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10 21:37:28
(原标题:多领域突破!自然资源部晒“十四五”成绩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9月10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成就。
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关志鸥介绍,“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持续开展土地、矿产、海洋、水、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国家公园等九类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工作,动态掌握了各类资源的状况,我国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如土地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4亿亩,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区)耕地面积均超1亿亩,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逐步形成。矿产方面,全面摸清有查明资源储量的163种矿产数量、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油气、铜、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在夯实资源家底的同时,自然资源部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各项工作,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从海洋经济发展到生态保护修复,多维度发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关志鸥表示,“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国土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一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出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部批复实施,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有序衔接,形成了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蓝图”。
二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优化城镇、农业、生态空间格局,推动形成“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的农业发展格局、“三区四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守住粮食安全根基,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坚决遏制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关志鸥表示,“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坚持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严格管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目前全国的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自然资源部适应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创新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引导用地结构优化、功能转换,推动盘活存量闲置土地。“十四五”以来,累计处置闲置土地面积500多万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71万亩。其中,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存量土地供应已经占比过半。
此外,还推动工业用地从原来的“出让为主”向目前的“租让并重”转变,降低企业的用地成本。优化要素保障政策,有效破解目前出现的养老、医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难”“用地贵”问题。
“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借鉴先进经验,成效显著。关志鸥介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广东、浙江等地积极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国已累计完成整治面积超1000万亩。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构建起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240多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820公里、滨海湿地76万亩。“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同时,实施了27个“山水工程”,保护修复面积8000多万亩。
孙书贤表示,当前,全国各地正在因地制宜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秀美乡村还将不断呈现。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许大纯表示,“十四五”以来,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累计投入近4500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的找矿突破成果,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
在能源矿产领域,石油、天然气和铀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发现10个大型油田、19个大型气田,同时深层煤层气取得重大突破,仅鄂尔多斯盆地就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过3000亿立方米,接近过去10年新增总和。
大宗矿产领域同样成果显著。山西孝义铝土矿、山东胶东金矿等老资源基地新增储量可观,显著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同时,一些新资源基地也在崛起,比如云南镇雄富磷矿、青海茫崖深层卤水钾盐矿,特别是辽宁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有望成为我国又一个世界级金矿。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领域,我国打造了领先世界的资源供应体系,比如发现了横跨了四川、青海、西藏、新疆四个省区的“亚洲锂腰带”,长度2800公里,在该矿带上已找到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锂矿。
许大纯指出,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持续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扎实落实各项举措,端牢能源资源饭碗。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表示,我国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是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产业规模大、势头好。
孙书贤特别提到,海洋油气成为增储上产的主力,2024年海洋原油增量占国内原油增量的70%以上。同时,我国在多个海洋产业领域成绩亮眼:2024年海空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超290万吨/日;海洋药物研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自主研发的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的28%;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连续并网时间和发电量均居世界前列;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的1/3;2024年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1.6万亿。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刘国洪介绍,共完成国土绿化面积5.49亿亩,其中造林面积1.85亿亩,面积相当于福建省大小,新增森林蓄积量与大兴安岭林区相当。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25%,为全球贡献约25%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接下来我国将持续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刘国洪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土绿化呈现三大变化与特点。在方式上,由单一种树植绿向生态系统治理转变,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绿色家底更厚实。全国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43.32%,村庄的绿化覆盖率32.01%。
在效益发挥上,着力壮大林草产业,由发挥森林生态效应为主向发挥多重效益为主转变。2024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10万亿元,带动6000多万人就业增收。我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第三大重要农产品。
在制度建设上,建立健全全国国土绿化制度体系,由注重扩绿转向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国土绿化工作高质量开展。
国家公园体制从探索到实践已经10年。刘国洪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体制试点全面完成,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这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
在建设管理上,国家公园打破了部门和行政区划边界,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了120多个原有自然保护地,明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者相统一,通过生态管护、生态搬迁、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吸纳当地居民直接参与到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
在管理制度上,自然资源部坚持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着力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主体明确、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目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都建立起了局省联席会议机制。在支撑保障上,建立中央投入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和“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
刘国洪还透露,在制度建设上,国家公园法正在制定中,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也在修订。
子弹财经
2025-09-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观点
2025-09-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