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财经
媒体
2025-08-22 12:26:51
(原标题:拆解海底捞创新概念门店:模块解构,加速增长)
中国网财经8月22日讯(记者贾彩儿)现在,可能又有人要喊出“人类对海底捞的开发不足1%”这句话了。
“在北京去海底捞吃饭,竟然发现了隐藏新玩法。”最近有网友表示,海底捞在北京悄悄开出一家创新概念门店。这家店不仅在陈设与装潢上颠覆了常规餐厅的风格,还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选择——不仅能买到饮料、鸡尾酒、手工冰淇淋等产品,更能体验到近期爆火的海底捞“迪厅”模式......
来源:小红书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家海底捞创新门店,消费者还可以带小朋友在游戏区体验寓教于乐的编程类游戏,同时感受“美食+科技”的融合乐趣。
据了解,创新概念店是海底捞品牌升级的首个创新示范,该门店的推出也意味着海底捞正在尝试模块化革新,实现空间、数字化、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灵活切换,适配不同消费场景。
在这种“单店验证-模块解构-精准复制”的机制下,海底捞可以探索出未来餐饮门店新范式,为全国门店提供场景适配升级方案。
这一策略的背后,是当前餐饮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海底捞开始通过更新消费场景,甚至将门店模型模块化,拔高自身的增长天花板。
突破场景边界
近年来,人们对于餐饮产品、场景等方面的需求一直发生着变化。
针对这一情况,此次海底捞创新概念店的原型店突破传统餐饮边界,增设五大特色功能区,打造出“餐饮+娱乐+生活”的生态。
据悉,该店设有甜品站和酒水吧,提供冰沙、现制 Gelato、天妇罗等特色产品,同时支持堂食和外带双场景,融合“甜品+小吃+互动”体验;门店设置的儿童成长空间,海底捞与猿编程合作开发“玩中学”课程,满足亲子客群需求;在店内的母婴室,海底捞还进行了智能化服务升级。
此外,为了强化品牌视觉记忆点,提升品牌调性,海底捞对这家创新概念店从空间设计,到用品用具,再到员工工作服,都实现了全面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厨这一板块,海底捞甚至通过创新概念店,实现了“明厨亮灶”与“智能生产”的深度融合。
海底捞透露,其创新概念店采用开放式厨房设计,顾客在用餐期间,可全程目睹食材从清洗、加工到摆盘上桌的完整流程,实现“美味溯源”。同时,门店也引入了智能打锅机等产品,系统控制汤料等产品的比例,优化用户体验,实现智能提效。
其实,海底捞推出创新概念店,也反映出在当前的餐饮行业,一场关乎多元化的革新已经拉开了序幕。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近年来部分餐饮企业积极探索并创新多业态混合经营模式,通过灵活融合餐厅、音乐演出、书店/图书馆、展会、零售等多种业态,构建出扩展性较强的复合型消费体验空间,提供“一站式”服务,与用户实现多时段交互,提升坪效及用户体验。
模块化的灵活性
中餐的标准化,一直业内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实现快速扩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众餐饮品牌都在尝试将门店、产品、服务定型化,降低扩张期的试错成本。
餐饮品牌,尤其是连锁品牌的核心痛点之一是“跨门店差异”,模块化通过统一模块标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海底捞的规划,通过集中验证“后厨效率、前厅体验、功能创新、数字化运营”等模块,从员工动线优化到设备设施配置,从用户体验细节到场景延伸,其未来新店开发与老店翻新将拥有更多可适配的模块供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过度的标准化又会让品牌显得缺少“人味”和个性化。比如在2023年的海底捞股东大会上,公司层面就提到,一味标准化会抹杀区域之间需求的差异。
而海底捞概念门店所承载的模式,意味着在餐饮市场快速迭代的情况下,模块化的“可替换性”,让品牌能快速调整策略,同时适应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
比如,当消费需求发生变化,消费者希望增配甜品、酒水等产品,或丰富派对场景、亲子互动场景时,海底捞门店可通过模块组合调整产品形态。
当前,餐饮行业单纯依靠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很多品牌都在寻求精细化发展。
2023年的一场餐饮产业峰会上,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预估,2025年之前,中国的“万店品牌”会超过20个。但如今2025年已经过去8个多月,国内做到万店规模的餐饮品牌只有10家左右,这其中还包括了绝味食品、瑞幸、蜜雪冰城这样的非正餐类品牌。
而海底捞的模块化模式创始,有望从采购、生产到人力等环节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改善员工体验。
按照海底捞的构想,未来,创新概念店将成为“拼图式创新实验室”,将创新场景拆分为独立单元,单独落地或组合适配具体门店,推动门店向“更高效、更舒适、更具生命力”的方向迭代,重新定义“火锅+”的可能。
2024年,海底捞正式开放加盟业务,与此同时,其出海业务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可以预见的是,创新概念店代表的新模式,有机会加速上述业务的进展,提高经营效率,突破增长天花板。
机制的重要性
过去几年,在消费需求分级等各种内外因素下,餐饮行业的经营遇到了很多不确定性,对于门店数量众多、坚守品质的海底捞来说,尤其感同身受。
不论是此前推出自助餐、洗头、演唱会大巴车等服务,还是如今对门店模式的创新,这一系列动作,都离不开海底捞对于自身体系的革新。更早之前,海底捞就依靠多项改革举措,度过整个行业最艰难的时刻。
当前,面对消费需求约束、行业不断内卷的情况,海底捞开始推行差异化经营思路。比如,在稳定管理基础红线的前提下,给一线餐厅“解绑”放权,鼓励其进行差异化经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从2023年开始,海底捞推行大区制改革,不再统一由总部拍板扩张与运营节奏,而是把决策权下放,包括在菜品方面强化地域属性,由区域教练结合当地顾客口味,提报并上架区域特色产品等。
同时,海底捞逐步推行双管店、多管店模式,鼓励优秀店经理和员工多劳多得,并以组织改革的形式,鼓励内部创业。或许这也是近两年海底捞门店模式、品牌形象以及产品形态变得更为“灵活”的原因之一。
不论是海底捞对产品和门店的持续打磨,还是其他同行进行多品类经营探索,都反映出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的创新挑战。
“消费人群变了,餐饮市场格局也变了,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创新是破卷的必经之路。‘与众不同’是创新,‘与己不同’也是创新。”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在“2025中国餐饮产业节”上谈到餐饮企业创新策略时表示。
可以说,当前国内的餐饮行业,不论是产品形态还是门店模式,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和重塑。但好的消息是,自上到下,海底捞已经变得更为灵活,其正以更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捕捉消费需求变化。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