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华润医疗战略调整背后: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难题

来源:财经报道网

2025-08-27 17:37:33

(原标题:华润医疗战略调整背后: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的平衡难题)

2025年8月4日,华润医疗(HK1515)发布公告,宣布全面退出IOT(投资-运营-移交)业务模式,引发资本市场广泛关注。这一决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继2024年5月10日关停淮阴医院之后,公司在医疗资产布局上的又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两次动作虽形式不同,但背后均指向同一核心逻辑——对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2021年,华润医疗以8.83亿元收购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彼时该院是淮阴区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医院,拥有83年建院历史,开放床位1190张,职工逾1500人,开设4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服务区域人口近90万,在医疗技术能力、品牌口碑和社会认可度方面均有深厚积累,是淮安市淮阴区唯一的区域医疗中心。此次收购被视为华润医疗深化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然而,收购后医院经营状况急转直下,业务收入大幅下滑,连续两年分别亏损7600万元和3000万元,严重拖累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最终,华润医疗决定关停该机构,并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剔除淮阴医院相关减值影响后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61%。这一数据清晰揭示了其决策背后的财务动因。

医院关停带来的不仅是资产处置问题,更引发广泛社会关注。1500名医护人员和职工面临重新就业压力,区域基本医疗服务供给出现断层,群众就医便利性受到直接影响,地方社会生态中的稳定风险逐步显现。事件折射出资本运作与医疗服务公益性之间的深层矛盾。作为上市公司,华润医疗需回应股东对盈利的要求,但在涉及重大民生领域的医疗资产上,企业的商业决策不可避免地牵动公共利益。

事实上,医疗服务具有明确的公益性属性,关乎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与社会稳定。国家多次强调国企办医必须“坚持医疗机构公益性”,正是出于对这一特殊行业属性的深刻认知。然而,当资本逐利性与医疗公益性发生冲突时,企业往往倾向于优先保障财务表现。华润医疗关停淮阴医院,正是这一矛盾在现实中的典型体现。

IOT模式的退出同样源于相似逻辑。该模式曾被视为轻资产扩张的“创新”路径:华润医疗不直接收购医院资产,而是以管理方身份接管医院运营,通过收取管理费及垄断药品、耗材供应链获取超额收益。公开信息显示,仅在北京燕化医院项目中,华润医疗即在2019至2022年间获得2.1亿元协议可得利益赔偿,可见盈利能力极为可观。但也正是因为IOT模式的“过度盈利”,合作医院自身的公益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反而受到较大影响。

特别是,随着《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颁布实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向出资人分配或变相分配收益的规定已上升到法律层面,IOT模式的合规性受到根本挑战。自2022年起,多家合作医院的举办方出于医院可持续发展和合规性的考虑,纷纷要求提前终止协议。在此背景下,华润医疗相继解除了与京煤集团总医院、门头沟区医院、顺义区第二医院、顺义区空港医院等医疗机构的IOT合作,并于2025年8月4日正式公告退出该业务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燕化医院的纠纷仍在持续发酵。北京燕化医院前身为中石化燕山石化公司职工医院,已有50余年历史,2008年华润医管以7200万元对价取得其IOT经营权。自2019年起,双方因协议履行问题产生法律纠纷。据华润医疗披露,2025年初,其已收到燕化医院支付的2019至2022年期间2.1亿元赔偿款。但同年6月,华润医疗再次向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索近19亿元可得利益赔偿。

对于燕化医院这样一家年运营收支仅勉强维持平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如此巨额索赔无疑构成不可承受之重,外界普遍担忧其或将被迫停业关闭。相较而言,燕化医院作为房山区燕山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医疗机构,长期承担着30余万人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职能,其存续直接关系重大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一旦关闭,所造成的社会冲击将远超淮阴医院关停事件。

此案因其涉及央企背景上市公司与民办非营利医院之间的合同争议,且初始投入与索赔金额之间存在巨大反差——7200万元投资对应超20亿元回报诉求——已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尤其在2025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的背景下,该案或将成为检验法律对民营医疗机构保护力度的标志性案例,其最终走向不仅影响个案结果,更可能重塑民营经济组织与国有企业的合作边界。

事实上,华润医疗的系列调整并非个案。据悉,其体系内持续亏损的医院不止淮阴一家,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关停“不盈利”资产的可能性。这反映出在当前运营环境下,企业正加速剥离低效或负收益医疗资产,以优化整体财务结构。然而,每一次医院关停或合作终止,都意味着区域医疗资源的重新洗牌,也将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成本。

企业追求商业价值无可厚非,尤其是国有企业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但医疗行业具有特殊性,其本质是民生事业,承载着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无论是关停淮阴医院、被迫退出IOT业务,还是对燕化医院提起巨额索赔,一系列事件共同揭示出当前社会资本办医领域存在的深层矛盾:企业追求资本回报的内在驱动,与医疗服务公益性、社会责任之间的对立日益凸显。

2022年11月30日,国资委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支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再次明确“坚持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公益性”,强调其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的战略定位。这意味着,国企办医不应简单套用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逻辑,而应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将社会价值置于优先位置。

面对资本趋利属性与公益属性的天然对立,国企办医更应成为行业主流和引领力量。唯有坚持“社会价值第一”的办医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构建公平可及、稳定可靠的医疗服务体系。短期财务表现固然重要,但长远来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信任与社会支持。

华润医疗的战略转向,既是市场环境变化下的理性选择,也是国企办医在现实挑战中的一次深刻反思。未来,在政策引导与社会监督之下,如何在商业逻辑与公共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所有参与医疗服务的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