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消费行业“含科量”扩围 部分消费基金曲线“救基”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9-29 06:49:31

(原标题:消费行业“含科量”扩围 部分消费基金曲线“救基”)

证券时报记者 安仲文

为了顶住基金净值下滑的压力,消费主题基金在扩大和更新消费行业定义范围后,业绩开始变得不同。

近期,公募抱团重仓的消费股走势低迷、调整压力颇大,但不少主动权益消费基金乃至被动投资的消费ETF却走出不俗的净值曲线,其背后逻辑正是基金合同对消费指数的定义范围更新,部分消费ETF所跟踪的指数权重几乎清一色为科技股,一些消费基金则将军工股、半导体、创新药列入消费行业,使得消费主题基金从投资范围上高度接近科技基金,也反映出科技正成为市场的硬核逻辑与共识。

消费指数挂钩科技

今年8月11日,北京一公募推出的港股消费ETF正式成立,截至9月28日,该产品在运作约50天的时间内仍有1.3%的亏损。与此同时,另一只港股通消费ETF期间的收益率却达到7.3%。两只港股消费ETF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近9个百分点的业绩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基金经理以及指数如何认定消费。”北京一位公募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消费的定义是相关基金产品发生业绩差异的核心原因,今年以来市场的主线逻辑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核科技,若将科技股涵盖在消费赛道定义,这会提高消费基金的业绩排名和收益率。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港股消费ETF所跟踪的消费指数为大众印象中的消费,科技与互联网在其中占比低。而另一只港股通消费ETF所跟踪的消费行业指数,全称为中证港股通消费主题指数,高度接近科技互联网行业指数,其前十大重仓股包括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泡泡玛特、快手、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扣除权重占比不足4%的泡泡玛特,其他9只权重股全部为科技制造、人形机器人、AI应用互联网公司,9大硬核公司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超过70%。

将科技股纳入消费行业指数的做法,或让相关ETF对冲消费股调整产生的净值影响。例如,公募抱团重仓的港股老铺黄金、蜜雪集团、巨子生物、固生堂、布鲁可等新消费龙头,近期股价已出现一波20%至50%的下跌,而当消费指数纳入越来越多的科技股,也使得相关行业指数ETF的走势更为坚挺。

消费基金更新行业范围

除了跟踪指数的ETF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也根据基金合同绕开狭义上的消费,并发挥投资能动性。

在消费行业估值整体收缩的背景下,借助科技股提升业绩成为不少消费基金经理的核心策略。今年以来,多只消费主题基金利用产品合同范围的灵活性实施赛道更替。例如,国融沪港深大消费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达58.56%,这一业绩或与该产品扩大消费的定义有关,基金的核心重仓股几乎清一色指向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AI医疗、互联网巨头。这一操作也与该基金今年6月底更新的招募说明书有关,该说明书当时解释什么是大消费的定义,所罗列的大消费赛道几乎涵盖所有热门行业。

当新消费也在创新药、科技股行情中面临虹吸压力时,新消费行业基金也不得不通过突破行业定义,来实施对冲与业绩提升。例如,中银鑫新消费成长基金的净值弹性更加接近科技主题基金,这与其重仓股覆盖范围有关,截至今年6月末,这只新消费基金主要重仓半导体、军工、多晶硅材料等,多只军工股股价强势上涨,显著提振了这只新消费基金的业绩。

此外,南方消费升级基金、长城消费增值等基金,均因行业定义的扩大提升了产品的业绩和吸引力。南方消费升级基金在重仓股中加大硬核科技的配置,突出了电动车、电池等热门赛道的业绩贡献;长城消费增值等基金也因人工智能提升产品的业绩弹性,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长城消费增值基金将前十大重仓股全部安排为AI医疗公司。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招募说明书,长城消费增值等基金对消费的定义较为宽松,涵盖科技股、医药股、信息技术、汽车股甚至地产股,这为消费基金重仓AI医疗提供了合同依据。

科技主导投资仍在强化

基金经理扩大或延展消费的定义,与当前市场共识及行业需求差异有关。

“最新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内需仍相对较为疲弱,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正从主题投资走向主导产业投资。”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魏凤春认为,8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增速较7月略有回落,表明消费市场仍在调整阶段。而另一方面,近期人工智能消息层出不穷,风险资产可能势如破竹,通过人工智能提升生产效率,引发硬件革命并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股票市场的硬核逻辑。

华南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则认为,选股的核心策略依然是突出科技特色,并规避或淡化消费赛道,消费股在当前环境中处于估值收缩阶段,且未形成市场共识,而市场的核心共识是估值不断扩张的科技股,估值扩张与收缩反映景气度的巨大差异,代表相关资产需求旺盛与需求不足的现实。

长城基金认为,中长期来讲,市场上行的核心动能是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及经济新旧动能切换带来的资产重估。在制造业“反内卷”的背景下,企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因此,短期波动或不改中长期趋势,更应把视野放在符合时代、产业趋势及出现边际变化的投资上。从投资思路上看,在内外部环境持续改善的基础上,市场风险偏好或仍将维持在高位,事件驱动、景气度驱动的交易特征有望持续主导市场。当前市场交易结构较为清晰,形成了“科技—指数—成长风格—事件驱动”的逻辑闭环。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