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联想喜报公布后股价低开!利好兑现还是资金暗中抢筹?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8-14 15:07:14

(原标题:联想喜报公布后股价低开!利好兑现还是资金暗中抢筹?)

8月14日,联想集团公布2025/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6月30日)业绩:营收同比增长22%至1362亿元人民币,创历史同期新高;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28.16亿元,同比增长22%;

更关键的是,在AI浪潮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其三大主营业务集团均实现双位数增长,非PC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47%。这份成绩在“关税战冲击科技企业”的唱衰论调中,折一家全球化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战略韧性。

刷新历史同期季度业绩记录的季报发布后,次日开盘,联想集团港股股价却低开3%,一改此前持续拉升的态势。

绩后市场的多空拉锯,到底是联想集团财报透露出一些动荡信号,还是有资金试图在利好兑现,落袋为安的空档更好收集更多筹码?

破1362亿新高背后:以韧性为基,AI为翼

在“关税战”导致全球电子产业链成本上升、部分区域市场订单波动的背景下,联想的“1362亿营收+22%增长”绝非偶然。

而是三大主营业务集团“各显神通”的协同发力,也是对“ODM+端到端运营”“全球资源、本地交付”模式抗风险能力的深度验证。

其一,基础设施方案业务(ISG),作为联想面向企业级市场的“算力底座”,在本季度营收同比激增35.8%,成为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其中,TruScale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表现尤为亮眼,同比增速超200%;人工智能服务器业务收入也实现“翻倍式增长”。

这背后是联想对全球算力需求的精准预判——在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算力已成为新的“水电煤”。Gartner数据显示,2024至2027年全球IT服务市场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7.8%,而AI驱动的算力需求正是核心增量。

联想通过“本地化制造+全球化技术整合”模式,在亚太、欧洲-中东-非洲等区域快速部署AI服务器产能,同时依托ODM(原设计制造)合作缩短交付周期,成功抢占高增长细分市场。

业务收入指标最终印证了联想在AI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已进入“价值兑现期”。

其二,作为联想的“核心利润引擎”,方案服务业务(SSG)在Q1延续了其“高增长+高盈利”的双优表现:营收同比提升19.8%至16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运营利润率22.2%,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分部溢利也因此同比大幅增长26%。

增长动力源自业务结构持续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运维服务与项目解决方案收入分别大幅增长36%和18.3%,合计占SSG收入比重已接近60%,较去年同期提升约3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支持服务收入增速为12.2%,慢于其余两者。

这种差异变化的背后是联想已从传统的“卖硬件”延伸到“卖服务+卖能力”,在企业级市场构建起“技术+场景”的双重壁垒,是一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栈服务商”。

其三,曾被视为“传统业务”的智能设备集团业务(IDG),在Q1展现了惊人的复苏力:个人电脑、平板电脑及其他智能设备收入增速达15个季度以来最快。

其中,个人PC业务以24.6%的全球市场份额创下新高,中国市场五大特征AI PC出货量占比达笔记本总出货量的27%;智能手机业务则连续七个季度实现双位数增长。这一反转的关键,在于联想对“AI+终端”的深度布局——其AI PC出货量占比超30%,搭载“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的产品用户活跃度(WAU)达40%,成功将“端侧AI”转化为用户粘性与市场竞争力。

透过这份季报,再次印证了联想在个人智能终端的“韧性标杆”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得益于联想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拉美)的本地化运营——通过定制化功能精准匹配当地需求,成功在三星、苹果主导的市场中撕开缺口,其智能手机业务连续七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

明显联想的全球布局并非简单的“市场覆盖”,而是通过“多元市场+本地化运营”实现了风险的“自然对冲”。Q1财季报数据显示,集团业务覆盖全球 180 个市场,其在亚太区、中国、欧洲-中东-非洲及美洲区对总收入的贡献均在20%-33%之间,各区域均实现稳定增长。

也可以说全业务、多市场的健康增长,本质上是联想“全栈产品力+灵活供应链”的胜利。正如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所言:“凭借兼具韧性与灵活性的供应链模式和卓越运营,我们克服了因关税波动和其它政经环境带来的重重挑战,营收和盈利双双大幅提升,业绩创下第一财季的历史新高。”

研发投入增10%押注混合式AI:联想在下一盘多大的“未来棋”?

如果说短期的业绩增长验证了联想的“抗压能力”,那么其长期战略的前瞻性则决定了未来的增长空间。

从两年前提出的“混合式AI”战略,到今年初发布的“超级智能体”矩阵,联想正以“个人智能+企业智能”双轮驱动,构建从终端到云端的全栈AI能力,也加速自身从“硬件制造商”向“智能生态服务商”转型进展。而这点还十分契合当前全球科技巨头竞相争夺“超级智能”这一新风口的大趋势。

首先,在个人智能领域,联想已从“硬件制造商”升级为“AI体验服务商”。其推出的“天禧”个人超级智能体,通过端侧推理、高能效设计与隐私保护等差异化优势,在中国市场快速渗透,用户对“AI原生设备”的接受度进入爆发期。

更关键的是,联想正加速构建统一AI入口,探索跨终端、跨生态的智能体验,试图将PC从“单一工具”升级为“个人智能中枢”。这一战略很可能让联想在“AI+终端”赛道建立先发优势,并巩固其全球PC市场的领导地位,通过“硬件+服务”的绑定,提升了用户粘性与长期价值。

目前联想在AI PC领域的布局已进入收获期,阶段性验证了这一策略的商业价值。

其次,在企业智能领域,联想也在加速推进全栈AI体系的“落地攻坚战”,即以“混合式AI”为核心,构建覆盖基础设施、平台与行业解决方案的全栈能力。其“混合云平台+智能体管理平台+行业垂直解决方案库”的组合,已在制造业、供应链等领域验证了价值。

报告期内,AI基础设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5%,ISG的AI服务器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刚需”。

更具想象空间的是,联想正在推进“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与“智能体平台”的建设,目标是让企业能像“组装零件”一样快速定制专属AI应用。

这种“工具化”的AI赋能模式,既是为了降低了企业使用AI的门槛,更将联想从“硬件供应商”升级为“企业智能化合伙人”

显然,联想的野心不止于单一业务的增长,而是通过“个人智能×企业智能”的协同,形成“硬件-服务-生态”的正向循环,并进一步完成从“全球PC龙头”向“全栈智能设备与服务提供商”的身份跃迁。

例如,个人用户的AI PC使用数据可匿名化反馈至企业智能部门的行业模型训练中,帮助企业优化垂直场景的AI解决方案;企业客户的需求(如远程协作、数据安全)又可反向驱动个人终端的功能迭代(如更强大的端侧加密、多设备协同)。

这种“C端反哺B端、B端赋能C端”的飞轮效应,正在重塑联想的增长逻辑。预计随着AI生态的完善持续其非PC业务对IDG与ISG的协同带动将以“乘数效应”放大。

同全球所有科技巨头类似,坚定长期主义策略背后,联想持续加码“未来投资”的投入。本财季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10%,这些投入被重点投向混合式AI、AI PC、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

联想的“新周期”,科技产业的“转型镜鉴”

当AI从“概念热潮”走向“价值落地”,当全球科技产业的结构性增量周期再次焕发,联想交出的这份“抗压增长”答卷说明:

真正的竞争力,既源自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更来自对未来趋势的长期押注;真正的韧性,除了供应链的“抗压能力”,还来自战略的“前瞻布局”。

在这个意义上,联想的新财年首季,或许只是其“混合式AI”时代的开端。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