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7 21:07:33
(原标题: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2025年施政报告。
对于香港资本市场,李家超表示,香港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此番表态,再度引发了市场对港股IPO的关注。今年以来,科技与消费两大板块双轮驱动,一场IPO盛宴在港股市场盛大展开。
根据Wind统计,截至9月17日,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勇夺全球交易所冠军。其中“A+H”上市潮的加速度特征尤为显著,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涉及硬科技、新消费、生物医药等多个新兴领域。随着禾赛科技在港成功上市,中概股回港通道也时隔两年重启。
行业人士预计,未来港股IPO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火热,A股公司仍是港股重要的上市来源,中概股回港上市通道也将保持通畅。
回顾今年前9个月的港股IPO市场,从上市数量到融资规模均重回“巅峰”,而其中融资额前五企业全部被A股公司包揽。
今年以来,合计有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蓝思科技实际融资额分别达到410.06亿港元、113.74亿港元、107.36亿港元、105.71亿港元和54.83亿港元,合计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的五成以上。
其中,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这家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的上市引发市场追捧,国际配售认购15.2倍,散户认购更是高达151.2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17日,“A+H”上市公司已达161家,较2024年底新增11家。同时,还有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的排队进程中。近日,迈瑞医疗、海澜之家等也被传将赴港上市。
“A股龙头企业港股上市热潮,其战略动机不仅限于融资渠道拓展,本质上是政策利好、企业全球化与全球资本再配置三重宏观力量共振的结果,也隐含着金融安全与全球竞争力的双重考量。”安永大中华区上市服务主管合伙人何兆烽指出。
何兆烽表示,赴港上市可以帮助企业构建“A+H”双融资平台,实现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协同发展,更好地整合全球资源,加速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时,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聚全球资本与机构投资者。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可快速提升国际公信力,重塑品牌形象。此外,港股融资所得为离岸资金,不受境内外汇管制限制,可直接用于海外建厂、并购及本土化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A+H”扩容潮中,还出现了多种创新的上市方式,除了直接递表发行H股之外,换股吸收合并、“私有化+介绍上市”等方式也逐渐流行。
近日,浙江沪杭甬便公告,与镇洋发展签订《换股吸收合并协议》。浙江沪杭甬拟以发行A股股票方式换股吸收合并镇洋发展。换股吸收合并完成后,浙江沪杭甬为本次换股吸收合并发行的A股股票,以及浙江沪杭甬原内资股转换成的A股股票,将申请于上交所主板上市流通,从而实现A+H两地上市。
同时,新奥股份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私有化新奥能源,并以介绍上市方式登陆港交所主板。交易完成后,新奥股份将形成A+H上市平台,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增强资本实力及抗风险能力。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这些创新方式,为“A+H”两地上市提供了新路径。不仅简化了上市流程、降低风险与成本,还有助于实现业务协同与资源整合,满足企业差异化的资本需求,并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彰显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
“A+H”持续扩容只是内资企业保持对港股浓厚兴趣的一角。
近年来,港交所一系列改革措施生效,为内资科技股IPO及中概股回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此前,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企业,香港交易所于今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除了一对一的咨询渠道,香港交易所还优化了上市制度,与国际市场接轨,允许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便利它们的融资安排。
此外,联交所更新的《新上市申请人指南》显示,对于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两类公司在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上市时,将被联交所视为已满足《主板上市规则》第八A章所列的创新产业公司规定及外界认可规定。
随后,有市场消息称,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以保密方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6日,禾赛科技正式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该IPO是迄今为止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也是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5.33 亿美元)。
此次李家超明确表态将“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这些均有望进一步畅通中概股回港通道。
事实上,尽管“科企专线”简化了“不同投票权架构”科技企业(即“同股不同权”)的港股上市流程,但业内普遍认为,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对于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企业IPO要求仍较高,还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
根据第8A章规定,以大中华为业务重心的公司在港实现第二上市,可保留现行VIE结构及不同投票权架构,但需符合以下要求:市值大于400亿港元;市值大于100亿港元且最近1个财年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2017年12月15日前在合资格交易所上市。
并且,港交所还明确——“特殊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不得超过一般投票权股票的10倍,且一般投票权股票总投票权不得少于10%”。
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表示,为进一步发展香港资本市场,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要求,例如“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等。
目前在香港以WVR架构上市的公司,可采用最多“一股10票”的架构,欧振兴指出,对于一些已在美国上市的WVR公司而言,要转换回“一股10票”的合规成本太高,基本上是不可行,认为过去7年来在港以WVR架构发行的公司未出现重大问题,市场对此架构有一定认识,认为是时候考虑放宽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田利辉也指出,“放宽‘双重股权结构’限制是吸引高增长科技企业回流的需要,也是缓解中概股退市压力的途径,还是增强港股国际化竞争力的举措。不过,需配套措施,如强制信息披露、限制投票权比例,避免中小股东权益受损。建议对符合条件(如市值超100亿港元)的中概股试点豁免,同时要求其承诺未来逐步合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和讯财经
2025-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