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臭虾仁事件调查: 上海供餐巨头背靠新希望集团 却以“小企业”身份竞标?

来源:网易财经

2025-09-29 12:43:35

(原标题:臭虾仁事件调查: 上海供餐巨头背靠新希望集团 却以“小企业”身份竞标?)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王晓悦 

主编|赵妍

上海“臭虾仁”事件点燃了家长的怒气,也揭开盘踞在学生餐盘上的资本局。

近期,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50多所学校的餐桌上出现了生虫发臭的虾仁。现已查明,供餐企业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绿捷实业”)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目前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

随着事件发酵,家长们发现这家炮制臭虾仁的供餐企业,包揽了全市600所中小学、幼儿园的餐食供应。而绿捷实业隶属于境外公司Kilcoy Global Foods, Ltd.(下称“KGF”),其背后复杂的股权链条,最终指向饲料巨头新希望集团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家族。这家餐饮企业已颇具规模,在港上市折戟后,近期尝试赴美上市。

清流工作室发现,尽管背靠新希望、规模足以赴美上市,绿捷实业的子公司却以“小企业”身份参与竞标。绿捷实业工商年报填报的社保人数超过1000人,2023年单个子公司的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据工信部企业划分标准应为“大企业”。但其旗下子公司,却以“小企业”身份参与校园饭堂项目竞标以此获得中小企业优惠待遇,并声称“不存在控股股东为大企业的情形”。

此外,此次供应虾仁给绿捷实业的源头企业,同样隶属于新希望家族投资的餐饮企业。而负责给上海400多所学校做食品检测的机构,也是绿捷实业的关联公司。这意味着,绿捷实业及其关联集团,占据了原料、供餐及检测等多个环节,形成相连的利益链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调查通告中,声称绿捷实业的创始人“张某某”是公司实际控制人,但绿捷实业早在2020年被新希望家族公司全资收购,绿捷实业究竟是谁的?此次臭虾仁事件,最终追责的对象应该是谁?

背靠新希望,却以小企业身份竞标?

截至2024年底,绿捷实业的母公司Kilcoy Global Foods, Ltd.(下称“KGF”)全年总收入逼近22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净利润超过6000万美金,同比激增74.1%。今年一季度,KGF的收入继续增长5.8%,息税前利润接近翻倍。

根据招股说明书,KGF最初是三个公司合并而成。分别是澳大利亚牛肉加工企业Kilcoy Pastoral Company Limited(“KPC”)、美国的Ruprecht公司及中国的威海味岛食品有限公司。此后,KGF又收购了泰森食品澳大利亚公司库米尼亚业务。

2018年,KGF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 Limited开始收购绿捷实业,到2020年已获得绿捷实业100%股权。而KGF由Ananta信托持有45.44%股权,该信托以新希望创始人刘永好女儿刘畅为设立人;另一家hosen capital持有KGF的38.95%股权,该公司由厚生资本的张天利、王航控制。

也就是说,绿捷实业所有股权已经被刘畅信托和厚生资本掌控。至少在工商信息上,绿捷实业原来的实际控制人张国华已经退出股东列表,并卸任经理一职。

但诡异的是,在这次“臭虾”事件的通报中,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情况通报中,却称“张某某”为绿捷实业的实际控制人。这一矛盾不禁令人疑惑,是通报有误,还是KGF的信息披露有误?绿捷实业究竟是谁的?

清流工作室发现,绿捷实业在经营过程中,似乎刻意弱化背后大股东的存在感。

绿捷实业旗下设有全资子公司绿捷(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绿捷发展”),该子公司主营业务也是餐饮管理,注册资本只有500万元,远低于绿捷实业的5000万元注册资本。绿捷发展曾在2024年8月参与上海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食堂委托项目竞标,最终以203.55万元中标。

清流工作室获得的一份食堂委托书中,绿捷发展出具中小企业声明函并盖有公章。声明函显示:“根据《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财库(2020)46号),本公司参与上海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的食堂委托项目采购活动,工程的施工单位全部为符合政策要求的中小企业。”

绿捷发展的这份中小企业声明函,可能是为了获得招标价格优惠。

根据政策,对于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项目,对小型和微型企业产品的价格应给予优惠,并用扣除优惠后的价格参与评审。文件沪财采 【2022】10 号中,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在全面贯彻落实财库〔2020〕46号文件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务院、财政部关于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的最新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将货物和服务采购项目给予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优惠提高至10%—20%。而中小企业应当提供《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财库〔2020〕46 号)规定的《中小企业声明函》。

然而,绿捷发展背靠前首富新希望家族、母公司近期更在美申请上市,其真的属于“小企业”吗?

