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闻
2025-09-05 08:07:26
(原标题:出海东南亚,救得了锦江酒店吗?)
在境外业务屡屡成为失血点的当下,锦江酒店(600754.SH)仍把重注下在了东南亚。
8月27日,锦江酒店(中国区)与马来西亚本土酒管集团RIYAZ宣布战略合作,称未来五年内将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合力拓展超181个酒店项目。同日,中国区CEO王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体朝着五年在东南亚突破500家酒店的目标努力。”
更早之前,锦江酒店为其东南亚出海积累子弹。6月底,锦江酒店宣布赴港IPO,称资金未来将用于加强及拓展海外业务、构建海外整体数字化系统、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营运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锦江酒店第二次谋求赴港上市。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赴港境外融资有助于其国际化布局;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锦江对资金支持的迫切需求。
“中国酒店业首家A+H、酒店出海”听着新鲜,也确实给市场添了点佐料,可钱袋子并不糊涂。截至9月4日收盘,锦江酒店报22.97元/股,总市值约245亿元。相比2023年4月创下的67.38元/股历史高点,股价已跌去66%,市值蒸发超过470亿元。
原因无它。坐拥近1.38万家开业酒店、号称全球门店数量第一,锦江的市值却仅为华住的三分之一,净利润更不足万豪的十四分之一,“虚胖”“大而不强”等词早已不能概括锦江现状。
最近几年,锦江在国内外市场频频出现运营问题,尽管锦江通过收购卢浮、丽笙等国际集团积累了部分跨境经验,但整合效果尚未完全体现。在内力仍有欠缺之际,加速布局东南亚,真的能够托举起锦江的全球化愿景吗?
臃肿与失血,锦江的国际化
从上世纪上海华格臬路的一家川菜馆,到接连收购铂涛、维也纳,一跃成为今天的全球头部酒店集团,锦江曾经志得意满的国际化之路却在当下成为负累。
在力争“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跨国集团”的目标影响下,2015年,锦江酒店作价12.88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法国卢浮酒店,不少媒体将其评价为“中国酒店业最大海外并购”。
对于这笔收购,锦江股份也寄予厚望。其在当年的《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中提到,此次收购让锦江酒店获得卢浮酒店的管理经验、预订系统及品牌组合,增强全球竞争力。上海市国资亦在批复中明确:收购系“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有资产国际化经营水平”。
从结果看,双方也确实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完成收购当年3~12月,卢浮酒店实现净利3255万欧元,同比2014全年981万欧元大增,也帮助锦江快速打开了欧洲和国际市场。至今,锦江境外业务覆盖的55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是卢浮原有的酒店业务。
初次尝到甜头之后,锦江酒店开启了“买买买”之路。2018年,锦江国际集团以20亿美元收购比利时丽笙酒店集团(Radisson Hospitality)全部股权。后者是全球知名的高端商务酒店品牌,旗下品牌包括丽笙(Radisson)、丽筠(Radisson Blu)、丽亭(Park Plaza)等。
再加上后来的铂涛和维也纳酒店集团,一系列收购让锦江旗下的品牌数量迅速攀升至35个,创下国内酒店集团之最。与此同时,锦江的客房规模也大幅增长,成为万豪之后的全球第二酒旅集团(按客房间数统计)。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锦江酒店境外酒店共计1171家,其中法国773家,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128家,亚洲、美洲和非洲其他国家和地区270家。海外酒店业务收入42.56亿元,占总营收的30%以上。
而恰是这看似豪华的酒店品牌阵容和规模覆盖量,造成锦江由盛转衰的业务失血点——财报显示,其占比三成的海外酒店业务,尽管毛利率达41.9%,远高于国内的36.9%,但整体盈利能力堪忧。
以卢浮酒店集团为代表的境外业务,2020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06亿欧元、5811万欧元、2632万欧元、5350万欧元、5689万欧元、4515万欧元,累计亏损近3.5亿欧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4.3%。
