“医改示范标杆”。
万亿AI医疗市场的破局之道
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美元,虽然面临经济周期的波动,但未来前景广阔。据行业预测,全球AI医疗市场将从2025年的461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1772亿美元,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预计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33年将突破750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得益于医疗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人们对早期疾病检测的重视,以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迫切需求。毕马威最新《2025智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驱动转型与价值重塑》报告显示,86%的医疗领导者认为AI能带来竞争优势,71%的医疗机构已使用生成式AI,70%采用语音识别技术,68%部署智能体系统。超过一半的机构系统地将AI融入产品开发中。
而中国凭借庞大的临床数据资源与本土技术突破,正成为全球AI医疗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战场之一,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尽管市场增长迅猛,但AI医疗仍普遍面临技术门槛高、数据标注成本高、临床验证要求高、实际落地效率低、医护使用意愿低等困境。行业内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单点AI工具的供给层面,缺乏与医院真实工作流深度融合的能力,导致不少AI产品叫好不叫座。
面对这一局面,紫金财经认为行业破局的方向已经逐渐清晰,谁先突破都将掌握行业发展的重要话语权。
一方面,AI不再仅仅是影像识别、病历结构化的单一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入从预问诊、临床决策、手术规划到患者管理、医院运营的全链条。它必须成为医疗业务的内生系统,而非外挂插件。东软在宜昌、芜湖等地的实践表明,只有当AI能力无缝嵌入区域诊疗流程、打通数据闭环,才能真正实现减负提效。
另一方面是竞争逻辑已从技术比拼升级为生态构建。未来的医疗AI企业,不再仅仅依靠独立产品体系取胜,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一个整合数据、技术、临床、管理等多方面资源的开放平台。正如东软通过“添翼”2.0构建的底盘能力,其竞争力体现在能否为医院、卫健委、科研机构乃至城市提供一体化的数智化转型方案,形成可持续的协同生态效应。
可以预见,AI医疗的下半场,将是系统级能力与生态级协同的竞争。只有那些能够真正理解医疗业务本质、打通数据价值链条、并构建起开放合作平台的企业,才能在万亿市场中成为最终的破局者。
显然,在万亿AI医疗市场的征途上,东软已经驶过急流前滩,未来可期。
结语
医疗行业处在深度调整期中,东软的医疗业务依然能够“稳中求进”,为行业提供了一份稳健发展的样本。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AI医疗市场仍然潜力巨大,下半场竞争将聚焦系统级能力与生态级协同。只有深耕医疗业务本质、打通数据价值链、搭建开放平台的企业,才能继续引领医疗数智化生态重塑与发展。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0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0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10-01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雷达财经财富号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