前述声明函写明,该工程的承建(承接)企业就是绿捷发展。绿捷发展称,公司从业人员69人,2023年营业收入2.12亿元,总资产1.73亿元,属于小型企业。绿捷发展还表示,公司不属于大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存在控股股东为大企业的情形,也不存在与大企业的负责人为同一人的情形。

根据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 号文中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餐饮业从业人员3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1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因从业人数仅69人,绿捷发展的确属于小型企业。

然而,绿捷发展的控股股东绿捷实业,其2023年年报中缴交社保的员工人数就超过1000人,且其单一个子公司年收入就超过2亿元,绿捷实业应属于大企业。若按照这个规定,绿捷发展承诺的“不存在控股股东为大企业的情形”显然与真实情况有出入。

一个疑问是,绿捷实业旗下设有多家注册资金较低的子公司,这些公司是否也曾以中小企业身份进行投标并获得一定优惠呢?

包揽原料、检测、供餐多个环节

根据通告,此次涉事虾仁为进口“冷冻南美白虾虾仁”,由上海翰霖实业有限公司报关,经上海优合鲜供应链有限公司(下称“优合鲜供应链”)向绿捷实业供应,生产日期为2025年3月20日,保质期24个月,有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检验检测报告。

清流工作室发现,向绿捷实业供应虾仁的优合鲜供应链,也是KGF旗下公司。工商信息显示,优合鲜供应链的母公司为香港注册的澳牱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其英文名为KPC Hong Kong,而KPC是KGF早期收购的澳洲牛肉加工厂。此外,优合鲜供应链申报的企业邮箱后缀为KGF的官网kilcoyglobalfoods.com。

也就是说,上游原料产业链可能也被绿捷实业的关联公司占据。

澳牱香港共设有5家子公司,控制12家企业,这些公司从事肉类、水产的食品销售。而一些公开文件显示,部分子公司从境外进口的肉类此前也被查出问题。澳牱香港子公司上海芸味食品有限公司,2021年曾从澳大利亚进口两批冷冻去骨牛碎肉,但因未获得检验检疫被退货或销毁。

与此同时,绿捷实业的手还伸到了食品检测端。

从事食品检测的品测(上海)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品测科技”)与绿捷实业注册于同一地址,在一些通稿中,绿捷实业与品测科技常以合作伙伴身份一起接待参观的领导或家长。品测的其中一位股东为张美华,据媒体报道,张美华是绿捷实业创始人张国华的胞妹。

品测科技服务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农产品、餐饮、生活饮用水、食品相关产品等领域的检测。据其官网介绍,“ 品测检测” 自2017年起,受上海市餐饮集团的委托,每天为上海市 400 所中小学营养午餐原材料中的农残、兽残、污染物进行质量检测,从源头控制质量,同时对校园的饮用水、中央食堂、人员卫生、操作过程等环节不定期的飞行检查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学生餐在采购、 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环节的食品安全。

而据绿捷实业官网介绍,该企业是一家主营学生营养午餐的团餐企业,业务覆盖全市16个区的6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超过60万份。仅2025年8月,上海绿捷公司就中标了20多所学校的供餐或食堂服务项目,涵盖上海市普陀、闵行、宝山、浦东等多个区域,涉及学校从市属重点中学到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

那么,品测科技所检测的400所中小学营业午餐,与绿捷实业服务的600所中小学、幼儿园,是否有重叠?如此看来,绿捷实业可能既是球员、又当裁判,谁来保证学生的食品安全?

创业最前线

2025-09-30

证券之星诉讼公示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