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1 17:50:54
(原标题: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百业皆可文旅,你的旅行方式该升级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早秋时节,大兴安岭即将迎来绝美的山色美景,深处林海腹地的“中国最冷小镇”大兴安岭呼中区再次迎来旅游客流高峰。
据报道,今年1月至7月,呼中区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均同比增长32%。在这里,游客不仅能体验大兴安岭最高海拔的独特生态,还能参观北山洞古人类文化遗址。
在几千公里外的江苏,上亿游客跟着“苏超”游江苏。今年暑期,江苏全省纳入监测的文旅场所共接待游客1.92亿人次,游客消费总额84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7.19%。
这些生动场面,体现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助推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近日,国务院关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报告介绍了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等成效,指出当前高品质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给出了下一步深度融合发展的举措。
一组组数据,说明文化业和旅游业融合,能催生新的增长点。
报告称,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9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59%;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4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24%。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增长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得到更好满足,2024年,国内出游56.15亿人次、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全国7046家备案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文创产品成为“把文化带回家”的重要载体,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1年销量突破200万件。“中国游”“中国购”成为海外民众新时尚,2024年我国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
一个个鲜活案例,体现文旅融合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场景推陈出新。
报告称,促进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的新机制新方法;发展“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发布近400条文物主题游径。
报告还称,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将融合发展纳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推出人文、建筑和时尚相融合的城市漫步线路;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受国务院委托作报告时说,“让诗和远方实现更好联结,共创美好生活、共促经济社会发展。”
孙业礼表示,下一步,将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全链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创新深度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新业态新模式、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
“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于推动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应该说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说。
如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孙业礼介绍了加强规划引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新业态、优化营商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四方面工作着力点。
报告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角度,也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
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资源挖掘阐释利用,持续推进非遗进景区、度假区、街区,推出更多非遗特色旅游产品、线路和目的地,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活态传承。
报告还指出,要全链条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鼓励文艺院团参与旅游演艺创作演出,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不过,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报告指出,文化和旅游深度互动不足,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有的地方未能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存在过度商业化倾向;产品供需结构不够合理,适应消费新趋势、新需求的产品还不够多,节假日热门景区人满为患、热门博物馆一票难求现象较为普遍;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等。
过度商业化严重影响游客体验。进入一个古镇,却发现到处都是“全国通行”的红柳烤肉、臭豆腐、大鱿鱼、奶茶、工艺品铺子,招牌都差不多,建筑样式也大致相同,可能会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吐苦水。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李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济效益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长,需要注意背后潜在的承载透支化、投资泡沫化、文化空心化和营销依赖化等问题。
“火热的消费市场不仅会催生盲目跟风的无效供给,还容易削弱文化深度,将复杂文化符号简化为标签化表达,导致发展思路被局限在制造网红、短视频营销上,缺乏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既无益于提升游客复游率,更无利于当地文旅可持续发展。”李军说。
至于社会反映强烈的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更需要加大打击惩治力度。
报告指出,将开展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推进文明旅游,营造文明旅游环境。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最受公众期待的是能否不断迸发新火花、新产品。
新华社报道称,一业兴,百业旺。文化和旅游积极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带动商贸、制造、农业、体育、交通……“文旅+百业”,文旅更出彩、发展有活力。
报告指出,要持续丰富“演出+旅游”“影视+旅游”等业态,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创新发展工业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融合,支持发展集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商业消费于一体的文商旅综合体。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未来旅游消费将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伴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创新。
“价格合理、接地气的文旅项目将受到更多欢迎,如交换式旅游、淄博烧烤、‘村超’和‘村歌’等新兴文旅业态的兴起,满足了游客对体验当地文化的需求。” 洪涛说。
现象级的“苏超”被写进了报告,成为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
在9月9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竞赛表演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内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对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其实是一场文旅消费升级。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指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运动参与和体育消费需求开始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我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年均复合名义增速达到12.5%。目前,这种快速增长趋势更加明确。
洪涛也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生存型向文化休闲型转变,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的涌现,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质量。”
观点
2025-09-12
观点
2025-09-11
智通财经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