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19 21:45:47
(原标题:上海发布“AI+制造”路线图,加快推动机器人“持证上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陈归辞 8月19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部门印发《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制定三年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实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根据《实施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人工智能+”行研团队负责人史占中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其提供更多更大的“用武之地”,“AI+制造”相关政策的出台正好顺应了这一技术发展趋势;同时,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以AI为核心的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助力其实现降本增效目标,以及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价值增值要求。
上海制造业智能化三年目标
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为上海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行动制定了三年目标,并围绕攻关基础和前沿技术、建设关键要素平台、推动重点行业应用、打造“AI+”智能产品、积极营造发展生态等方面,部署了具体行动。
在重点行业应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聚焦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进材料、钢铁、时尚消费品、医药制造等行业,推动企业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细分领域行业模型,发展面向特定场景的专用小模型,构建多层次工业模型体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加快在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
在打造“AI+”智能产品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动消费终端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开发端侧模型,开展云端模型端侧部署,提升终端的模型应用能力,推动终端智能化操作创新。推动AI计算机、AI眼镜和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促进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此外,《实施方案》也提出要加快机器人应用,支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行业面向重复性强、危险性高、对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场景部署应用工业机器人,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性。推动智能机器人在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环节开展规模化应用。推动钢铁、船舶等行业打造人机协同智能制造作业单元,实现复杂工序无人化。制定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检验检测方法,推动产品“持证上岗”。
“上海此次制定‘AI+制造’相关政策,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和‘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落实上海市‘模塑申城’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党赞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海已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多年。早在2022年,上海就出台了《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2023年,又出台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 年)》,着力支持上海大模型创新发展及创新应用,并提供智能算力、语料数据等方面的支持。
围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上海自去年开始也已有明确而具体的布局。
去年7月,上海印发《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 年)》,明确提出要“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去年12月,上海又出台《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制造”等数个重点垂直领域的应用。
至今年,上海进一步推动AI技术向应用端加速落地。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当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真金白银”大力度支持扩大AI应用发展。不到一个月,又印发《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加速推动AI技术的落地应用。
“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顶层规划做得很早,有很强的战略眼光,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上,都有前瞻布局,敢于在关键领域大力投入,对核心点给予重点支持。”党赞表示。
AI与制造双向赋能
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上海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优势。
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增速超过30%。其中,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6.1%、11.9%,82个人工智能大模型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上海算力总规模超过7万P,全市累计建设8.43万个5G室外基站、44.26万个5G室内小站。同时,上海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
在制造业领域,上海也具有较为完备的体系,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实力雄厚。这为发展“AI+制造”提供了具有高价值潜力的多元应用场景。“上海曾是中国的工业中心,尽管进入21世纪后受服务业快速发展、制造业外迁等因素影响,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但仍拥有较为深厚的制造业根基和底蕴。” 史占中表示。
史占中指出,发展“AI+制造”可谓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双向奔赴、相互赋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发展、提升竞争力,而制造业也为人工智能提供应用场景,让技术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北京、深圳、杭州等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城市也相继出台了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在制造产业上的落地应用。
5月,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其中明确要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打造具身智能工厂示范标杆,针对AI PC、AI手机、AI眼镜、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布局关键产能。
上海发展“AI+制造”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史占中表示,多年来,上海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及隐性知识,如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深挖其中的语料价值,将成为“AI+制造”的独特优势。
史占中表示,《实施方案》在各垂直行业的落地效果,会因行业属性和企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政策将发挥引导作用,最终落地则取决于行业自身发展规律及市场选择。
对于目前上海发展“AI+制造”的主要难点与挑战,党赞指出,一是技术集成层面,包括工业工具互通协议的统一、边缘设备的小型化突破,以及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应用;二是数据治理,包括非结构化工业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高质量语料库的建设,以及数据共享的激励机制;三是成本与推广维度,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偏高,需要政策与金融工具的协同支持;四是安全可信领域,包括工业模型算法的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验证等。
观点
2025-08-19
观点
2025-08-19
观点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观点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