对此,锦江酒店方面指出,其境外业务直营酒店占比较高,需承担租金、折旧、人力等固定成本。另有媒体指出,近几年叠加欧洲能源价格持续上涨、人工成本高企等因素,导致锦江经营成本压力巨大,亏损难以扭转。
为应对这一局面,锦江不得不采取开源节流措施。
在6月21日的一季度业绩会上,锦江酒店董事、首席财务官艾耕云表示,卢浮将加大资产处置力度,淘汰亏损及低绩效酒店,回笼资金用于优化资产布局,并投入至回报更高的重定位酒店项目,计划对80家酒店实施装修改造。
然而,砍掉低绩效酒店仍是止血的做法,锦江面临的真正隐患,在于扩张时期积累的巨额商誉。
商誉本质是并购中支付的溢价,即“为名气多付的钱”。当年买卢浮、丽笙时掏的真金白银,并未通过后续经营转化为同等规模的利润或现金流,溢价部分只能挂在账上,今后在摊销或减值时可能大幅吞噬利润,成为不定时炸弹。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锦江酒店的商誉分别为111.29亿元、118.31亿元、114.4亿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商誉进一步增至117.9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达25.82%,这意味着每4元资产中就有超过1元是并购溢价。
对于锦江来说,并购带来了规模,却没能带来匹配的盈利;品牌数量创下纪录,却也让管理难度成倍放大。过去十年,锦江的国际化故事,既是扩张,也是失血。
东南亚这块肉,没想象中好啃
在国际市场屡屡碰壁,锦江并没有放弃国际化的野望。正如中国区CEO王伟所说:“欧洲市场距离远,本地已有分支,不利于大规模连锁发展;相比之下,东南亚距离近,文化相近,资源易于调动,是最佳选择。”
只是,不同于此前“重并购”,锦江此番出海转向“轻资产”的玩法——通过品牌授权、管理输出或本地合资,以降低前期投入。
数据显示,锦江2024年新增的1515家酒店中加盟店占比高达95%,直营店持续缩减至686家。而在东南亚项目中,锦江通过本地化合作、部署外派管理团队,降低试错成本。
与此同时,锦江似乎更想通过供应链赚钱。
锦江高级副总裁张中皓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借鉴蜜雪冰城成功发展的方式,“在当地搭建整套筹建供应链体系,支撑快速复制、快速开业。”其中锦江旗下全球采购平台(GPP),能供应床品、卫浴设备、布草、清洁用品等各类材料和产品,形成“国内资源+本地服务”的闭环。
听到这里,锦江“出海2.0”的宏大叙事似乎呼之欲出了,但细看现实却并非如此轻松。事实上,锦江强调的轻资产运营即使在国内,也尚未完全跑通。
一方面,加盟店管理呈现“连而不锁”状态,部分业主更倾向通过OTA渠道销售,削弱了集团自有渠道“锦江荟”的掌控力;会员规模庞大,却存在积分兑换受限和系统未全打通的问题,海外酒店难以共享会员资源,制约整体服务效能……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个疑问:如果锦江在国内尚未完全证明其运营能力,在境外市场环境更复杂、文化差异显著的东南亚,它又靠什么实现“翻身”?
另一方面,锦江想靠供应链盈利也伴随诸多合规性风险。
今年8月底,证监会对锦江赴港IPO出具反馈意见,要求其说明是否存在上市禁止情形、国资持股结构及数据安全管理等关键事项。从这一点看,锦江二次赴港IPO的进程直接波及其“弹药储备”,也将影响供应链战略在海外能否顺利落地。
事实上,东南亚对锦江来说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蓝海”,而是“试金石”。
未来,锦江在东南亚的目标客群,除了来自中国的旅游和商务旅客外,更关键的是激活并留住本地消费者,让他们真正认可“锦江”这块招牌。而从外部竞争来看,这条路并不好走。
东南亚绝非任人驰骋的新大陆,反而堪称“环狼饲虎”。
万豪、雅高等国际酒店集团早已在吉隆坡、雅加达等核心城市深耕15-20年,不仅品牌认知度高,还与当地政府、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
“锦江荟”虽然有2亿会员,但国际品牌影响力和会员忠诚度,目前还难以与国际巨头抗衡。如仅以经济型或中端价格切入市场,却无法实现同等服务体验,很容易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在出海这条路上,“质”远比“量”更重要,酒店品牌想打开东南亚市场,也非传统设想的高维打低维。锦江与其急着冲规模,不如先把底子打牢,否则绕一圈回来,问题还是那几样。
金吾财讯
2025-09-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观点
2025-09-05
智通财经
2025-09-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