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8 09:38:12
(原标题:专访曾智明:57载金利来跨界突围,一代粤商接班人的守业与闯关)
南方财经记者 孙静芳 实习生姚文琪 吴佳钒 龙姝君 广州报道
“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响彻大街小巷的广告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让金利来成为中国男装市场的标志性品牌。如今,在休闲化、年轻化浪潮冲击下,走过57个年头的金利来,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金利来品牌由曾宪梓博士于1968年在香港创办。作为曾宪梓先生的接班人,曾智明既传承了父辈的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又以创新思维引领这个有着57年历史的经典品牌拥抱新时代:从AI量体定制到可持续面料,从携手斯诺克到试水数字领域,金利来正尝试以“科技+国潮”打破困局,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新的平衡,不断探索与新时代对话的方式。这不仅是一个经典男装的跨界突围,更映射出粤商群体在新时代中务实求变、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
近日,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曾智明接受南方财经《新粤商》时表示,粤商精神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升华,才能持续赋能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粤商的精神一直传承到现在。不管时代怎么样变,年轻人有新的发展,但是老一辈的刻苦、拼搏、创新、包容精神一代一代在传承,我认为这是粤商骨子里流淌的血。而金利来也从未止步。”
《新粤商》:金利来近年积极布局“国潮+科技”赛道,推出AI量体裁衣、数字藏品、可持续面料等项目。你认为传统消费品牌应如何以数字化、绿色化“双轮驱动”,在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时尚产业高地?
曾智明:我们金利来品牌走过了第57个年头,可以说是一个很传统的品牌。改革开放初期,戴领带、穿正装是件很时髦的事,这是金利来取得成功的历史大背景。那现在你看,时下的年轻人整个生活态度都在追求休闲时尚,所以我们也要顺势而为。
金利来在传承经典工艺的同时,大力推进技术自主研发,例如在新材料研发、柔性生产系统和数字化供应链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确保产品在功能性与可持续性上持续领先。通过AI量体、虚拟试衣等技术突破了定制化瓶颈,实现规模化个性生产;借助数据中台洞察消费趋势,驱动柔性供应链快速响应。
这些创新不是追逐风口,而是基于对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与扎实投入。品牌方面,我们注重“经典与年轻态的平衡”,通过设计语言、产品矩阵及传播方式迭代,与多元消费群体建立情感连接。
传统消费品牌要在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时尚产业高地,关键在于以数字化提升竞争力,以绿色化塑造可持续未来,二者协同发力。
大湾区拥有完整的制造链、科技创新生态及国际化窗口优势,品牌应积极整合产学研资源,将数字化能力与绿色实践嵌入产品研发、生产到营销的全链条,最终实现从“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的跨越,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时尚新高地。
《新粤商》:金利来长期致力于助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请问体育产业的发展对于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具有什么意义?
曾智明:金利来集团高度重视中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我父亲2008年设立首个体育基金会“曾宪梓体育基金会”,用于奖励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中国健儿。迄今,体育基金会已分别奖励了在第29、30、31、32和33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内地体育健儿达302人次,已颁发奖金总额为港币逾1亿2800万元。截至目前,金利来累计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体育方面捐献近1.7亿元。对金利来而言,体育产业是品牌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它不仅是品牌年轻化、国际化的重要通道,更能通过情感共鸣深化与消费者的连接。这种关联不仅提升了品牌美誉度,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特别是与年轻、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费者建立了更紧密的互动。
譬如我们最新推出的台球运动系列服饰,正是看到了台球在国内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5月,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赵心童拿到了世锦赛冠军,整个国内都沸腾了,激发了新一轮台球热潮。近年来包括金利来在内的国内正装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瓶颈,迫切需要突破。我们公司团队研究后一致认为,台球这项运动非常适合新一轮的转型需要。在我看来,斯诺克是一项融合智慧、技巧与礼仪的绅士运动,与金利来“经典与创新并重”的品牌理念高度契合。希望更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可以通过台球这个运动,通过我们推出的台球运动系列服饰,重新认识金利来这个品牌。
未来,我们将积极结合大湾区体育发展机遇,探索更多符合品牌调性的体育跨界合作,让金利来的品牌精神在体育生态中持续绽放。
《新粤商》: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粤商谋求向海外市场拓展,你认为当前粤商出海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在推动粤商参与全球合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港澳“内联外通”的优势?
