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4 17:11:43
(原标题:防治前移再成议题,中山一院如何探索社区早筛阿兹海默新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每年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今年的主题是倡导“早防早治,守护认知”。阿尔茨海默病是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
随着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总数超千万,位居全球首位,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特别是到了80岁及以上高龄阶段,患病率会呈现爆炸式增长。
没有药物能够逆转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研究表明这可能是多种病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近年来,随着新兴治疗药物的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思路正逐渐发生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能够在疾病早期阶段进行有效干预,可能更有助于延缓病程、改善生活质量。早期筛查与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越早识别出风险人群并采取干预措施,就越有机会减轻疾病对个人和家庭的负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裴中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阿尔茨海默病早筛推广仍然面临两大瓶颈,一是资金不足,目前依赖红十字会、民政等部门支持,需将人均成本控制接近常规体检水平;二是公众认知度低,多数人认为“无症状无需筛查”,需通过科普、宣传提升社会意识。解决方案包括推广居家数字化筛查(APP/小程序),以及建立医院-社区绿色转诊通道,避免片段化诊疗。
未来,裴中认为医院将继续通过MDT(多学科会诊)模式(神经科、老年科、PET中心)整合资源,社区承担初筛和随访任务。但主战场仍在社区,需通过数字化提升基层能力,而非依赖三甲医院。
据裴中透露,在广州,阿尔茨海默病数字早筛已在南沙、黄埔等区试点,计划逐步推广至越秀等老龄化重点区域,但需确保转诊路径清晰、政策支持到位。
早筛认知不足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数据,中国现存的 AD 及其他痴呆总数约1600万,位居全球首位。裴中教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50%,相当于每两位高龄老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患病。"然而与庞大患病人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AD诊断率仍然偏低。
“最主要的障碍还是社会认知问题,"裴中教授分析道,"很多人仍将记忆衰退视为正常衰老,不知道需要也值得筛查。再加上相关项目资金有限、筛查后转诊通路不畅,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早筛工作的开展。"
“我们现在的早筛体系是基于国际合作项目(加拿大、新加坡)经验,结合数字化工具本地化构建。筛查主要分为三步,其一居家通过APP进行1.5分钟初筛;其二社区辅助筛查(15分钟详细评估);其三高危人群转诊至医院进行PET检测。通过该体系,初筛可排除50%人群,社区阶段进一步筛选至30%,最终仅10%的高危人群需转诊至医院。该早筛体系已在多地落地应用,成效显著。”裴中教授指出。
实际上,如果没有社区助力阿尔茨海默病早筛,三甲医院很难继续开展。以人体作为比喻的话,三甲医院是大脑,社区是四肢,医院把头脑通过数字化给到社区,社区去做就可以了。而后将两边链接起来,后续高危病人的随访可以通过数字中心连到一起,实现精准诊疗。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张毓莹同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筛查数量显著增加,中山附一年均可达数百例。这一趋势系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水平逐渐提高,也出现了一些可以缓解的治疗药物,使得患者愿意接受检查。目前,PET-CT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的重要检查、复查,评估Aβ蛋白清除效果及药物疗效方式之一。目前中山附一所使用的PET-CT可以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年检测到蛋白沉积,亦通过量化分析淀粉样蛋白沉积程度,提升诊断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显著优化疗效评估流程。
分子影像提前十年预警
在精准诊断方面,分子影像技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毓莹医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我们采用的结合Aβ淀粉样蛋白斑块显像方案的PET-CT检查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这种检查最大的优势是能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年就检测到脑内Aβ蛋白的异常沉积,为早期干预争取宝贵时间。"
而据了解目前医院端PET-CT阿兹海默症的检测费用已有显著下调,单次检查费用较以往动辄上万的支出大幅降低。尽管当前价格在普及推广方面仍面临一定挑战,但与过去普遍认为PET-CT价格高昂的公众认知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基于这套先进的检查方案,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工作。利用PET/CT的 AD 专用诊断工具,对患者进行全自动智能定量分析,并与全人种正常人数据库进行对比,生成可视化的结构报告,同时整合数字认知与血检,提供精准的AD数字诊疗管理体系,从而对AD进行早期识别,及时干预疾病进展,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张医师补充道:"我们科室年均完成数百例此类检查,服务对象包括社区转诊的高危人群和自觉有症状的就诊者。这套无创检测技术通过在患者出现明显认知障碍前探测淀粉样蛋白沉积情况,能够有效鉴别AD患者与其他神经疾病患者,为早期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检查过程安全便捷。患者只需注射显影剂后等待1小时,然后进行5-10分钟的扫描即可完成检查。"检查的辐射剂量与一个常规胸部CT相当,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张医师特别强调,希望借此消除公众对"核医学"检查的恐惧心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也在持续推进,以满足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日益增长的精准化需求。
对于筛查出的早期患者,现有手段可以显著延缓疾病进展。"最新国际数据显示,治疗后4年内80%的患者病情没有进展。"裴中教授介绍。
除了靶向药物,危险因素干预同样重要。"糖尿病、高血压控制和认知训练可延缓40%-50%的病情进展。"裴中团队建立的广州老年健康与痴呆队列数据显示,通过积极干预,Aβ阳性高危人群的3-5年进展率从国际上的33%降至10%。数字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像家庭血压计一样,认知筛查APP让居民能够在家自我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观点
2025-09-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子弹财经
2025-09-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