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1 12:00:00
(原标题:联合国气候官员哈特:中国在清洁能源革命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南方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蕊 纽约报道
据新华社报道,第80届联合国大会9日下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发言中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团结,共同寻求解决方案,使人类迈向一个更加美好、公平、和平与平等的世界。
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全球气候治理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极端天气频发,能源转型提速,各国都在寻找平衡减排、发展与公平的路径。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中国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围绕这些话题,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Selwin Hart)接受了南方财经记者的专访。
哈特表示,多年来,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巴黎协定》凝聚共识,推动了清洁能源的跨越式发展。过去十年,全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从150吉瓦跃升至近600吉瓦,电动车销量占比从不足1%攀升至20%,这一切背后,都有中国的深度参与与推动。
在他看来,中国不仅在电动车制造和普及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更在可再生能源投资、绿色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中提供了示范。尤其是在今年《巴黎协定》十周年之际,中国兑现并超额完成多个气候目标,为全球注入了信心。哈特强调,中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自身能源安全,更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五分之四集中于发达国家和中国,大量发展中经济体仍被边缘化。面对仍有8亿人口缺乏电力的现实,哈特呼吁必须加大对非洲、南亚等地的投入。
展望未来,哈特将未来十年定义为“加速的十年”。对于今年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他希望各国拿出更具雄心的减排目标,释放清洁能源转型不可逆转的信号。
“事实证明,只要有清晰的政策导向,这一切是完全可能的。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点燃了全球创新的火花。接下来,关键在于让这种指数级增长惠及更多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他说。
南方财经:今年联合国迎来成立80周年纪念,你如何评价联合国在推动全球气候行动方面的成就?在你看来,哪些关键的里程碑最值得关注?
塞尔温·哈特:八十年前,气候变化并不是联合国的重点议题,当时我们对这一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但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国际社会携手建立了多边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框架公约》)。同时,全球科学界也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这一机构甚至早于《框架公约》设立。这些努力促成了全球共识: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这一共识推动了一系列重要协议的诞生:最早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随后是《京都议定书》,再到十年前的《巴黎协定》,逐步明确了核心目标。虽然我们距离彻底解决气候危机还有差距,但联合国在凝聚各国、科学界和私营部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我们既庆祝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纪念《巴黎协定》签署10周年。十年前,科学界预测到2100年全球升温可能接近4摄氏度,而在《巴黎协定》及各国努力推动下,这一预测已降至约2.6摄氏度。尽管仍未达到1.5摄氏度的目标,但这说明多边主义可以发挥实效,而国际合作依然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
南方财经:作为联合国气候行动特别顾问,你认为在2030年前加快全球脱碳进程的过程中,联合国最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中国的作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塞尔温·哈特:现在的信号非常明确: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实现快速而持久的减排,而不是等到2030年再着手。
自《巴黎协定》达成以来,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十年前,全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刚刚超过150吉瓦,到去年,这个数字已接近600吉瓦,十年间增长近300%,令人瞩目。
交通领域的变化同样显著。十年前,电动车在全球新车销量中的占比还不足1%,而去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0%。国际能源署预测,今年电动车将占全球新车销量的四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来自中国。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电动车制造与普及以及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坚定选择了清洁能源作为未来的发展路径,并且超额完成了多个既定气候目标,其作用不可替代。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确保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加入并受益于这场清洁能源革命。
南方财经:你认为,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哪些成功经验可以被全球借鉴,特别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其能源转型进程?
塞尔温·哈特:中国已经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全球每四个人中就有三人生活在化石燃料净进口国,中国也在其中。对这些国家来说,能源安全的内涵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能否获取煤炭、石油或天然气,而是能否依靠自身生产可再生能源。中国已经率先走出了这一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问题在于,自《巴黎协定》以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五分之四流向了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如果我们要加快转型,就必须确保剩下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以及最不发达国家——也能够参与其中。毕竟,这些国家合计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
清洁能源带来的改变不容小觑。如今,全球仍有8亿人缺乏电力,其中6亿生活在非洲。你无法在每一个偏远社区建设燃煤电厂、核电站或燃气电厂,但完全可以安装太阳能板、风力机和储能电池。这些技术能够让地球上最偏远的村庄第一次点亮灯光。可再生能源的益处显而易见,但我们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投资和支持,确保发展中国家不会被排除在这场能源革命之外。
南方财经:除了在清洁能源领域发挥领导作用外,中国还通过“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倡议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融资。那么,这些努力如何进一步扩大,并融入联合国更广泛的气候融资框架中?
塞尔温·哈特:现在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窗口期,不仅在清洁能源方面,在适应和增强韧性方面同样如此。以预警系统为例,这是我们与中国紧密合作的领域。多灾种气候预警系统不仅能挽救生命,还能保护财产和生计。研究显示,每投入1美元,就可能带来多达12美元的节省,如果系统运转良好,气候灾害造成的损失可减少30%。
这些系统并不昂贵,而且容易推广。它们需要技术支持,同时也需要各国和社区制定有效的传播和响应机制。如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就能在全球范围内拯救生命、守护生计。正因如此,中国在清洁能源、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建设和预警系统方面的贡献,必须纳入一个更广泛的支持网络之中——包括联合国、全球气候基金以及多边开发银行等。这种协同合作能够让各国放心,他们在应对气候重点议题时,有一个完整而坚实的伙伴体系作后盾。
南方财经:未来5到10年,你对中国与联合国在气候行动上的合作有哪些展望?特别是在推动《巴黎协定》目标落实方面?
塞尔温·哈特:在《巴黎协定》实施的前十年里,我们收获了许多经验,见证了哪些方案行之有效,哪些行不通。接下来的十年必须成为“加速的十年”。
近年来,中国的清洁能源部署实现了指数级增长,同时其排放量也开始下降。今年11月在巴西召开的COP30(第30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将至关重要。各国必须提出更具雄心的减排承诺,拿出更高目标和更大决心,向世界释放清洁能源转型不可逆转的信号,并为全球带来希望。这些国家自主贡献至关重要,因为它们不仅体现了承诺,更直接展现了各国加快转型的意愿与担当。现在正是各方行动起来的时刻。
过去十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只要有清晰的政策导向,这一切完全可以实现。中国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路线图。五年前,中方提出了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双碳”目标,这一举措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加速了清洁能源的发展。未来十年,我们需要看到同样的指数级增长,既体现在清洁能源的部署规模上,也体现在资金更多流向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上。全球其他国家必须迎头赶上,才能共同完成这场转型。
策划:赵海建
记者:周蕊
编辑:和佳 李莹亮
制作:郑全怡
设计:廖苑妮
金吾财讯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金吾财讯
2025-09-11
智通财经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