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从投资到自研,OpenAI要打造一个“AI时代的iPhone”?

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09-22 18:59:00

(原标题:从投资到自研,OpenAI要打造一个“AI时代的iPhone”?)

在AI大模型竞争趋于白热化、自研AI芯片的较量正如火如荼之时,OpenAI又在AI硬件市场点燃了“战火”,打造“AI时代的iPhone”。

近日,据多家媒体披露,OpenAI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苹果公司“挖角”,已招募超过20名硬件、设计与供应链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其中包括多位在苹果效力超10年的核心人才。据悉,OpenAI正在开发的产品线包括一款类似智能音箱但无显示屏的设备、智能眼镜、数字录音笔以及可穿戴胸针等多种硬件产品,目标是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其首批设备。而在供应链层面,消息称OpenAI已与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果链”公司建立或洽谈合作,相关传闻也带动“果链“公司股价集体大涨。

OpenAI对AI硬件的“觊觎”由来已久。从投资AI硬件初创公司Humane折戟,到收购由苹果前首席设计官Jony Ive联合创办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再到如今组建研发团队自研AI硬件产品,业内人士分析称,OpenAI正从云端走向终端,试图以“模型+硬件”的闭环,重塑AI时代的硬件入口。

抢夺苹果员工及供应商

随着一批前苹果员工离职加盟OpenAI,这家因ChatGPT而闻名世界的科技公司,又因其硬件布局而引发广泛关注。据外媒梳理,今年以来,OpenAI已从苹果招募了至少25名硬件和产品团队的专业人士,涵盖了用户界面设计、音频技术、可穿戴设备以及制造规模扩大等多个关键领域。

目前,OpenAI从苹果“挖角”的代表性人物包括:

Tang Tan,现任OpenAI首席硬件官,此前曾在苹果工作25年,iPhone和Apple Watch的产品设计负责人,曾与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等人共同创立了AI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该公司于今年7月被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Cyrus Daniel Irani,在苹果工作近15年,曾担任苹果用户界面设计总监,主导了Siri多色动态波形的设计。Erik de Jong,Apple Watch硬件团队前高管,曾深度参与苹果可穿戴设备开发。

据悉,OpenAI正以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报价积极挖走苹果核心员工,并承诺减少官僚主义作风,以吸引设计、制造和供应链领域的资深人才。苹果前员工透露,苹果目前已陷入“渐进式创新”的阶段,更新速度缓慢,而OpenAI能提供更多的创意自由,实现更大胆的产品想法。

除了“挖角”核心员工,OpenAI还正在“搭便车”,加速复制苹果花了数十年时间打造的供应链。据外媒报道,OpenAI已与苹果公司的设备组装商立讯精密签署协议,共同打造一款消费级设备。此外,为苹果代工AirPods、HomePod及Apple Watch组件的歌尔股份,或被邀请为OpenAI的首款消费级硬件产品提供扬声器模块。

不死的AI硬件野心

OpenAI对AI硬件觊觎已久,其重塑AI时代硬件入口的野心,早在2023年便埋下伏笔。早期,OpenAI主要通过投资试水,如今则转向了“自主设计+深度整合”的自研路径。

早在2023年,OpenAI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便投资了由前苹果团队打造的AI可穿戴设备公司Humane,且为其提供模型支持。2023年11月,Humane发布了首款AI硬件产品AI Pin,这款可穿戴的AI产品小得如同一枚胸针,没有传统屏幕,完全依赖AI与人交互。用户将AI Pin佩戴在身上后,只需要通过点击激活设备,便可以用语音和手势的方式与之对话,下达任务指令,实现信息查询、日程管理等功能。

然而,这款号称要彻底变革人机互动模式的产品,发布后便遭遇市场“滑铁卢”。由于续航能力差、发热严重、功能鸡肋、售价高达699美元且需每月支付24美元订阅费,AI Pin用户退货率远高于销量。Humane最终以1.16亿美元被惠普收购,估值大幅缩水,成为“AI硬件泡沫”的代表案例。

投资折戟后,今年5月,OpenAI宣布以65亿美元收购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在外界看来,这笔收购其中一项重要的意义在于使OpenAI获得了工业设计基因和现成的硬件研发团队,掌握了整个设计生态系统以及与Jony Ive相关的巨大品牌信誉。

作为一家大模型公司,OpenAI缘何要将触角伸向硬件层面?“OpenAI发力AI硬件,核心在于构建‘算法+硬件+数据’的生态竞争体系。”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模型的训练依赖海量高质量数据支撑,消费级硬件设备如耳机、眼镜等能够直接触达用户行为数据,形成使用、反馈、迭代的良性循环,且硬件也是商业化的重要载体,可通过终端订阅服务或增值服务实现持续盈利。“一方面,苹果背景人才的加入,可显著增强其硬件工程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与立讯精密的合作则依托亚洲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建立技术壁垒。”郭涛表示。

能否打破AI Pin的魔咒?

尽管OpenAI高调布局,但纵观整个AI硬件行业,其整体仍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例如,Meta在9月18日举行的Connect 2025发布会上推出了3款智能眼镜,强调实时字幕、语音助手与增强现实显示等AI功能。然而发布会现场,当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为售价799美元的旗舰款Ray-Ban智能眼镜做演示时,却因接连故障而“翻车”。虽然官方数据显示,自2023年9月Meta智能眼镜推出以来,累计销量已达200万副,但这一成绩与Meta长期以来在AI硬件上的巨额投入相比,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总体来看,AI硬件普遍存在功能单一、续航时间短、价格虚高等质疑。不过,如果说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改进来逐步解决的话,其最核心的问题——未能找到适配场景和形成刚性需求,则是导致大多数AI硬件“出道即巅峰”,止步于“黑科技噱头”的根本原因。比如,AI Pin只能打电话、发信息、拍照,缺少App调用的能力,产品功能过于鸡肋。要么没有找到用户真正的需求、要么仅能满足用户某一部分的需求,AI硬件产品始终难逃AI Pin的魔咒。

在郭涛看来,前期的许多AI硬件产品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需求定位偏差,试图创造缺乏实际痛点的应用场景,例如日常佩戴不适的AR眼镜;二是用户体验存在明显断层,语音交互响应延迟高、误识别率超出用户容忍阈值,导致留存率低;三是能耗限制突出,边缘计算受电池续航制约,而依赖云端协同又牺牲了实时响应速度。“理想的AI硬件并非简单堆砌功能的孤立设备,而是具备轻量化终端设计、云边端协同计算架构以及情境化主动服务体系。”郭涛表示。

因此,OpenAI在打造AI硬件方面有着自己的战略与思考。今年早些时候,山姆·奥特曼曾透露,OpenAI的目标是创造一种上下文感知、轻量化屏幕或无屏、旨在与人共存而非仅存在于口袋中的“AI伴侣”设备。业内人士分析称,其差异化或许在于“AI原生设计”,从底层架构开始对硬件进行优化,让人工智能成为设备体验的核心而非附加功能。

校对:许欣

fund

证券时报网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