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都市圈新信号释放:中国城市竞争,正从“虹吸”转向“协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9 21:01:40

(原标题:都市圈新信号释放:中国城市竞争,正从“虹吸”转向“协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近期,南京都市圈已经启动了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作为我国第一个获批的都市圈,其上一轮规划已到期,更新规划也意味着开启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新阶段。

(南京主城区夜景,拍摄:柳宁馨)

现代化都市圈规划建设始于2019年。当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

截至目前,获得国家发改委函复的国家级都市圈已经增至17个,分别是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厦漳泉、合肥和石家庄都市圈。

其中,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等较早获批的都市圈,规划期都是到2025年,这些都市圈也将启动新一轮规划编制。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发现,今年9月,《济南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5–2035 年)》公开征求意见,南京、成都、福州、郑州、深圳、青岛等都市圈也有最新规划动向,空间格局、合作机制、同城化是规划重点方向。

同城化提升

目前,南京都市圈正处于从“地理临近”向“功能提升”转变的阶段,重心是轨道一体化与一小时通勤、产业协同与供应链对接、公共服务共建、实现跨省协同治理。

(南京南站,拍摄:柳宁馨)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南京都市圈同城化与产业协同总体在全国领先。同城化方面,“轨道上的都市圈”成型,与镇江、扬州等核心城市30分钟直达,滁州、马鞍山等1小时通勤,公交互通。产业呈“研发在南京、转化在周边”格局,创新资源跨区合作,初步形成利益共享模式。

不过,南京都市圈新一轮规划需补上多方面短板。张春龙认为,交通上,宁淮通勤效率待提升,需加快南京北站建设、解决宁滁快速通道拥堵;产业存在半导体等领域同质化,需强化“链主企业+配套集群”分工;公共服务中,滁马等市优质医疗稀缺,跨区域流动未常态化。另外,利益共享机制,跨区协调机制等,需要努力破解协同堵点。

回顾城镇化发展过程,我国提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始于2019年。2021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同意,标志着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截至今年3月,国家级都市圈增至17个。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秦尊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都市圈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同城化,其中,交通同城化做得比较早。例如,武汉都市圈中,武汉和咸宁、孝感、黄石、黄冈、鄂州等城市很早就通了城际铁路,城市周边连成一片,后来,武汉和仙桃又开通了城际铁路。

“目前,同城化的短板就是产业同城化,这也是比较难的部分。以武汉都市圈为例,目前武汉产业完成从虹吸到‘输血’的阶段转变,产业向周边扩散,武汉光电信息产业、纺织产业逐渐向周边配套。此外,武汉的高校科教资源以及大学生资源也向周边扩散了不少,溢出效应明显。”秦尊文表示。

张春龙认为,当前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的重点体现在:一是在交通上以 “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四网融合”、打通“断头路”,实现 1 小时通勤;二是在产业上强化“总部+基地”模式,推进跨区域产业链整合与创新走廊建设;三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户籍改革及社保互通;四是创新区域协调机制,例如设立专门办公室、建立利益共享制度,通过强化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与应急体系,提升整体安全韧性。

2025年,我国在城市政策方面陆续出台重要定调文件。今年5月,《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存量改造八项任务和多元投融资机制。

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定调“存量提质增效”,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出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

今年8月,《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并系统部署区域协同、绿色转型、投融资改革等九大方面。

基于这几个定调,我国都市圈也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5年城市发展主基调从“增量扩张”转为“提质增效”,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核心政策把“统筹融合”定为都市圈建设核心,跨部门、跨区域、跨城乡,一盘棋配置交通、生态、产业、资本等要素。

曾刚表示,都市圈同城化硬指标是“通勤网络”,需要让当天往返、周通勤成为常态;隐性指标是产学研用一体化与产业链跃升,政府做规划与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更关键,可持续运营必须靠社会资本融入和企业主体。

“新一轮都市圈规划的重点,关键看‘有效市场’是否到位,政策要务实、成本可分担、产业要可持续;中央已启动系统评估,关键看后续落地,让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真正在都市圈中体现出来。”曾刚说。

探索要素市场化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合肥都市圈是全国唯一承担改革试点任务的都市圈。

9月11日,国务院发布《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涵盖7大领域22项任务。

《方案》围绕技术、土地、人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要素协同七大核心维度布局改革,其中技术要素改革直指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痛点,提出“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曾刚认为,合肥都市圈此次入选国家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首要任务是把量子、核聚变等大科学装置积累的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扩散,在更大区域内转化为产业实力,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效率。

合肥都市圈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借助都市圈跨市域通道,合肥可以探索在更大范围内统筹资本、数据、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既让安徽这个长三角‘插班生’快速追赶沪苏浙成为‘尖子生’,也为大省带小省、先富帮后富探索一条新路。”曾刚表示。

“安徽省与合肥市两级政府良性协同,强省会战略成效明显,巢湖—天鹅湖双中心、中国科大、中科院共建共享,可以探索最大程度降低行政壁垒,把政府‘有为’限定在规划与公共服务,把要素配置交给市场,形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低成本试验田。”曾刚说。

曾刚进一步表示,若合肥模式跑通,其经验可复制到西安、兰州、昆明等“科技强市+经济弱省”组合,为全国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一整套可操作方法,也意味着都市圈将成为我国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现有都市圈经验可为新获批及未来都市圈提供多方面的借鉴。张春龙认为,例如,在产业上破解“虹吸”失衡,中心城市聚焦核心功能,周边承接非核心环节,建产业联盟与共建园区,形成梯次分工。在机制上突破行政壁垒,设实体化协调机构,推广一些利益共享模式。

总体来看,南京都市圈属于成熟型,而合肥都市圈属于成长型,但中心与周边城市关系需同向深化。张春龙认为,在交通上,合肥需要强基础,比如推进沪宁合高铁,建1小时圈;在产业上,合肥需要强链条,可依托龙头建跨市产业链。

“以南京、合肥都市圈来看,两者均需深化生态制度创新、推动利益共享向市场主导,并强化数字协同与应急联动,最终弱化行政壁垒,从中心单向辐射转向多中心共生的都市圈共同体。”张春龙表示。

在都市圈里,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关系是怎样的?

秦尊文认为,在都市圈里,中心城市往往是省会,在资源、产业方面比较强势,要带头“让空间、让产业、让利益”,才能撑起都市圈同城化。例如,武汉把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连同光纤预制棒、汽车配套等中高端环节扩散到鄂州、潜江、孝感等周边城市,并向外输出30万大学生和十余所高校校区,实现“传统产业搬走、高端环节留下、产业链条共建”,都市圈从“虹吸”转向“辐射”。

武汉把公共服务同城化做成“双向流通”,也有一些好的经验。秦尊文表示,一方面,武汉规定新招医生、教师先到基层,后面扩大到都市圈外县轮岗两年,让人才沉下去、服务提上来;另一方面,允许周边城市在武汉光谷设立离岸科创中心,例如企业注册在黄石、黄冈等地,人才留在武汉上班,实现“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外围”的飞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