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国ADC“出海”潮迭起:下一个百亿重磅交易在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4 17:11:10

(原标题:中国ADC“出海”潮迭起:下一个百亿重磅交易在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2025年,手里缺钱但有管线的中国创新药企,和手里有钱但缺管线的跨国药企,刚好对上了。

2025年5月,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历史性时刻。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达成一笔交易:首付款12.5亿美元,总金额超60亿美元,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新纪录。

而这仅仅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出海浪潮的一朵浪花。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持续升温,仅ADC领域就贡献了巨大比例。截至2025年5月底,中国企业License-out的ADC重磅交易(总交易金额≥10亿美元)数量已达到24笔。

近日也有市场消息指出,复宏汉霖就PD-L1 ADC在研管线HLX43的权益,正与包括强生、罗氏在内的跨国药企洽谈。据悉,此项协议可能带来至少数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未来根据该药物的表现,获得更多的里程碑付款。

目前,复宏汉霖正全力推进HLX43的临床开发进程,已在全球入组超过300例患者,并在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顺利推进患者入组。

中国ADC领域正在经历从“快速跟随”到“同类最优”乃至“同类首创”的转变。随着技术突破和全球竞争格局的变化,哪些管线有望成为下一个重磅交易?中国ADC企业又将如何挖掘新的增长点?

谈及目前ADC市场布局情况,药明合联CEO李锦才博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2022 - 2023年,中国ADC药物开始在全球崭露头角。自去年起,TCE、双特异性抗体以及部分小分子药物也加入了出海行列。可以说,中国的ADC药物在全球市场占据了独特地位。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自2018年起的这波行业爆发中,中国企业较早便确立了核心地位。

“目前,整个偶联药市场仍处于持续扩张阶段。我们判断,海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均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李锦才说,ADC 在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海外,预计今年将有多款产品获批,后续还有大量研发管线。ADC 是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在中国上市的 ADC 药物将日益增多,且众多中国企业会持续将出海作为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ADC交易狂飙

根据咨询机构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456笔,同比增长32%;首付款总额达118亿美元,同比激增136%;交易总金额高达1304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涉及中国的交易贡献了近50%的总金额和超过30%的交易数量。

中国ADC药物的爆发并非偶然。2015年至2024年,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管线从数百个激增至3575个,首次登顶全球;First-in-Class(全球首创)药物从2015年的9个增至2024年的120个,占比突破30%。

资本环境的变化也是重要推手。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总额,成为Biotech企业资金回笼的重要渠道。对于面临融资寒冬的中国创新药企来说,出海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跨国药企同样急需外部创新。到2030年,全球将有数十款重磅炸弹药专利到期,累计影响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强生、罗氏、默沙东、BMS等跨国药企亟需通过BD交易来获取创新药管线,补充自身产品线。

李锦才介绍,在各类场合中,人们对中国医药创新出海成功的原因多有探讨。一方面,中国在化学领域拥有传统优势,早期的合同研究组织(CRO)企业,如药明康德,便是以化学业务起家。而在ADC药物研发中,化学技术至关重要,这为中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组合式创新与工程化创新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优势。在ADC药物研发中,许多成果并非源于单一创新,而是通过巧妙的组合与工程化设计实现。这种创新模式与中国的文化和企业特点相契合。

此外,中国企业具备强大的执行力。尽管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临床数据才是衡量药物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中国企业在推进研发管线和临床试验方面展现出高效的执行力,能够迅速在热门靶点上取得临床数据,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也是中国医药行业多年积累、厚积薄发的体现。

“从ADC药物的组成来看,抗体、载荷、连接子以及偶联技术等各个组分的创新都可能带来整个分子的创新,并产生临床差异化效果,这在多个药物分子中已得到验证。”李锦才认为,展望未来,载荷仍将在ADC药物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当我们从ADC拓展至XDC概念时,载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虽然靶点研究始终蕴含着创新机遇,但对于偶联药物而言,载荷无疑是核心要素。

“过去几年,众多企业聚焦于拓扑异构酶相关载荷的研发。然而,肿瘤细胞对这类载荷的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新型载荷的探索,包括新的作用机制和非拓扑异构酶类载荷的研究十分活跃。双载荷和双靶点ADC等领域也将成为未来几年ADC行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李锦才说。

“出海”早期项目受青睐 

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BD市场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摘青苗”(授权早期项目)现象持续。近五年License-out项目中,临床前阶段项目的占比始终维持高位。2025年上半年,处于临床前至临床I期的项目占比接近70%。

这一趋势在ADC领域尤为明显。随着技术平台趋于成熟,跨国药企更愿意在早期阶段介入,以较低成本获取有潜力的ADC管线。例如,石药集团目前正与若干独立第三方就三项潜在交易进行磋商,涉及EGFR-ADC等产品,潜在交易总额可能接近50亿美元。