曾智明:粤商出海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新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产业优势,积极把握政策红利和新兴市场的潜力,但与此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消费习惯、法律法规、合规标准等差异较大,企业在本地化运营、品牌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我们国家电商产业非常发达,但是印尼就提出禁止电商,那么出海时就要高度重视这些文化差异、合规风险等,选择合适的国家提前布局产业链与供应链,建立完善的本地化运营与风险防控机制。
在推动粤商全球合作过程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可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和国际化网络,帮助粤商对接国际规则、拓展海外市场、开展跨境融资。澳门作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可助力粤商开拓葡语国家市场,推动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升全球影响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推动:第一,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打通三地在标准、资格互认、数据流动等方面的壁垒;第二,共建高水平合作平台,如前海、横琴、南沙等,推动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合作;第三,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支持粤商通过港澳“走出去”,同时吸引全球高端资源通过港澳进入广东;第四,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增强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中的整体竞争力。
以粤商为“超级联系人”链接全球
《新粤商》:你如何看待粤商在全球商业网络中的独特优势?对于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你会建议他们如何借助世界粤商大会等平台,更好地融入当地市场,实现合作共赢?
曾智明:粤商在全球商业网络中具有三点独特优势:第一,深厚的侨商网络,粤籍华侨遍布全球,尤其在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形成成熟的商贸纽带;第二,务实创新的商业精神,粤商擅长灵活适应市场,善于整合产业链资源;第三,跨文化沟通能力,依托岭南文化开放传统,更易融入当地社会。
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我建议通过世界粤商大会等平台重点做好三件事。第一,借力侨商资源,与海外粤商建立合作,利用其本地化经验规避政策、文化风险;第二,聚焦产业互补,通过大会匹配供应链需求,例如将广东制造业优势与海外技术、渠道结合;第三,践行本土化策略,借助粤商社群深入理解当地市场,避免生硬移植国内模式,实现“活水养鱼”。核心逻辑是,以粤商为“超级联系人”,将中国的产能与全球市场更高效、更可持续地对接。
《新粤商》: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交流尤为重要。你如何看待粤商在促进三地青年互动、创业合作方面的独特优势?
曾智明:粤商在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互动和创业合作中,确实具备独特的优势。粤商拥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资源网络,能够为年轻创业者提供宝贵的指导和支持。其次,粤商在科技和创新领域的投资也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此外粤商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将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与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连接起来,促进更广泛的资源和信息交流。这种全球化的视角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助力。
我在2016年牵头创立了明汇智库,这是一个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界的爱国爱港行动型智库及智力型团体。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与融合方面,明汇发挥了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包括进行香港青年发展政策研究、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发展情况、香港青年对国家认同的现状等多项专题研究;与内地智库共同主办多届“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论坛”等活动。此外明汇还定期举办“明日新星”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经常组织香港青年到内地进行交流和考察。
回头来看近10年的辛勤努力,我们基本上达到了当初的预想。例如,明汇智库培育的数百位青年研究员,现在都在香港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汇智库先后培育及孵化的近20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也陆续在大湾区内地青年创业基地落户。未来明汇智库将投入更多资源,拓展在大湾区的网络,重点培育和孵化一批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相结合的青年创业项目。
《新粤商》:粤商精神以“敢为人先、务实开放、崇信守法、爱国奉献”著称。在你的成长经历和企业经营过程中,您是如何深刻领会粤商精神的?在新时代背景下,粤商精神的核心价值应该如何传承与拓展?
曾智明:我对粤商精神的理解源于实践。我出生在香港,家乡在梅州,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深受这片土地商业文化的熏陶。“敢为人先”体现在我们较早突破技术研发,创新产品,敢于试错、抢占先机;“务实开放”让我们坚持效益导向,同时积极整合全球资源,拥抱国际合作;“崇信守法”是企业立足之本,我们始终诚信经营、合规发展,赢得合作伙伴长期信任;“爱国奉献”则是粤商的责任担当,我们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努力回馈社会,支持教育、航天、体育、扶贫等公益事业。粤商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融入企业每一天的决策和行动中。
新时代对粤商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传承的关键在于坚守内核——敢闯敢试的魄力、务实作风、契约精神和家国情怀,不能丢。而拓展则需与时俱进,第一,“敢为人先”应更多体现在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上,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新赛道抢占高地;第二,“务实开放”要升级为更高水平的国际化与数字化能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第三,“崇信守法”需延伸至ESG(环境、社会、治理)领域,构建可持续的负责任企业;第四,“爱国奉献”可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更紧密结合。粤商精神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升华,才能持续赋能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现场拍摄:章启良 肖航 郭莎
制作剪辑:章启良 实习生范家溪
观点
2025-09-28
观点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