“与跨国药企开展BD交易是强强联合的正常市场行为、双赢选择。”一位国内头部创新药公司高管表示,“不应该害怕临床初期的‘青苗’卖出。”

这种趋势的背后,是中国ADC技术平台的成熟和可验证性的提高。跨国药企对中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认可度不断提升,愿意为早期项目承担更大风险。

对此,李锦才也指出,最初几年,大部分出海项目集中于临床阶段。海外公司,尤其是跨国制药公司意识到,若不进入该赛道,将会在竞争中落后。因此,他们首要考虑的是临床项目,因其能够快速见到成效,可最快地对自身产品线形成补充。

“近年来,我们逐渐观察到,越来越多处于更早期阶段的产品线也开始出海,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起初,一些大型公司为进入该赛道,从临床阶段的产品线入手。随后,他们发现ADC药物、其他药物偶联物(XDC)是极为重要的增长驱动力。故而,他们不再满足于仅拥有一两个产品,而是期望构建一个产品组合(Portfolio)。”李锦才称,若要构建产品组合,就不能仅关注临床阶段的项目,所以他们开始关注更早期的项目,如此一来,在时间维度上能够持续有新的产品涌现。而且,产品组合意味着还需关注更新颖的事物,而许多新颖的事物往往处于更早的研发阶段。

根据市场观察,从临床后期项目到偏临床早期乃至临床前项目的出海,实际上也反映出海外跨国制药公司以及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对该赛道的认可度日益提高,愈发认为这是其未来长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公司在出海过程中,起初是商务拓展出海,随后将逐步发展为产品出海。产品出海意味着产品质量和化学、生产与控制(CMC)等方面需通过海外监管机构审核,各个环节都需紧密关注。

“我认为,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预计未来将会持续看到更多的抗体药物偶联物以及其他赛道的产品不断出海。”李锦才认为,企业也需要提早应对“出海”挑战。而人才无疑是企业出海的核心考量因素。因此,在评估不同海外区域时,需要将人才因素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探寻新增长

跨国药企面临严峻的专利悬崖危机,到2030年将有超过2000亿美元市场规模的药物专利到期,它们急需通过外部引进补充管线。而中国药企在研发效率和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从组建研发团队到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平均周期比欧美要短、人力成本不到其一半”。

在李锦才看来,ADC本身仍存在大量机遇,特别是当相关产品线进入后期并迈向商业化阶段后,实际上仍会涌现出大量业务机会。

从目前情况看,在2025年AACR年会上,中国ADC近乎占据半壁江山,展示了中国在ADC领域的研发实力。而从靶点布局来看,中国企业正在从传统的HER2、TROP2等靶点向更创新的方向延伸。

例如,CDH17因在胃癌、结直肠癌等高发消化道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正成为新兴热点。在2025年AACR会议上,CDH17首次进入热点榜单前三,吸引华东医药、维立志博、先声药业、宜联生物等10余家药企布局。

宜联生物的YL217采用TMALIN平台技术,在临床前模型中展现出显著肿瘤消退效果,并已进入I期临床。目前,全球已有3项抗CDH17 ADC的一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B7H3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靶点。2025年5月,齐鲁制药从明慧医药引进了B7-H3 ADC药物MHB088C,该药物已进入临床三期,成为全球第四款启动临床三期的B7H3 ADC药物,交易总额达13.45亿元人民币。

宜联生物的YL201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数据显示,在287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40.8%,疾病控制率(DCR)为83.6%。目前,针对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启动,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精准治疗领域的地位。

“我们更为关注的是额外的增长点,涵盖您所提及的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或抗体多肽偶联物(APC)。目前,这些领域尚未形成显著的规模,哪一个有可能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赛道呢?在很多情况下,这取决于产品的上市情况。若产品上市后取得成功,一个原本规模较小的赛道可能会迅速成为热门领域。”李锦才指出。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几个领域均存在可能性,其中AOC或许进展更快。目前,海外已有处于临床三期的项目,即将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其可应用的适应症极为广泛,不仅包括罕见病,还涉及一些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等。所以,AOC必定能够成为一个可观的增长点。

除此之外,抗体多肽偶联物在短期内也备受关注,由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影响,后续在减肥、减重以及糖尿病等方面,许多也会采用APC的方式开展。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均认为这个赛道也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随着中国药企在ADC技术、临床策略上的创新,B7-H3、CDH17等新兴靶点有望成为继PD-1后的下一个“超级赛道”。未来几年,中国ADC出海浪潮仍将持续,下一个百亿级重磅交易可能已在路上。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